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
2020-11-22吴偲
吴 偲
湖北科技学院
我们发现,那些学业不良的大学生并不全是基础较差或整天玩乐不学习的学生,有一部分学生上课按时到,天天泡图书馆,可成绩就是不见提高。经过了解之后,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喜欢跟其他同学攀比,学习标准要么定得过高,要么定得很低,这样一来,不利于提高自己的积极性,往往考试失利了就心灰意冷,觉得自己愚笨,自暴自弃。在这里我们建议每个学生给自己制定学习标准,可以分阶段性和长远性的目标,定期检查自己的目标完成情况。制定了合理的学习目标后,还要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模仿,要结合自己的优点缺点列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律,比如有的人晚上注意力集中,精神好,就可以选择晚上多学习。有的人早上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就可以选择起早床,背单词,做试题。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采取一定的自律措施,使自己真正的“会学习”非常重要。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是必不可缺的,很多大学生被问起读书的目的时都表现得很茫然,有的说是为父母读书,有的说是为了以后好就业,很少有大学生清楚的回答是为自己读书,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标。我认为,只有当兴趣和自身的理想目标相结合的时候,个体的学习动机才会充分发挥。建议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自己的志向,把学习兴趣和志趣有机的结合,那么前进的方向就会更明确。
案例描述:贺X 恒,男,电信学院学生,该生性格内向,同学对其评价大都为老实,待人诚恳。从13年春季学期开始,该同学出现厌学情绪,连续旷课达多学时。
案例分析:在与贺X 恒谈话后,我觉得该同学的厌学不是因为不爱学不想学,而是因为起点低,基础差,学习感到吃力,因学习落后而失去信心。另外,他也缺乏学习动机,在谈话过程中不时流露出读书无用,要出去打工的念头。就这样,一步步的由毫无目标,感到迷茫发展到厌恶学习、抗拒学习。
案例归因:对贺X 桓同学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后,我总结了下他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进入大学后,因为缺乏自我定位和专业认知,盲目选择专业,视野狭窄,忽视对自身特长和兴趣的挖掘,对于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专业没有深入进行分析和定。所以盲目地选择了现在的专业,造成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原先所想象的,也并不是自身感兴趣的,导致产生了厌学情绪。(2)贺X 桓缺乏自主性和自制能力,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节奏,习惯于高中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在相对自由的大学生中没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相应的也就没有了来自内心的动力,价值观出现了严重偏差,无法抵挡网吧等娱乐场所的诱惑,在现实的冲击中找不到出路,找不到精神寄托。
案例处理:为了激发他的学习动机,我为他制定了以下几点:⑴找到一位他自己认为最喜欢的老师,在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该老师的的指导下动手做一个自己感兴趣产品,使他对于所学的知识有迫切的需要,从而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⑵让他制定明确的学习的目标,做好自己的生涯设计规划。盲目地学习,效率必然较低。这里的学习目标又分为现时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比如近期内要求自己补好以前落下的功课,4,6 级计算机二级这些硬件证书要拿到。远期的比如自己有意向从事何种职业,针对职业意向进行技能培训这些。⑶叮嘱该同学寝室和班级同学对其多加关注,发现他不想学或想偷懒的时候便劝诫他。督促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告诉他与自己与自己竞赛。即以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比较。
另外,我让他知道自己每次考试的成绩,并且鼓励他超越自己上次考试的成绩,每当他取得一小点进步,比如今天又学了一些新知识,这次考试不错比上次进步了。就适当鼓励他奖励自己。奖励可以是一本书,一餐美食。另外,老师的鼓励也非常重要。我觉得,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再接再励,对促进其学习动机有积极的影响。
总结:对于类似这样的学生学业问题,我们辅导员应该及时开导将其拉回正轨,而不是以训话、责骂、处分甚至威胁开除了事。辅导员应真正做到成为大学生的“灵魂导师”和“引路人”。
具体来说,首先要教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然身体也是学习的本钱,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有效的学习。要不然的话,三天两头的生病,经常打针吃药,想要学习也没有那个精力。其次,课堂笔记是学生进行有效复习的重要工具,借助课堂笔记的引导,学生可以回忆、复现课堂情景,最终实现“温故而知新”。尤其现在的学生时间非常有限,很少有同学能够真正做到课前预习,因此课后复习尤为重要。最后,学习计划也很关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情,计划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学习更是如此。养成制定每周学习计划的好习惯,对于今后的学习大有裨益。在做学习计划的时候,务必确保计划详细、具体、可执行性强。
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詹逸思表示:“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变化很快,学业指导其实很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等学科支持,如此,我们才能科学把握学生实际行为习惯和学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