APP下载

写一首小诗给自己
——兰浅诗歌读感

2020-11-23张德明

海燕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生活

张德明

2020岁在庚子,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不平凡年份。疫情的肆虐让人们不得不停下了飞奔的脚步,宅居在家成为了不少人起初难以适应但最终又不得不适应的一种生活常态。不过这也好,喧嚣的生活从此被调低了让人焦虑和不安的分贝,忙乱的日子倏忽之间开始变得慢悠和有序。在不用被朝九晚五的上班节奏和工作日程不断催促的松弛情形下,人们可以安心地坐下来,读书,思考,写作,追问。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比以前很多时候都要忙碌,很多诗人不时发来了他们珍爱的作品,希望我能细致读取,顺便写下一些阅读体会和批评意见。

在我阅读到的一众诗人的诗歌作品之中,兰浅无疑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位。她的诗歌,多以日常生活的记录和描摹为表达特点,着眼于在细小处投入目光、寄发情思,显示着具体可感、真实可信的思想情绪和语言魅力。正如她的诗歌《写一首小诗给自己》所暗示的那样,兰浅的诗基本上都是“小诗”,而且是“写给自己”的“小诗”。这种小诗,很少有天马行空的悬想和不着边际的滥情,而是紧贴着生活的场景来写照,进入诗行中的其情其景,都有真切可靠的现实依傍,构成了别具情味的“小诗”。因其“小”,所以诗之景象都显得细致明了、清晰可见,又因其为“诗”,所以是对生活的概括叙说和情思提炼,凝聚着诗人观察生活、体味世界的良苦用心。

我们的阅读就可以从这首《写给自己的小诗》开始。全诗如下:

进入初夏

从海上吹来的风

在懒懒的清晨

咸咸的。

除了风,

透过阳台,摇椅上,

阳光的斑纹

就要离散

带着木质的温润。

岁月是神愉

惟守静,方得云开

蓝,只是一小部分的

甜和苦。

风,从海上吹来

摇一摇南方的树

小镇醒了。

写一首小诗给自己

窗外,地铁从高架桥

隆隆地,飞驰的声音。

这首诗篇幅并不长,而且多用短句构成诗行,节奏上舒缓、自然,显示出诗人气定神闲的精神状态和静观世界、细品人生的心灵踪迹。诗歌中其实不乏宏大的事物,大海、南方、地铁、高架桥,都是工业化时代在人们心头烙下深刻印痕的宏观景观,但这些宏大物象在诗歌中的现身,并不影响诗歌整体上立足于“小”而造成的生活实录感。因为诗人并没有着眼于对宏大事物的目光投射和情感聚焦,而只是将宏大事物设置为个体存在的客观背景,试图从一个宏阔的视野和深层的历史语境下来观望和审视个体生存的样态与真意。我欣赏诗歌中所叙说到的那些细致可感的事物,诸如咸咸的海风、阳光木质的温润、带有甜和苦味道的“蓝”,以及倦意初消、渐次醒来的小镇。正是这些细小事物的逐一出现,才让我们有了进入可感可触的现实场景的真切体验,才能切切实实地走进诗人的情绪视野和内心生活之中,与诗人发生强烈的精神互动和情感共鸣,并获得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兰浅从事诗歌创作的时间并不算短,在长期的诗歌练习与艺术表达中,她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定诗学观念。兰浅认为:“诗歌是一种记录,是现实的在场感。”在这样的观念引导下,她的诗歌便以自己的生活为入思起点,借录写生活来表情达意,从而形成了朴素、自然、平实、亲切并对生活不乏思考和发现的独到风格。正如她自己所陈述的那样:“我的诗多是一种生活的呈现,一个生活场景、当下的心情、一个瞬间的想法,这也许是我写作时有意无意的抒写方式。把生活自然地呈现出来挺好的,只描述思绪的波浪,不说出困惑的答案。诗是千变万化的,有无穷的可能性,每个人表达的角度不同,想象不同,只是看谁更高明一些。我说的高明,并不是说把诗写得很复杂,很难懂,不知所云;我说的高明,我认为在于想象的高明,体验的高明。”在我看来,兰浅的确做到了她所陈述的这些,她的诗歌始终都有着坚实可靠的生活的根基,同时又在生活样貌的摹写之中,表露出自我对宇宙人生的某些理解和感悟。在想象和体验的呈现上,她的不少诗歌,都不乏“典范”和“高明”之处。

兰浅的诗多为“小诗”,这种“小”,并不只是说诗歌的篇幅不长,而是强调诗人对生活细小之处的真实呈现。兰浅说:“我的诗多是一种生活的呈现。”这既是一种诗歌写作情状的如实汇报,同时也是某种被诗人明确意识的诗歌观念的隐晦表达。正因为执着地秉持着“呈现生活”的写作理念,兰浅的诗歌才有了深入到生活的细部去窥探、进入到人文世界的深幽处去挖掘的表达动力与艺术可能。在如实呈现生活的层面上,我认为兰浅的“小诗”之“小”,具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美学品质。首先,她的诗歌常从小处落墨,鲜明显现出现实的具象性。兰浅的诗歌以不断展开的现实生活为源头活水,将现实的诸般影像有效地摄取并纳入到自我的诗性言说之中。进入其诗行中的现实影像,都是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物,它们组接在一起,共同拼合成诗意盎然的艺术景观。“穿过风。穿过窗户。/穿过我的发际和手指。/穿过黎明的耳朵。/穿过发动的汽车,地铁/树叶的缝隙/密集,清脆,嘶哑。/穿过瘦下来的树林/被人遗忘的山路和呼啸而过的站台/打桩的工地/婴儿的哭声。/穿过初冬的阳光,拐角的一树紫荆花。/专注而热烈。/它们是一个族群/如同人类。”(《鸟叫声穿过》)你看,诗人的观察多细致,诗人的体验多丰富,而这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体验,是通过鸟鸣之下的生活场景的描述而得到验证的。在这首诗里,诗人写到了风、窗户、发际、手指、耳朵、树叶、山路、站台、打桩的工地、婴儿的哭声、一树紫荆花等等,这些都是具体形象的生动展示,其具象性特征是突出的。

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到,兰浅常常对“小”字情有独钟,对小的事物津津乐道,在小事物身上寄发自我独特的情绪和思想。她的诗歌,光以“小”作为诗歌标题的就有好几首,比如《小世界》《小黄花》《小雪记》《小镇老人》等等。《小黄花》这样写道:“我曾经见过一些黄野菊/从乡村的土墙缝隙里钻出来,一把又一把/一个老农夫被姑娘们逗得十分开心/晒黑的脸笑得像黄野菊,十分茂盛/今天,我看见草地上/雨下过之后/一小片黄花开了/十分开心,十分茂盛/我没有拿出手机搜寻她们的芳名/她们也像那些小野菊,是时候就开花了/那种水灵灵的黄/代表着时日正丰美/一把又一把,一片又一片/在庸常到麻木的日子/我的眼睛也突然水灵了一会儿”,诗人着意展现了小黄花初绽时的“水灵灵”样态,现实的具象性特征也是突出的。

其次,兰浅的“小诗”也体现着生活的可感性。生活的情貌是气象万千的,在不同的人眼里,生活的面貌、格局和滋味都各自不同,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感知和叙说,便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万千样态。对于不少人来说,生活可能是一个庞然大物,面对生活,人们总是会出现摸不着头脑的尴尬局面,常常会陷入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言说困境。朦胧诗人北岛曾写有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只由一个字构成,就是——网。确然,生活真的是一张网,人们都被网所编织的生活世界所围困着,生活的千般滋味万般景象,都由这“网”所撰写。北岛由“网”而隐喻“生活”,体现着领悟的高妙、发现的聪慧和表达的机智。这首诗诞生之后,获得的好评如潮是可以想见的。不过,这样的诗歌写作可遇不可求,这样的表达是诗神缪斯在人间的灵光一闪,具有某种天启般的神秘性和不可复制性。更多的时候,普通人面对的生活,都是由具体的、切实的、琐碎的乃至芜杂的物象、事象、景象、情象等拼接而成的。诗人对生活的读解、捕捉和描摹,就必须以这些琐屑杂乱的形象为基础,在清理、分类、排列之中构造出具有某种逻辑性和完整性的世界景观,凸显出某种情绪底色和思想底蕴来。兰浅的诗歌总是从很小的事物出发,在一个特定的视角上来描述现实、折射生活,凸显出强烈的可感性。读这首《小雪记》:“阳光白白的/像雪,一片片,粘在光影处/墙角的柜子突然起身/堆积的书籍也突然,抬头张望/它们也知道小雪的降临吗/我想放下书籍的沉思/走出去,去到那明亮的河对岸/站在干枯的河堤上/看群鱼托起紫色的睡莲/我想把小雪的消息/说给风听,说给鸟听/用冻伤的手浸一浸睡莲的涟漪/细细的,成堆的/冬天来了,并正在流逝/但能相信吗,时间会回来/那场雪一直下/一直,落在我的头发上”,诗人要表达的关于生活的理解和认知有很多,比如:生活每天都在我们面前展开、生活给了我们很多的情绪的感染与思想的启发、生活在四季变换中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时间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流逝,等等。不过,诗人并没有在诗行中直接写出上述这些分析性话语,而是用了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写照和暗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窗前投射进来的阳光,比如成一片片的雪花,这是很妙的,既使虚浮的阳光变得具体可感,又以雪的易逝来暗示阳光的可贵,提醒人们珍惜光阴。诗人在“阳光”——“时光”——“雪”——“易逝”等几个物象与意义之间搭建了巧妙连通的桥梁,又以“小雪”为关键意象,凸显出生活的具体可感性来。这首诗是有关“光阴”的一种生命领悟,但试想,如果将诗题《小雪记》改换成《光阴记》,那么诗歌的写法就会完全不一样,或许哲理性会极度增强,但现实的可感性就将大大削弱。

第三,兰浅的“小诗”还突出地体现着生命的原发性特征。兰浅的诗记录着现实生活的素朴真切的真实场景,袒露着诗人率然的性情和洁净的心地。兰浅写诗,从不做作,也不伪饰,而是做到了本心呈现,真我曝光,诗人把自己内心的声音如实地述说给读者,读者读着她的诗句,就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会其情的心灵反应。夸张,怪诞,扭曲,变形,这些与现实世界和本我生命相距甚远的修辞技巧和语言行为,在兰浅的诗歌中都不多见。兰浅始终保持着对诗歌表达的本能自觉,她极力追求着一种洁净、平实、真率的诗意言说方式。当我们进入她的诗意世界,就如同进入到白雪皑皑、抑或清风明月的童话世界。诗人向人们袒露的真实内心状况、原发性生命样态,在此可谓呼之欲出。比如这首《湖畔漫步》:“这个下午,我在湖畔漫步/垂柳俯身拨弄湖水/以为见过的湖都不如东湖好/以为有湖的地方能偶遇一些惊喜/这是另一个城市的湖/湖面铺满八月的荷叶/我站在湖畔/等待最美的夕阳,透过柳枝/我突然发觉/没有人可以说话/即使有,记忆里都有自己的故乡。”在异乡的湖畔发现了美好的风景,也许会产生一丝心灵的悸动,但细致品味内心的情绪,鲜明感知到的仍是那种悠悠不绝的故乡的记忆。这种深藏于心的乡愁之情,显然具有某种生命原发性的意味,是诗人最真实的内在情绪的本真袒露。

我是比较认同兰浅这种立足于“小”、体现着现实具象性、生活可感性、生命原发性特征的诗歌写作路向的。我认为这种路向不仅为其诗歌世界的不断拓展、诗歌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且也是诗人对当代诗歌美学流变后所出现的新的表达潮流的某种追随。我们知道,朦胧诗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的异军突起,标志着中国新诗走出了政治抒情诗的旧有藩篱、迎来了书写个体生命感知和精神世界的新时期。不过,朦胧诗由于仍旧承担着过多的历史担负和政治重责,因此仍然带有某种政治抒情的痕迹。第三代诗歌运动是当代新诗继续高扬诗人的创作主体性、让诗歌的抒情声音更具个性特色的诗歌潮浪。当代新诗因为第三代诗人的群体发力,而迎来了一个众声喧哗、各显神通的个人化表达时代,这种个人化表达,到了1990年代甚至促成了“个人化写作”诗学观念的生成,当代诗歌的个性特色与声线各异的音色此起彼伏,一种多元化的美学格局就此形成。不过,“个人化写作”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美学误区,即它最大限度地凸显了诗歌的个体性,然而却无形之中淡忘了诗歌表达的公共性。诗歌公共性的缺乏导致了阅读共鸣的退场,也就是说,诗人沉溺于自我表现,但读者却并不待见,这也许是1990年代以来的诗歌读者日益减少的原因之一。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诗在美学观念与艺术技法的调整上作着持续的努力。这既是诗歌不断向前发展的美学惯性所造成的自然结果,同时也是新诗试图努力切入时代、重新赢得读者的主动变革。在此基础上,表现日常生活情景、书写“小”的事物(小景观、小情绪、小感受)等成为了新世纪诗歌的重要美学策略。由此可见,兰浅的“小诗”正是顺应了新世纪诗歌美学浪潮的文本形态,因而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上述对兰浅所创作的“小诗”之“小”进行了一定的阐述,通过阐述,我们已经对兰浅诗歌的美学个性和历史合理性有了确切的认知。接下来,我们谈一谈兰浅的“小诗”之“诗”,也就是兰浅诗歌如何体现出诗意素质和诗性精神的。前文已述,兰浅诗歌往往语言朴素,话语干净,生活气息浓郁,显示着自然世界的真纯与明亮,也给人深入地认识宇宙人生带来较大启示,这是都是诗性精神的具体体现。那么,在凸显上述诗性精神时,兰浅诗歌具有怎样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美学表达方式呢?仔细阅读她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兰浅的独特艺术技法和美学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难能可贵的“儿童视角”,一是极为珍奇的哲性化叙说。下面分而述之。

新诗中的“儿童视角”,是指诗人能用儿童的眼光来审视和打量世界,并用诗歌的形式将这种审视和打量到的世界景象如实地书写出来。我们知道,儿童的心灵世界是充满着天真、好奇、想象力旺盛的精神素质的,在儿童的眼里,这个世界处处都显露着神奇,处处都闪烁着光亮,处处都有童话的踪影。也就是说,儿童眼中的世界总是诗意盎然的世界。当人们在童年岁月的时候,世界的诗意力量环绕在周身,但当人们逐渐长大,世俗的浪潮蒙蔽了我们的双眼、遮蔽了我们的心灵,我们与那个诗性流淌的世界渐行渐远。只有优秀的诗人还坚守着纯真,还能用童真般的双眸来看待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永远留存的美妙与光亮。兰浅正是这优秀的诗人之一,她以“儿童视角”所捕捉到的世界,是充满奇幻色彩和美好品质的人文世界,总是能给我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让我们平淡的生活不时增添了惊喜和亮色。她写“月亮”:“白月亮钻出云的被窝/早起的鸟儿飞到树上鸣叫/吵醒了邻家的小狗/宽阔的水渠/水声响了一夜/一道光从东边漫过来/漫过蓝天的窗帘/漫过月轻柔的臂弯/山爬起来/戴了顶镶金边的草帽/我左手提一壶月光/右手随意涂抹/恍若神助/画了一座金色的山/再在山巅上,点一滴月的露珠儿”(《山上的月》)各种景物都显露着神奇的色调,万事万物无不携带着人类的情感,这些诗化的景物,无不出自于诗人那奇妙的“儿童视角”所见。有学者曾这样说儿童视角下的景物特色:“在儿童主客体不分、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的观照之下,围绕在儿童身边的动物和植物都勃发出鲜活的生机,散发着人性人情的光辉,使人与物之间的一种心灵交感自然呈露。”(王黎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兰浅《山上的月》中的诸般景物,是比较符合王黎君教授所阐述的这种特色的。其实,不止《山上的月》这首诗作,兰浅的多数作品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无不具有闪烁人文精神的通灵性,无不“散发着人性人情的光辉”,这些景物的出现,都来自于诗人的那种不可多得的“儿童视角”。

与此同时,兰浅的诗歌常常在不经意间,表述出对宇宙人生的某种独到领悟与深切感知。我们说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呈现,并不是说只要把现实的各种情状一一纳入分行的文字之中,任意拼贴和组合在一起,一首诗就成了,而是说,对于生活的呈现,诗歌不仅要将芜杂的生活有序化,还要将表象生活的内在蕴意,巧妙折射出来,给人感召和启迪。兰浅的诗歌正是这样,在呈现现实生活的真实景观的同时,还能生发对于生活的某种独特领会和深切认知,其诗中会不时出现哲性化叙说的精彩诗行。一直以来,兰浅对于诗歌中的“思想”都是较为关注的,她说:“我每天都在读别人写的诗歌,从中发现一些我意想不到的新奇的想法、对词语的把握和思想的光辉。我说的思想的光辉,是那种如同跟人唠家常似的,或有着独立的个性和对生命的思考,读后让人心领神会。”或许是受到其他诗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兰浅的诗歌中,也时常能发现这种有着“思想的光辉”的精彩句子,如“只要是美的,孩子都要去追”(《吹泡泡》),“驶来的是日子/流去的是岁月。”(《访古》)“爱不必预演/也不必惊慌”(《黄昏将近》)“飞翔必须张开自由的翅膀/不然无边的夏日如何成为一片湛蓝/融化的白云如雪/只有看见大海才能完成青春的心愿”(《南方寻梦》),等等。

“写一首小诗给自己”,这是兰浅一首诗的名字,但我其实把它理解成了兰浅的诗歌写作初衷和创作动力,我认为兰浅的所有诗歌都是写给自己的,那里有着诗人自我生活的踪影和心灵的低语,每一行字都可视为诗人生命的独白和精神的化身。在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文体中,诗歌无疑是靠近主体精神最近的一种文体,诗歌往往折射着创作主体生活的印痕和心灵的意志,似乎可以说,为自己而书正是诗歌写作一种天然的表达个性。当然,诗歌尽管常常是写给自己的一种艺术文本,但诗歌绝不能仅仅停留于自我吟哦、自怜自叹的狭小格局之中。它应该是以诗人主体的精神诉求为创作起点,借助意象的组织、结构的安排和情感的抒发,表达出一种人人皆能感知的情绪与思想,从而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引发强烈的震撼和共鸣。兰浅的诗歌正是这样,虽然是立足于日常生活的写照,但往往不以炫示小情小调为目标,而是能做到由小见大,让人们既能领略到片段生活之韵味,又从小的生活情景出发,领受到自然的趣味和人生的奥秘,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生活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诗人与花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