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武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0-11-22李率文
李率文 王 喆
1.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太原十二中学,山西 太原 030002
1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教师这个角色对于创新教育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身上担负着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教师们培养出的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能否成为创新人才,是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大问题。”可见,教师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建国以来,武术被列为学校体育教学必修内容,承载着我国广袤深邃的传统文化。2017 年,《开学第一课》中的“武以振魂”,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提出的“以学校武术教育助力国脉传承”,以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于“两会”期间力推“武术、太极”进校园。足见武术在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中的重要性。综上,本研究试图从提升学校武术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2 当前学校武术教师所面临的困境
我国各大体育院校多是以培养竞技体育专业人才为主。于是,在普通学校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是非武术专业的教师来承担。[1]显然,大多数从事武术教学工作非武术专业的教师上学期间只参加过武术课普修的学习,其武术技术水平、理论水平如何便可想而知了,诚然,普通学校中大多数体育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时,示范动作的不规范,很难讲明其作用及特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鉴于此,当前我国学校武术师资的主体来源是各高等院校竞技体育专业毕业生,正是由于受此条件限制,使非武术专业学生在技术能力上因循了竞技体育的“项目化”特点,导致普通学生武术学习的需求与武术师资的技能存在差异,体现了“选材”环节上的先天不足。部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因此而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严重束缚了学校武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 原因简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做出了重大新判断,那就是我国社会已经迈入一个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前所述,西方竞技体育传入我国后,学校体育教师中,绝大多数为非武术专业教师,随之,学校武术课堂也被竞技体育课堂所占领,这种不均衡的发展和有违武术教育本质的发展, 是导致学校武术教学逐步走入尴尬困境的最根本之原因。[2]
4 新媒体时代学校武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理想路径
4.1 以身作则,学校非武术专业体育教师的武术再培训
百年来,成为一种教育手段的武术走进学校。尤其进入21世纪后, 学校武术教育更逐渐上升为一种“国家意识”,建国以来,武术就成为学校体育必修课,但到今天为止,武术课的教学效果仍然不容乐观,学校武术存在严重的教育背离现象,分析其缘由可知,武术进校园师资方面的问题是阻碍学校开展武术项目的最大障碍,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解决学校武术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3]我们知道,对于绝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师而言,上大学后虽然学习过一些武术的课程,但相对自己的竞技体育专项课程而言,武术课程的学习完全处于次要的地位,大多是浮光掠影地了解一下武术而已,对其技术技能并没有很牢固的掌握,更不用说武术中所包涵的技击和文化内涵了。[4]综上,学校非武术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武术学习应列为必修内容,我们知道,我国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师中,武术专业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可以将这些武术专业教师,做为本校非武术专业教师武术学习再教育的主力军,每学期按照正常上课形式进行武术教学培训,并纳入正常教学时数。对于上升为“国家意识”的学校武术而言,学校武术教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做为非武术专业的学校体育教师,有义务要完成武术学习培训,做到本校全体体育教师的以身作则,以此解决师资不足问题。
4.2 营造武术文化氛围,搭建教师教学研讨和交流平台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哲学、伦理学、兵家思想、美学及中医等传统文化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武术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且博大精深。由于学校非武术专业体育教师从升学到毕业,大都接受的是以西方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技术内容,对于文化内涵丰富的武术项目涉猎极其有限,因此,占绝大多数的非武术专业体育教师严重缺乏相应的武术文化概念,而由这些体育教师所传授的武术教学,具有浓厚的竞技体育为主的武术教学,长此以往,形成了不良循环。[5]鉴于此,加强学校非武术专业武术教师对武术的深层次的培训,加强武术文化的再教育和熏陶,急需提上日程。例如,武术文化中的武术谚语,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华武术的一个缩影,也是极为珍贵的武术文化财富。实践表明,武术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武术谚语,可以给现今的武术教学带来诸多的便利。例如,与养生相关的武术谚语,“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自古拳术三大用, 防身、健体与防病”。与持之以恒,终身体育思想有关的武术谚语,“拳打千遍, 身法自然”“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学拳三年, 丢拳三天”。以及与人际交往中的谦逊礼让有关的武术谚语,“拳以德立, 无德无拳”“比武走手, 点到为止”“武德比山重, 名利草芥轻”。这种武术文化中流传已久语言艺术形式的武术谚语,用简洁、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深奥的武术思想,包含丰富的武德、技艺、功法、养生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精髓,无论是教授者还是习练者,不无裨益。[6]诚然,学校体育教师武术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非武术专业体育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 需要非武术专业体育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反复打磨和推敲,需要学校出台相应的支持教师教学的改革措施以及相应的环境与氛围, 还要有积极有效地推进武术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此外,积极搭建学校非武术专业体育教师武术教学研讨和交流的平台,定期邀请学校的武术专业教师轮流作主题分享,畅所欲言,互相启迪,可以是“翻转课堂” “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教学中融入微课视频”等,有利于体育教师武术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受益的同时,完成学校体育教师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