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价值理念研究
2020-11-22刘雪朋李秋燕
刘雪朋 李秋燕
特种警察学院,北京 102211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武术领域,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修身需求与健身育人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中国武术有着强盛的养生文化倾向,其内涵不仅囊括与西方同道共有的身体技能训练、肢体康复和机体保健等内涵,还突出了生理机能的协调、生命意义的实现、生命能量的涵养等多种诉求。[2]应该说武术的健身育人价值具备了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也具备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内驱因素,进入新时期“ 健康第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优先发展教育和健康产业激发全面健身健康教育活力,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是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迈进的新起点。
1 新时代武术增进身体健康价值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千百年来深深的扎根于各族人民劳动生活中,已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健身运动项目。早已上被称为国术的武术在新时代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价值体系,既包含有形的身体健身价值,又包含无形的修德育人价值。武术技术体系结构彰显了身体价值和意义。身体价值意在对心理健康诠释,但心理健康又存在于强健体魄中,生活中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建设良好社会秩序的“载体”。现代化建设和智能化发展,使身体劳动、体力劳动强度减少,反而脑力、精力的消耗成为超负荷,导致内脏器官功能日趋衰退。内外结合的武术文化讲究身心一体化练习,实践证明,接受武术教育不仅能够使人以新的环境回归“本我”,更能使人体悟“自我”领会“超我”,进而增强人的体力、促进心理健康,预防本体器官功能退化,确保新时代“种生命”健康的延续。
1.1 调节身心,回归本我
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文化语言,[3]武术是一门人体艺术和人们生活的艺术,也是一门做人的哲学。中国武术“心”和“身”的和谐是功法与气息的紧密通融,“以武修心,以心炼体”塑造强壮的外形与内心的和谐,是中国武术独有健身价值。古代武术家正是“以武入道”从修身强体对宇宙观有了认识与见解,从“身道一体”认知世界和把握世界,因而,习武讲究“身心一体,形神兼备”,可以说是通过外练内省生命与人生是武术的终极目的。
习武口诀讲“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强调意领身随,意念、呼吸与动作的结合,以气催力,呼与吸是发力的前奏,呼与吸决定功的力量,决定生命的质量。快节奏生活熬夜加班的工作,不但使“胸式呼吸”替换成了“腹式呼吸”,而且吸气大于呼气时间。这是因为机体内功能的絮乱而形成一种呼吸模式。日积月累,它会在体内产生毒素推积,对神经系统功能产生干扰让人焦虑沮丧,从而使人有亚健康心理。有调查显示,常人的部分生理病因是因为呼吸紊乱和意志的削弱,扰乱了神经体液调节秩序,长此以往导致体内细胞病变与坏死。习练武术运动,在技术练习上除了强调与呼吸的配合更注重意念集中,意念主导者思想活动,思想活动的充实决定人的健康,随之杂念也就减少。武术套路的整体习练过程,通过调整呼吸、集中意念净化神经系统,使神经系统恢复到自我“常态”,进而恢复五脏六腑。这一过程,使人进入“忘我”状态,从新回到“本我”新环境,以此促进身心健康。
1.2 调节姿态、提升本我
当今科技发达,其表现是由传统行业向着高端、职能的方向转变。高端智能行业改变人的劳动力和体力减少,人体生理结构、肌肉群、韧带活动日趋降低,肢体关节的运动空间与运动量必然受到限制,机体器官的功能从而消退减弱。人们练习武术可以通过本体法调整和端正姿态。本体法通过武术套路使身体进行系统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 柔韧、耐力的增长有决对的帮助,武术习练不仅通过手法、步法、身法提升“本我”器官功能,而且能使“本我”器官屈伸、平衡、旋转、翻腾等较复杂的难度动作得以增强身体延缓衰老。准确来说,练习武术可调整身姿,不仅能够端正身体姿态,而且还能使人体骨骼的支撑强度增大、强筋骨、通经络、调精神,调节人的体内环境,促进淋巴系统有效排毒。因而促使人在练功时,不断提升“本我”器官,以达到形神兼备“天人合一”的境界。
1.3 适当运动,养护本我
当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注重个体健康发展已经被公民所追崇。因而,健身领域中出现了大批白领和社会各层挥汗如雨的健身热。从官方了解到,对于科学的健身常人并不懂怎样运动才算是健身。根据华山医院运动医学学科门诊部的有关报道“时尚运动”正在潜移默化的造就出一批新病人——官方称为运动医学患者。许多年轻人的膝盖、肌肉群、肩膀和裸脚经常隐隐作痛。说明,过度运动只会起到反作用。20世纪末,美国洛杉矶大学运动生理学教授莫尔豪斯通过实验研究提出“静震:致命的两个极端”的结论说明:纯粹的静止休息或强度过大的运动对健身都不利,适量运动才能增加健康。理论与实践证明,武术运动具有动、静结合、因人而异适量的健身运动。它即可养护本我也可达到健身效果。因为武术是一种呼吸均匀、自然得体、缓慢调姿的练习过程;其次,武术可以随时变换运动限度,在运动中很难会受到外界刺激和干扰,更能全身心地感悟“本我”,对动作幅度和强度能够随时控制,有效掌握运动量化。再次,武术的呼吸助于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有助于增加血红蛋白的生成,促进体内血液循环,进而养护五脏六腑。武术的静桩功,通过意念的冥想可使人精神平静、祥和,即修身养性。因此,武术方可达到提升及养护“本我”器官的目的。
2 新时代武术增进心理健康价值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体壮曰健,心怡曰康”,人类现实存感在和价值体现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身心健康。因此,对人的身心教育、品德培养自然成了社会最为迫切的主题之一。[4]虽然说:“心理健康在于拥有强健的体格”,但不良的心理会摧毁健康的身体。正如希腊人所讲:“强健的体魄需要有健康的头颅。”[5]武术有益于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积极开发“类生命”。
2.1 排除杂念,提升本我
城市现代化发展使居住环境污染严重,加上人际关系淡薄,市民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心理压力逐渐感觉到增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多种心理障碍因素造成了现代“文明病”。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价值属于人体科学范畴,具有医疗和体育属性。[6]众所周知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理论及丰富多彩的运动方法,对人类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几千年的发展与补充,形成了独具体系的中国本土体育健身运动,包括行气养生、导引养生、精神养生等。[7]传统体育养生和健身强体的锻炼方法区别于医疗,医疗和物理保健主要是通过药物和机器的性能来进行治疗康复,对人自身来讲是被动的。武术皆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修炼提高意志品质,有意识地控制自我、意念、生理活动到达增强体质,防病治病效果。实践证明,无论是传统武术把养生术作为训练手段的一种补充,还是养生术把传统武术作为一种训练体系的指导理论,在客观上,两者融合的结果促使其“动静结合,形神兼备”[8],精心练习可以防止外界环境因素对心理影响的副作用,因而,武术在不断提升“本我”过程中,更利于增进心理健康。
2.2 减少浮躁,感悟自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鼓励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其竞争可谓是十分激烈,它既不相信泪水,也不怜悯弱者。由此,市场激烈的竞争使部分人对社会持有不公平的心理抱怨,消极、仿徨、郁闷等浮躁的心理困扰着弱者的心理。随着时间的累积,干扰着人的心理健康。从武技到武术的转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训下进化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别于世界其它格斗技术的文化形态,[9]是由外练到内修的本质升华,后者强调“心”(“意”),修是围绕身体开展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保持平衡心态,对那些不应该追求的“身外之物”降至抛弃,能有效的令人心灵获得宁静。如李亦畬《五字诀》中,第一诀即为“心静”,并指出“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10]。由此可看出练功者可以做到“杂念少思——多做、少顾忌——多行动、少指责——多理解、少担忧——多微笑”。长此以往,浮躁心随着减少,人的精神面貌“喜、怒、哀、乐、忧、思、恐”得以控制,加上神经体液的有序调节,对五脏六腑器官病变或损伤修复,以此不断增强健康及现实中的“自我”体验。
2.3 增强毅力,超越自我
现代社会发展中,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体。目前,在国内独生子女家庭还扔占多数,家庭教育多数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孩子精神层面上,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物质资源上得到最大满足,却疏忽了对于意志品质的磨炼,当挫折与失败降临时缺少挑战的勇气,因而丧失了生存与进取的意志。国家教委刘斌曾指出:“心理和生理健康是青少年,面对未来、走向世界创造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条件,必须把培养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作为重要任务”。中国武术无论从“外在结构”还是从“内在精神”上来讲,都体现了浓厚的“德技并重”“内外双修”的色彩特点。[11]挖掘个体兴趣爱好、培养坚毅的性格,促使人做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坚强毅力。再者,练习武术可以提高注意力,即把分散的心神集中起来,亦可清净自然提高“集中力”。久而久之,它能使人甘于寂寞、勇敢接受失败与挑战,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可知,练习武术在促进健康心理形成的过程,实质就是用“心”超越“本我”,感悟“自我”,步入“超我”的境界。
3 新时代武术增进社会健康价值
社会中个体健康是构建和谐环境,主动调节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的状态。社会发展尊重个性成长及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但众所周知,总有一部分人把自己孤立与竞争社会之外,也导致出现了个体与群体不和谐,以致影响身心健康。武术练习是克服自我提升自我达到净化心灵,由内向散发出一种喜悦,构建和谐自然的内环境与社会环境。久而久之,会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产生一种协调互利的生存意识。而且还能逐渐提升“自我”,超越“本我”,积极挖掘人体“类生命”。古曰:“德为功之母”,为此注重“以德培公”。[12]因而讲习武强身首选要得“道”,然后才是得“术”。此外古人还告诫后者“习功不修德,定会染妖魔”。也就是说,研究武术健身育人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健康,就是研究探索武术“道”与“术”的结合。
3.1 修炼本性,提升自我
西方人认为人性本为恶,东方人认为人本性善。但实践证明,人本为“中性”即善恶皆有。接受武术教育,首先要对技术动作的感悟与理解有明确认识,[13]持有“扬善止恶”“身心双修”的习武理念。否则,练功者若存有恶意将难以进入修己练功状态。实践证明,武术育人价值是从内、外优化人的生存环境,是对人格、人性的修炼,体认生命是武术养生的终点,是未来武术的主体功能。[14]修炼本性既可以和谐身心,也能改善个体与群体之间和谐融洽关系,换句话说,武术外练体格、内炼人格。武术育人的内敛因素是不断提升“自我”,是永无止境的人性修炼,日渐步入“超我”的特殊功法。
3.2 内外净化,超越自我
中国传统身体观对“心智健全”的认知要优于对“身体强健”的认知。[15]练习武术与四肢全身之力凝聚于身心,在“八面出锋”于精神、动作、呼吸、姿势修炼时带动腰胯、肩肘、气力、筋骨合为一体的锻炼,日积累计方可在练功时不经意就提高了涵养、境界和意识。接受武术教育,要从抵制愤怒、欲望、恶意、嫉妒等五种恶习,否则无法追逐到真正的功夫,正如心理学家所讲:“地狱在哪里?就在充满仇恨、嫉妒和狂乱的内心世界;天堂在那里?它在充满善心、满意和纯洁的心灵里”。武医的养生方法是一项比较适合中国人的身心治疗方法,[16]在练功的过程中,精神集中、心无杂念,即求善性内化自己,形成良好的练武习气,利人利己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古代武术人在修炼上是非常有欣赏价值的,他有思想、有灵魂,能够清楚的反应出灵动心声和使用灵玄感应变化。因此,精心习武可以抵御外界的利益诱惑及多种不良因素产生的负作用。坚持学习上述理念与功法练习可净化体内、外环境,身心即会进入一种“超我”的健身状态。
4 结论
武术的育人值表现为由“本我”到“超我”成功过度的方式,促使身心健康,使修炼者感悟“本我”,返璞归真,品德高尚净心真人的体验;修心体悟是悟道追寻“自我”,是做凡人的再现;增进社会健康是体认“超我”,是摆脱世俗的表现。前者,有利于延续人体“种生命”;后者,有益于开启人的“类生命”。武术价值不单是促进人体质健康,更是助力人类自我意识的醒悟和解放,即新时代健康意识不是单纯的求数量,而是对生命质量的追求。
武术增进人身心健康,是以整体育人的过程。武术教育增进人心理、生理和社会健康是对在练功过程中通过意念及呼吸的配合,去调治人的身体姿态,促进身体健康,而身体的健壮又是心理健康及社会健康的表现。所以,习练武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及社会健康是一有机的完整的健身教育过程。
总之,武术是东方最为古老的强身术之一,中国武术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健康的旗帜。中国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健康理念也势必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世界大格局,新时代健康理念再也不能过那种独居的“种”生活,而是要从思想意识和行为上过好面向世界的“类”生活。可见,武术是提高人身体、心智、精神的运动;是改善人体内、外环境的健身术;是增进人类与社会和谐发展媒介;对实现民族复兴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