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邱黄金桂
2020-11-22李晓东
李晓东
说起桂花,似应首推杭州,柳永《望海潮》有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不仅金国国主完颜亮起了“投鞭渡江之志”,而且使桂花和湖、荷、鱼、桥等,一起成了杭州的标志。有一年九、十月间,因工作原因,我在西湖边的西子宾馆住了一个多月,院中桂树多有,恰值桂花盛开,香气沁人心脾。一直不明白“桂馥兰馨”之“馥”实际为何感觉,遇桂花而知也。
桂分金桂和银桂,金桂金黄,银桂洁白,于浓密的树叶间,点缀闪烁着金黄或者晶莹的小花,如夜空的繁星,又似害羞的孩子。自古以来,桂树在中国就是高洁美好的象征。最高最美的桂花树,不在地球,而生长在月亮上。广寒宫、嫦娥、玉兔、吴刚、桂花树,构成了美丽的天上人间。“蟾宫折桂”,是中国古人对考取状元,或获得竞赛第一名者最高的褒扬,一直沿用到今天。这枝桂花,和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头上戴的橄榄枝一样,成为了胜利者的标志。毛泽东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有句“问询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桂花酒,成为告慰英烈忠魂的最佳选择。和桂枝一样,桂花酒同样是献于胜利者的,“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英烈愿望终于实现,虽“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依然是胜利者的姿态。
桂花有酒,佳酿如此,是否有茶呢?
答案是肯定的。桂花茶,就在福建泉州安溪县虎邱镇。安溪,中国著名茶乡,安溪铁观音名扬天下。有人说,在安溪境内行走,最不用带的就是水,不管到哪个地方,都有人请你喝茶,而且喝的都是好茶。
我生长在中国北方的山西,故乡贫苦,农村人的“饮料”只有三种,白开水,面汤,还有一种是浆水,面汤和菜叶发酵而成的,极酸,夏天喝了可以解暑。如果能加点白糖或者红糖,就是莫大的享受了。红糖水,简直可谓饮料中的极品,非尊贵的亲戚朋友,是喝不到的。1996年我到兰州读研究生,第一次到导师家里,师母端上一杯褐色的液体,我想,兰州人也喝红糖水啊。一喝,才知道原来是咖啡。二十二岁的我,第一次喝到了只耳闻而未亲见过的洋饮品。后来逐渐了解到,原来咖啡有那么多品种,那么多喝法。
见识茶叶,当然比咖啡要早,但也有限。爸爸在煤矿工作,单位偶尔会发茶叶,二两一盒装的茉莉花茶。盒子里装的,是一个个孩子小拇指头肚大小的颗粒,圆圆的,透着一种周围没有的香气。很长时间,我都以为茶叶就是这个样子。煤矿过年发带鱼,直到上大学前,一说吃鱼,我就认为是油炸的带鱼段,再没有第二种。但这盒装的茉莉花茶,也不常见,家里常有亲戚来,但似乎只有个别人,才能喝到妈妈用碗泡的茶。和茉莉花茶一起发的,还有冰糖。泡茶时,放几粒冰糖,现在想来,不可思议。但来人似乎更喜欢甜味,往往茶叶还没泡开,而水已见底。
第一次真正的“喝茶”,要到高中时期了。一天晚饭后自习前,到校门外的足球场看台上散步,忽然发现墙边的砖缝里,居然生长出一支西葫芦秧。秧上,青翠的小瓜静静地卧着。我窃喜,像小时候发现了草窠里的一颗鸡蛋。摘下来,却没地方煮。自习也不上了,拿了瓜直奔青年教师宿舍,囫囵煮熟,小刀子切开,我和老师“大快朵颐”。食毕,老师泡两杯绿茶,说是西湖龙井,尝尝。我吓一小跳,名茶龙井,电视里听过,从未敢想自己能亲口喝到。水烫,小心翼翼地抿一口,没有茉莉花茶香。一口口慢慢喝着,体会“品茶”滋味,一杯喝完,茶叶也嚼着吃掉,自习课早下了。博士毕业在上海参加工作,领导偶然送一桶大红袍给我,白锡铁的桶子,也属第一次见。很珍贵,舍不得喝,过年时拿回家里。两三年后,我已喝茶多矣。又过年回家,一同学来访,爸爸泡茶待客,特地拿出锡桶说,大红袍!我后来查看,还有一半,不觉心中微酸,眼眶略涩。
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为天,而饮在食前。至圣如孔子者,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将何如呢?《论语》里,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的“饮”,应该是饮冷水,在孔子看来,属于应该被高度赞扬的低标准生活方式。孔子之于“食”的标准是明确的,那么“饮”呢?其时之“饮”,主要指饮酒,而“酒”与“礼”紧紧联系在一起。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云:“周之饮食精备如此,而礼制寓于其中。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也。盖周之尚文,即一饮一食之微,亦必寓其意焉。”之于酒,礼数更多。《乐记》云:“先生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孔子生时,已有茶。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但真正成为士阶层所广泛接受的饮品,当在魏晋。
魏晋尚空谈,好饮酒,著名的如竹林七贤狂饮不羁,醉态百出,“两月不醒”“死便埋我”等故事流传至今。然而,喝醉者,为狂呼乱语可,做清峻奇崛、雄辩滔滔的清谈就不合适了。于是,由酒转而饮茶。西晋刘琨《与兄子南州刺史演书》有语:“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可信致之。”与服药后饮酒散热、发足狂奔、以动为主不同,饮茶偏向于静。静则好礼。周代以来以酒为礼的传统,被“越名教而任自然”、蔑视礼法的名士毁弃,承担这一使命者,转而为茶。
直到今日,饮茶之礼仪依然繁复,且以茶为雅、酒为俗也。“茶道”唐代时形成。唐代封演编撰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这里的“鸿渐”,不是《围城》里的方鸿渐,而是《茶经》作者陆羽,陆羽字鸿渐。《茶经》是中国茶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也标志着茶道的出现。至宋,茶道大兴,宋徽宗赵佶云: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可见,至迟到北宋,福建茶已属其中上品。以宋徽宗之眼界见识品味,所言自是千古之论。
为校长减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的共同努力。比如,加强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规范学校的责任、义务,界定学校的权利和职权范围;设置科学的评价标准,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办学空间等;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落实学生就近入学,通过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减少校际之间教学水平差异。
福建产茶佳地,品类自多。著名者有铁观音、大红袍、正山小种、金骏眉、白毫银针、肉桂等,黄金桂亦为福建十大名茶之一。查文献可知,黄金桂又名黄旦,原产地福建安溪县虎邱镇罗岩村。虽名为桂,但与真实之桂花并无直接关系。然而,虎邱镇芳亭村却有全国最大的桂花树林。
我们到时,十月下旬,桂花盛花期已过,落英缤纷,坡上坡下,皆是金黄。芳亭村有“华东桂花第一村”的美誉,全村百年以上树龄的桂花树一百六十八棵,有一定年纪的树超过四千棵。和城市里、花园里的修剪得树型圆润、亭亭玉立的桂花树不同,虎邱的桂花山生野长,天然去雕饰,既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也不见修剪的痕迹。离开农村多年,到天水工作下乡时,才知道现今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方式,苹果、桃、梨都成片栽种、植株矮化,剪枝、疏花、疏果等环节严谨繁复。小时候村子里梨树、核桃树众多,都在田间地头,荒山坡上,村中崖畔,一棵一棵地立着,树都有些年头了,树干粗壮高大,枝杈横出如盖,随山就势,既年年结实,岁岁收获,又为村人遮阳挡雨,还是儿童永远不厌的乐园、锻炼胆量的器械、争强好胜的战场。虎邱的桂花树,也似如此。每年寒露霜降节气一过,桂花的馨香便弥漫氤氲在这个风光和名字一样美丽的村子。一树树金色的小小花朵,仿佛天上的繁星挂在枝头,游客、艺术家接踵而至,在花树间流连,拍照、摄影、创作。而芳亭村民,更愿意把这花视作金黄的果实。于是,有了“打桂花”这一年一度的丰收仪式。村民爬上树,使劲摇晃树枝,或用长竹竿敲打,桂花纷纷落下,树下铺大被单或塑料布,以免花落尘埃。人在树下,金桂如雪,“拂了一身还满”。桂花收集、筛选、晾干,用途殊多,可制成桂花茶、桂花酒、桂花糕、桂花蜜、桂花露等。桂花茶的制作历史悠久,以窨制法为常用。先铺一层老茶,再铺一层鲜桂花,如此层层叠加。茶叶和桂花堆积后,盖上布,放在通风、阴凉处发酵。还需不时给发酵的茶堆“量体温”,掌握发酵的温度,在五十度时效果最佳。十二小时后,桂花和茶叶充分拌匀,二十四小时后,充分发酵的桂花茶烤干,便制作成功了。桂花茶香味馥郁持久,汤色绿而明亮,具有温补阳气、美白肌肤、排解毒素、止咳化痰、润肺生津之功效。如今“嫦娥号”“玉兔车”已登临月球,当把这一消息告知广寒宫主人,有客来访,亦可捧出桂花茶相待了。
黄金桂、桂花、桂花茶,名相近,色相衬,俱为虎邱名产而相得益彰。与黄金桂齐名的,是布袋戏,其内容,正与黄金桂相关联。
虎邱采风第二天夜晚,住乡间民宿。屋中所见俱木。木的檩、梁、檐、墙,木的桌、椅、台、床,木的楼梯,甚至久已不见的木屐,也静静的,仿佛在期待曾经的故人。山中所多者,原生态的建筑材料,自然是木石。以木为屋,以石为阶,阶下天井,演出布袋戏《黄金桂》。
锣铙喧响、华灯璀璨,微型的戏台上,衣着绚丽的女主角登场了。她羞涩、喜悦、期待,而又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地向前走着。这是新婚后第一次回娘家的王淡。“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地回娘家,是“老媳妇”的回法,仿佛恨不得把夫家都搬回娘家去。安溪风俗,女子新婚一月,要回娘家“对月”。返回夫家时,要有一件“带青”的物事让女儿带回栽种。既祝愿她像青苗一样“落地生根”,早日生儿育女,繁衍子孙,也是“睹物思人”,寄托着父母女儿之间的血缘亲情、生生不息的牵念。
王淡的父亲登场了。虽然我根本不懂闽南话,但蓝衫蓝帽、白发白须的长者,一看就让人可亲可敬。记得一幅对联:“有声戏曲传人物,无字文章说古今。”布袋戏偶并没有因为体型小而产生不真实感,沙哑的老人声调和清脆的少妇之音问答唱和,父亲眷眷的爱和女儿拳拳之心,弥漫在这百年民居,也浸润在每个人的心头。
我转到布袋戏台之侧,见台后隐着二人,一人每只手上持一布袋戏偶,时而王淡与其父,时而王淡与其夫。双臂时而位于台之两侧,时而缓缓移向台中央,手在布袋偶中,食指操头,五指各有分工,一举一动,见微知著、神气活现,无生命而灵魂毕现也。一人伴奏,鼓、钗、锣、梆一起操作,忙而不乱,杂而有序。口中还要唱念,时而青春女子,时而年迈老者,时而壮年男子,年纪不同,身份各异,表情心态,一如其人,却均出一人之口。忽然想起,著名散文《口技》作者林嗣环的墓,就在虎邱。其乡人,承铁崖先生推崇之技艺,将黄金桂的美丽故事生动形象地演绎流传开来。
虎邱罗岩村,村内大路旁,一丛两米多高的茶树茂盛而孤独地生长在那里,树后一巨石,上有丹书“黄金桂发源地”。树前有介绍:“黄金桂母树,植于1850年,树龄158年,高2.6米,主干直径22厘米,树冠1.8米。”这应该是2008年立的牌子,至今又过十一年,树更茂盛高壮了。不同于城市里古树苗木用栅栏围起来的做法,这株现存最古老的黄金桂树无遮无拦,前是路,后是屋,就在烟火人间。数步之外,大树几棵,虬枝四出,横逸当空,仿佛为茶树护卫。人之品质,首先于诚,“诚信是金”,黄金桂乡人的诚信,体现在对茶树传承的严谨态度上,更表现在黄金桂茶的品相上。
“明前茶”,一直是茶叶珍贵的标志之一,“明前龙井”尤其为人珍惜追捧。黄金桂发芽亦早,一般为四月中旬采制,比一般品种早十余天,比铁观音早近二十天,是乌龙茶中发芽最早的一种。虽非“明前茶”,亦早早上市,用茶香庆祝新的春天,是为“一早”。还有“二奇”。一奇,外形“黄、匀、细”,叶为椭圆形,先端梭小,叶片薄,发芽率高,芽头密,嫩芽黄绿,毫少。二奇,内质“香、奇、鲜”,炒制时,即飘阵阵清香,茶在壶中,香气隔壶可闻,似桂花芳馥之气,“未尝清甘味,先闻透天香”;制好冲泡,茶水颜色淡黄,奇香扑鼻,入口一品,滋味似桂,甘鲜醇厚,舌底生津,余韵无穷——黄金桂,其名不虚也。
名茶盛地,亦有好酒之人,然所好却雅,无纵酒呼啸之声,有桂馥兰馨之韵,那就是林瑞温的酒瓶盆景艺术。
走进林瑞温的家,闽南庭院风格跃然目前,而大家立即被堂前、走廓、屋内,台几案头、博古架上、窗前桌边,几乎无处不有的酒瓶盆景吸引住了。一只淡黄色圆方形酒瓶,“山西特产,飞云香,万荣国营酒厂”。我生在山西长在山西,却从来没有听过这家酒厂和这个牌子的酒,“国营”也早已被“国有”取代,酒厂大概也消失多年,但它的生命却在数千里外延续下来。一枝苍老虬劲的崖柏从酒瓶脖颈处伸出,仿佛在问候我这远来的故乡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太行崖柏,是太行山的标志,山西的酒瓶与之相匹配,含义自然不一般,而创作者的心血心意,更令人赞叹。
自然之妙,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而因形就势、妙趣天成,自然别具匠心。酒瓶盆景的设计,不同于通常盆景,或者说其独特过人之处,正在于此。有一年,我曾参观过安徽黄山的大型盆景种养植基地,品类之盛、造型之奇、姿态之丰,的确不同凡响。略感遗憾的是,无论多么美、奇、怪、特的盆景,都整齐地摆在场内,感觉真的是产品或者商品,失去了生命的美感和灵动。林瑞温先生,却让每个“酒干倘卖无”,内容空了,在常人眼里成了废品的酒瓶子,和生机苍翠的绿枝对接共生,获得了长久的生命。金黄的葫芦型酒瓶,是好酒的八仙遗落人间的吗?酒瓶斜斜地放着,两枚翠枝从两腹中伸出,又一齐向左横长,仿佛搭起遮阳的绿荫。枝下一仙人坐定,如休息,似沉思。陕西的西凤,也翩翩而至,飞落虎邱。松枝从瓶中长出,如松之盛,茂密成荫。其下树根,宛如一驴,张果老倒骑驴上,“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凡事回头看”,哲学意蕴,和仙家意境,浑然如一。
意趣从来就不是沉重的。林瑞温的酒瓶盆景中,多的是生活情趣,甚至不乏幽默恢谐。武松打虎,椭圆型的酒瓶,颜色淡雅,底部一痕青草、一朵野花。上部绿枝飘逸,猛虎沿瓶而下,气势汹汹。一旁树根如山,虎已倒伏,武松犹挥拳痛打也。两个场景,好像连环画,武松打虎的故事,栩栩如生。盆景是文人雅士、才子佳人最喜欢的,他们当然不能缺席。看,梁山伯与祝英台来了。根雕如桥,酒瓶如山,山头有树,桥上有人,木案如湖,小爵立于桌上,亦有青叶田田,如湖中小岛然。祝英台在前,梁山伯在后,是楼台会,还是十八相送?
禅茶一味,酒去其烈,淡雅如茶,瓶育绿枝,青翠如茶。佛本不饮酒,却陶醉于酒瓶的盆景世界。淡黄的崖柏根雕弯曲如龙,佛端坐其上,一枝细藤弯弯而上,为佛打伞。酒瓶隐于根后,半藏半现。墙上,一幅古朴的草隶心经,也是微黄色的,如岁月积淀的痕迹。酒与茶,在美妙的盆景里,和谐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