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动机理论视角下太极拳心静体松的层次
2020-11-22冉斯铭
冉斯铭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上海 200433
1 问题的提出
多项研究已证明太极拳具有健身功能。[1-4]心静体松重要性表现为:它练好太极拳的首要前提。太极拳大师顾留馨也指出:“练拳时,始终要保持“松静”。首先把大脑神经中枢“静”下来,然后放松周身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5]大脑的虚静状态能使身体自然放松,身体的放松反过来又能使大脑更好地呈现虚静的状态。“大脑皮质形成意识、思维、记忆和智能。大脑皮质是所有感觉神经纤维上传的最终部位(多数通过丘脑),在大脑皮质,感觉信息被感知,然后根据既往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翻译。大脑皮质是运动功能的最高中枢。动作在这里形成和发起。”[6]“倒U形假说理论认为,在昏昏欲睡的低唤醒水平到中等唤醒水平的零界点之间,运动表现将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向好的方向发展。[7]但对于习练者而言,普遍的情况是能知道并能接受心静体松的要求,但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做到心静体松。而且此时不管如何认真地去练习,太极拳技术水平也很难有明显提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找出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 “心理学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研究的科学。”[9]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去分析心静体松,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太极拳心静体松产生的根源。笔者查阅以往的文献资料,发现没有以马斯洛动机理论去研究太极拳心静体松的文章。因此有必要试着通过马斯洛动机理论对心静体松做一个更深入的分析,以便于更好地指导人们练习太极拳,促进太极拳更好地传播发展。
2 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太极拳心静体松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通过心静体松的身体活动表现出来。“马斯洛认为动机是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原因。动机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外部动机指的是个体在外界要求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机,内部动机则是指由个体的内在或压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机。”[10]“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11]“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11]人的动机就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外部动机借助外部刺激来间接地满足人的内在需要。内在动机直接满足人的内在需要。内在动机是主动的、稳定的、长效的。与内在动机相比,外在动机具有速效性、短时性、较被动性,是动机内化的前提和条件。“最高级的动机是达到非动机,即纯粹的表现性行为。”[10]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以这些需求为基础的动机所引发的活动也表现出多层次的特点。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层次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超越需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支配着人的动机;只有当它得到适当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9]以此为依据,可以把人类的需求归纳为五大层次:一、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二、心理需要(又名社会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三、认知和审美需要;四、自我实现的需要;五、超级需要(超越性需要)。“高层需要与低层需要存在性质差异。”[10]处在不同心理需要动机水平的人的活动状态是不一样的。那么处在不同动机水平的人去习练太极拳,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心静体松的状态就会不一样,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层次特点。
2.1 心静体松原始层次——以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内在动机水平阶段
“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需要就是对生存、生理的需要。”[10]人们需要食物、饮料、睡眠、氧气等。如果这些基本的需要没有满足,就会主宰人的身体,其它的更高等级的需求就会被掩盖和忽略,他的一切活动都会以满足这些需要而努力,其人生观也呈变化的趋势。
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去练习太极拳是因为太极拳能满足他们此时的基本需要。比如说当人感到极度疲劳的时候,由于生理的需要,会很自然地想放松休息。这时如果提心静体松的要求,人很愿意也很容易松静下来。但这种所谓的心静体松也是处于一种原始的放松状态,是一种绝对的不去想、不去使劲的极端松懈状态。但太极拳里所说的心静体松指的是松而不懈,静而不滞的状态。这种静是为了更好地集中思想去运作大脑的活动;这种松是为了更好地感知周围的事物,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心静体松协调配合,使人能提高趋利避害的能力。所以太极拳的心静体松指的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动静合一、虚实合一的含有阴阳辩证统一思想的状态。而且这种心静体松的状态是非常不稳定的,也是不符合要求的。短暂的松静之后,马上有会被其它思绪所打扰,因为内心渴望追求基本需要的欲望太强烈了,无法使他真正地松静下来。
2.2 心静体松的初级层次——以心理需要(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外在动机水平阶段
“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后,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10]“处于这一阶层的人,把友爱看得非常可贵,希望能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渴望得到一定社会与团体的认同、接受,并与别人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如果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异化感、疏离感、产生及其痛苦的体验。”[10]“当上述三方面需要得到满足后尊重的需要就会产生并支配人的生活。它包括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敬重。”[10]尊重需要的满足将产生自信、有价值、有能力的感觉。
外部动机是个体对从事的活动以外的刺激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这种活动本身并不能给个体带来直接的满足。但通过这个刺激能间接地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例如小孩为了得到表扬而努力学习,因为表扬可以带来自尊或其它爱、被接纳的感觉;有些人为了避免批评而完成工作指标等等。外在动机理论的基础来自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他们强调人类的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在人类行为的习得过程中,强化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使外界刺激与学习者的反应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并通过不断重复而使两者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从而达到我们所说的学会了的地步。这一学派的研究者认为,在任何条件反射的建立、任何行为的学习都是为了获得强化物,得到报酬,以满足内心需要。与内在动机相比,外在动机具有速效性、短时性、较被动性,是动机内化的前提和条件。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相对立而存在,但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不仅仅是内在动机或者外在动机单纯起作用,而是通过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在某些问题和时刻外在的激励表现的作用效果更加强烈,而在另外一些情形下内在动机占优势。
处在这个阶段的人练习太极拳是因为太极拳能间接地满足他们此时的心理需要。在这个阶段习练者对太极拳心静体松的要求不理解,有可能还是不认同的,所以他们不知道,也没有感知到心静体松的益处,他们是因为外部刺激而去践行心静体松的要求。这些外部刺激就是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获得认可、表扬、避免批评等等。这些刺激本身能给他们带来心理的满足,比如被接纳,爱或自尊。为此开始学习心静体松的相关知识,通过具体练习太极拳的一招一式来体会心静体松的要求。在太极拳运动中感知肩、腰、胯及四梢节的放松;感知肌肉筋骨皮在一张一弛中所带来的松柔感和灵活感。在这个阶段要严格按照既定的要求去做练习。通过长时间认真的练习,动作由泛化——认识不充分、动作不稳定,分化——认识较充分、主要部位能做到松静,但不太稳定,最后达到熟练的程度——意识能熟练地控制动作,能做到基本的心静体松。但此时他们还是没有充分从内心理解太极拳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所以这一阶段的心静体松是靠外部的激励维持的,所以必须时刻关注和留意身体活动本身,稍有分心这种心静体松的状态就很难维持,就会出现松静的程度不高,松静的部位不全面、出现对抗的紧张情况。这就需要更进一步的修炼,达到更加坚实稳定的状态!
2.3 心静体松的中级层次——以认知、审美为基础的内在动机水平阶段
马斯洛认为认知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并如同基本需要一样,也属于人格的需要。”[10]当获得知识,对某一事物有了完整深刻的认知后,个体在某种程度上也获得了安全感;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社会或团体的认同、接受、并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可能进一步获得来自自我的自信、有价值、有能力的感觉,获得来自他人的尊重和赏识;还可能因此而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去练习太极拳是因为他们被太极拳本身的魅力所吸引,从而产生了主动去认识的动机。在这个阶段的特征是自觉主动性。他们会主动践行心静体松的要求,从中感受到心静体松的带来的轻松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使自己更加爱好太极拳,使习练者主动探寻太极拳心静体松的奥妙,不断感受太极拳所带来的身心美好感觉。如此反复使他们更进一步主动地在练习中做到心静体松。那么在这个阶段他们不需要外部的刺激,也会主动地践行心静体松的要求。这时候由于练习的主动性高,所以心静体松的表现更加地自如、稳定、全面。但由于此时处于不断的探索阶段,动作还是要受意识的支配,所以有时还是会受到外部的干扰,如有分心就会出现不稳定的状态。
2.4 心静体松的较高级层次——以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基础的内在动机水平阶段
这个层次的自我实现者称为健康型的自我实现者。“健康型的自我实现者主要是更实际、更现实、更入世、更能干和更凡俗的人,他们更多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或生活在匮乏的王国、匮乏需要和匮乏性认知的世界。”[10]在这种认知中,“对象不是按照它本来的面目,而是作为类的一个成员,作为更大范畴内的一个范例来看的。是“类化的”知觉,而且还要指出,这种常规知觉并不是囊括了人和物各个方面的完美知觉,而是一种分类、归并,是贴上标签放进这种那个文件柜的。假如想要更清楚地了解我们日常的认知,这种认知在一个连续统一体上进行,包括自动地比较、判断和评价,如更强、更少、更好、更高等等。”[10]
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去练习太极拳是因为练习太极拳能体现出他们自身的价值。在这个阶段习练者对太极拳本身已经很感兴趣,已经开始主动练习、探索、感悟太极拳心静体松的要求。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和精雕细琢,动作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有时不需要意识注意就能做到心静体松地演练太极拳。这时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感觉已经完全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到达了自己的最高水平。同时这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也会迁移到自我生活的其它方面,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会认真投入。那么在这样一种心理趋势的推动下,在不断地努力实践中,知道自己的天赋和不足在哪里,自己特有的才能就会展现出来,由此就知道自己适合往哪方面发展,接受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在这个状态下的人是自我满足和积极平和的,遇到问题时就能投入、积极地面对、解决问题。在此状态下身体神经系统和身体各个部位的联系被完全打通,没有障碍,在演练太极拳时就能马上沉入其中,基本不需要意识的特别关注就能做到心静体松。但此时习练者还是以主观有用性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行为的动机是以安全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各个层次为基础的,所以他的身心状态必定还是会受到身外事物的影响。这种心静体松的状态还只有在演练太极拳时才能出现,在其它时候还是会出现紧张等不安的状态。
2.5 心静体松的高级层次——以超级需要为基础(超越性需要)的非动机水平阶段
马斯洛认为超级需要(超越性需要)时指一种超人类价值、存在价值或宇宙价值的需要,是超个人、超自我的水准。这个层次的人是超越型自我实现者。此时我们已经抛开所有事物是否对自己有用,有价值的参考标准。我们以世界万物为中心去知觉它们,去发现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说是超越性的。此时的行为是非动机,行为表现就是目的本身,它往往是无意识的。最高级的动机是达到“非动机”,即纯粹的表现性行为。
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去练习太极拳是因为太极拳能满足他们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的需要。通过练习太极拳不仅要明白心静体松是演练太极拳的重要要求,而且知道了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和运动法则。《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和。”[8]这五句话是讲的太极拳的理论。太极拳大师顾留馨对着五句话的理解是:“无极生太极,太极是阴阳的根据。太极是一个浑圆体,包括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浑圆体就变成阴阳两部分的运动,静止时阴阳两部分又相对静止于这个浑圆体之中。当这个浑圆体静止时它呈现出一个整体的感觉。”[5]在这个看似静止的整体当中又蕴含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气,任何的变化都是由这阴阳两气的运动所引发的,最终阴阳两气的本原是太极,太极最后也会恢复到无极的虚静状态。老子说“致虚极,守笃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12]这句话的中心意思是虚静的状态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所有事物的运动都是从虚静生发的,最后还是要归于虚静。这就是一切自然的法则。
不管是太极拳拳理还是传统的哲学思想,透露出的中心思想是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而且宇宙万物有共同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虚静无为。这就需要我们对待事情不可心急,要平心静气地去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欲速则不达。而且万物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思想为左右,我们要以万物本来的样子去认识它,对待它。在这个状态下的人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对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种稳定和充分的认识,都抱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达到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13]的境界。在这个层次,人们可以为了真、善、美而忍受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不被满足。此时世界与个人已成为一体。为了世界更美好,个人愿意为之努力、付出代价。如果一个社会所有人都能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这个社会就能顺应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道就能万物和谐相处,万物和谐相处就能生机勃勃、幸福安康!人处在这种状体时对待任何事物都能做到心静体松,那么在任何情况下演练太极拳也都能做到心静体松。这就已经把在技术层面对心静体松的认知上升到对世界上所有事物的认知上,也就是说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去认识心静体松。心静体松已经内化为一种内在素养,成为了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种状态的演练者就达到了心静体松的最高层次。
3 结论
太极拳心静体松以马斯洛动机理论为基础,可分为由初级到高级的五个层次。层次越高心静体松的状态就越全面、越稳定、也就是越好。因为心静体松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前提条件,在不同心静体松层次上形成的太极拳技术水平也会呈现出高低不等的层次特点。不同的太极拳心静体松层次决定了此层次的太极拳最高技术水平。所以习练者要首先努力使自己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心静体松的最高水平。在这个相对最佳的心静体松水平上,习练者才有可能达到自己太极拳技术的最高水平。
因为太极拳心静体松的状态又是由需求决定的。所以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太极拳的技术水平,必须先提高需求层次。太极拳是提高需求层次的工具。太极拳是以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思想为拳理基础。所以在太极拳练习的过程中习练者不能仅仅只关注动作的练习,还要努力学习这些理论知识。通过这些理论为指导,以练习太极拳动作来进一步认识、理解理论要求的必要性。在技术练习中体会理解理论要求的深层含义,悟出拳术之道、人生之道、世界之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需求层次,才使自己处在一个最佳的心理活动状态。此时身体机能也呈现最佳状态,整个人也会表现出最好的心静体松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继续练习也才可能达到自身太极拳技术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