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平台构建与风险管控
2020-11-22赵天琪周会洋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赵天琪 周会洋(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5)
我国的国有企业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支配地位,如何实现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减少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历了数次调整,已经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监管不力、资产利用率低、企业竞争力不强等。2013年,中共中央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并逐渐落实;2018年1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部署要求,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在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技术不断更新的形势下,传统国有资产监管思路逐渐暴露出新的问题,如何利用新技术提升国有资产监管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信息化困境解析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有资产监管问题是国家和企业的长期关注点,目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国有资产利用效率低。有些企业不重视预算管理的应用,资产购置、资产折旧以及资产报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造成重复购置、资产浪费等问题,导致国有资产利用效率较低。二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完善,操作流程不规范。部分企业管理意识淡薄,没有建立规范的资产管理和考评制度,管理流程不规范,部门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导致资产信息记录不及时,比如,不及时记录资产的增减、资产使用缺乏具体信息、在建工程没有及时转为固定资产、坏账没有及时核销等,致使国有资产被恶意挪用和流失,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企业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困境解析
1.企业信息系统落后。部分企业由于信息平台构建成本较高、管理体制落后等原因仍采用较为单一、静态的信息平台,无法满足当下不同部门间频繁的信息交流需求;资产数量多、数据繁杂且分散导致数据采集困难,而分散、低效的数据采集无法满足数据整理、分析的需要,进而影响了会计核算和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导致业绩考核出现偏差。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ERP系统也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存问题,首先,存在部门间信息传递有效性低、管理功能受到制约等缺陷;其次,ERP系统与其他信息平台联系薄弱,信息整合功能不强;再次,部分企业在应用ERP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到功能的完全开发,也没有进行定期的系统维护,可能会导致信息丢失、系统瘫痪等一系列安全隐患,降低资产管理效率。
2.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完善。一些尝试应用大数据技术的企业忽视了大数据应用的制度建设,没有将大数据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效结合,而且员工缺乏大数据思维以及必备的技能,各部门之间也没有信息整合的意识,间接或直接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效率。此外,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对ERP系统应用效果的统一评判标准,企业在建设信息化管理体系过程中存在需求定位缺乏、资金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
3.监管有效性存疑。企业国有资产数据分散,系统数据来自于多个平台,不仅影响数据交流效率,也造成数据各个入口、出口监管难度大,存在账实不符、信息滞后、信息安全等隐患。另外,存储和恢复体系的不完善也可能造成信息疏漏、信息丢失等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相关企业的重视,致使非法人员可能利用监管漏洞浪费、占用国有资产。
二、大数据环境下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平台构建
大数据技术是实现信息整合、信息共享、信息分析的信息技术。结合大数据背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解决国有资产管理现存问题,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准确化、动态化、精细化,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个新思路。
(一)微观上优化企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完备的信息管理平台在企业资产管理中必不可少。目前,传统的线下记账模式由于效率低下、查询困难、保存成本高等原因,已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等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集团可以在大数据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创新信息化管理思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强化数据处理能力建设,大力推动“互联网+企业管理”模式,构建国有资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平台,强化各项管理工作的协调与综合,并对其不断优化,为国有资产管理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创造条件,为进一步提升国有资产利用效率、有效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提供可能。通过与采购、计量、自动结算系统信息共享、系统整合,以及完善资源物流的业财一体化功能,实现对资源流、价值链的深度效益挖掘。
具体而言,企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提升实用性。结合企业实际业务,科学构建系统框架,合理构建统一验证身份平台、资产查询、资产处置、资产统计、系统维护等模块,保证资产信息的动态化更新以及资产使用申请、审批机制的完善,并能够准确记录操作人员的信息,便于事后核查及追责。(2)由独立的部门专门负责运行管理信息平台。这样能够解决国有资产涉及部门广、信息分散、信息传递效率低等问题,从而有效整合国有资产信息,实现高效监管。(3)优化系统定位。在继续保持传统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记录、信息统计、信息查询等功能的基础上,新增资产处置模块,实现国有资产处置的申请和审核线上操作,使各部门、各层级人员可及时反馈资产信息,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清晰记录国有资产的使用机构、使用部门、使用情况以及相关操作人员信息,使国有资产的使用有迹可循,实现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4)企业要在员工培训、系统维护和安全管控上投入资金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平稳运行。
(二)宏观上构建跨区域的国有资产管理大数据平台
构建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大数据平台,有利于实现对企业信息的针对性管理,既能精确监管企业资金流动,又能收集分析各类数据,为管理决策、资源配置、财务分析等提供依据,进而为企业长期战略规划提供支持。同时,还能借助大数据平台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有助于解决因信息分散、流通不畅而导致的管理瓶颈,分析得出国有资产流失途径,发现和预测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律性现象,而且能够高效处理国有资产数据和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根本性变革。
笔者认为,可以以省、直辖市为单位,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大数据平台,从宏观到微观掌握辖区内各企业的资产总量、资产构成、资产分布、资产变动情况,为资产管理政策制定、优化资源配置、考核地区国有企业业绩提供依据。之所以考虑以省、直辖市为单位,一是由于县级范围内国有资产数量少,对全面监管及政策制定意义不大;二是由于全国范围内各辖区政策不同、国有资产数量繁多,数据整合困难。
构建国有资产管理大数据平台需要两个基础条件:一是资产数据化。即实现业务操作线上化,保证所有操作数据可以被收集分析。二是大数据处理技术。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和应用需要开发、传输、计算、存储、信息安全等一系列技术的支撑,这对数据获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及培养、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提出了要求。另外,构建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大数据平台,还需要为平台配备相应的管理部门、专门的管理人员及成熟的技术团队,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同时,县、市、省之间应有系统的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体系,以确保平台的高效运作及避免信息的泄露。
考虑到目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实需求和技术背景,在构建信息平台的过程中,区块链是基于大数据环境的最佳选择之一。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大数据平台构建具有以下优势:(1)实现信息大共享。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即设立的大数据平台是一个分布式平台,能够在完全信任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库的大共享。(2)提升信息收集效率。区块链技术摒弃了传统记账和复试记账,构建了全新的链式记账方式。这不仅大幅提升了数据的收集效率,也实现了支付过程中与现金零接触,杜绝了与商户勾结作假的可能性。(3)不可篡改性。不可篡改性是区块链技术的显著特点,这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从根本上解决了恶意篡改问题。(4)动态化监管。以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大数据平台能够追溯信息来源,并且对异常资金迅速作出反应,及时锁定与报警,实现国有资产动态化监管,大大提升监管效率。虽然区块链技术前景极佳,但是目前尚未完全成熟,也未得到广泛应用,在大数据平台的构建中可能出现以下问题:(1)技术不成熟,不足以支撑开发符合需求的平台。(2)由于技术不成熟带来的运行成本高,性价比不及传统管理信息系统。(3)影响传统信息管理平台开发与运行集团相关利益,在推广过程中容易受到阻挠。因此,考虑到技术发展局限和成本问题,企业应结合自身需求和能力进行选择。
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大数据平台风险管控策略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不断加快,数据面临的安全问题也在不断增加。在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和应用中,也同样存在着问题和风险。一是信息的实时性,即考虑到业务环境和业务类型之后,企业应当何时将资产信息反馈到大数据平台上。信息的过早或过晚录入都可能造成信息的不准确。二是信息的准确性,即对资产信息的精确度要求有多高、如何保证要求的精确度。三是信息技术的可靠性,即信息技术能否支撑资产数据处理的需求。四是信息系统安全风险,主要包括:(1)泄露和窃取:未经过授权的人员进入国有资产管理大数据平台,可能造成信息泄露和丢失,使国有资产存在流失风险。(2)非授权使用:非法人员入侵计算机网络,以获取企业资产信息或进行非法操作。(3)未授权破坏:非法人员控制信息平台,使该系统无法正常使用甚至瘫痪。(4)国有资产大数据平台管理中存在舞弊、勾结等潜在风险。针对第一、二类问题,企业应根据实际业务和数据类型制定信息录入标准;对于第三类问题,企业在开发信息系统过程中应该结合技术能力谨慎开发,不盲目地追求功能而留下漏洞,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应配备相应的维护小组;而要想规避第四类问题,就要科学设计平台、提供风险管控技术支持,同时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舞弊行为的处罚机制。
笔者认为,国有资产管理大数据平台的风险管控应该从数据安全和管理体制两方面入手。(1)从数据安全方面考虑,企业应该不断提升信息系统的质量,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人才、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等方法提升其安全性。本文探讨了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可能,虽然目前区块链系统的安全性较高,但如果利用区块链技术来管理国有资产,为最大程度保证数据安全,还应合理选择区块链类别。目前区块链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公有链,即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访问;二是私有链,有一定的验证和控制环节,多应用于单个企业或政府部门;三是联盟链,具有多个中心,同样具有验证和控制环节,多应用于企业联盟和政府监管。结合本文探讨的问题,显然公有链不适用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因为它缺乏访问验证和管理中心,安全隐患非常大。从安全性和成本考虑,在企业实体的国有资产信息平台建设中应使用私有链,而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大数据平台应该使用联盟链。(2)从管理体制方面考虑,风险管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职责分离。信息系统的记录和监管人员分离,所有信息的记录、修改和查询需要得到监管人员的授权,且访问级别与需要相适应,防止信息泄露;对信息系统监管人员进行定期轮岗,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杜绝随意篡改;开发信息系统的程序员与信息系统操作员严格分离;如职员离职,管理部门应立即取消已离职人员的所有访问权限。二是定期核对。在职责分离的前提下,对大数据平台的国有资产信息进行定期核对,严控账实不符、信息缺失等问题。为避免数据差错,还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及处罚制度,以此规范大数据平台的管理流程。三是人员控制。保证大数据平台的使用人员或管理人员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撑;开展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完善的应急流程。四是存储和备份。为了避免数据丢失和损毁,需要建立灾难恢复计划,为数据和文件建立备份程序;建立“冷站”和“热站”,冷站为长期数据恢复做准备,当遭遇数据丢失或损毁时,立即启用热站进行信息恢复处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中,如何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构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大数据平台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国有资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熟练掌握并应用大数据技术,结合实际需求与自身实力探讨区块链技术的可行性,保障国有资产管理数据平台的安全性,并建立一定的应急机制,如此才能在整合国有资产信息、监控国有资产流动情况、精确核查国有资产存量、管控国有资产信息平台安全等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