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碗烩面

2020-11-21王建生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井队烩面张师傅

◎ 王建生

离中午开饭时间还剩不到一个小时,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四院4207 钻井队厨师老张赶忙把一早和好的面团再揉一遍。经过醒、揉后的面团逐渐上了“筋”,再把它分成若干小份,擀成面坯刷上植物油,放进盘子里备用。午饭时,老张要为大伙儿做炝锅烩面。

在远离家乡700 多公里的井队上,烩面是乡愁,是家的味道,只要听说食堂做烩面,连平时下了夜班补觉、不吃饭的职工们,都早早地起床等在食堂门口,只为吃上热腾腾、香喷喷的烩面。

“张师傅,少放点盐,多放点葱花和香菜。”“老张,给我多加点面。”“张大哥,我们仨不吃羊肉,帮忙多放点青菜。”午饭时间到了,张师傅要兼顾30 多个人的“个性化”需求。为了“众口易调”,一锅面只做3 个人的量,每一锅都会随着个人的喜好,增减佐料、变换口味。每到做烩面的日子,井队上的“大老粗”忽然都变得孩子气起来,端着碗在食堂门口排起了长队,时不时地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望一望,问一问先吃上面的味道如何,这场景颇有小时候等母亲炖肉时“猴急”的样子。从食堂走出来的每一个人,都端着面碗急不可耐地边走边吃起来。

烩面为何能受到大家的喜爱?因为咱井队食堂做的烩面汤浓、面香、料足。

其汤,熬制了6 个小时以上,待汤白味浓、鲜而不腻,才调味出锅;其面,每半小时揉一遍,经过四揉四饧,面团变得光滑柔软、有弹性,再饧上3 个多小时,做出来的面条才能弹力筋道、嚼劲十足;其料,选用肥瘦合适的嫩羊肉,经过长时间熬煮变得鲜嫩酥软,佐以木耳、粉条、豆腐丝、葱花、香菜等食材,出锅后再淋上自制的辣椒油,不是山珍胜似山珍,好吃得让人全然不顾吃相。“吸溜吸溜”间的那种满足,真应了“何以解忧,唯有烩面”的调侃之语。

吃着面,大家伙儿追问做面的秘方,老张抿嘴一笑,然后得意地说:“秘方就是一个字——勤。”

每逢做烩面的日子,老张凌晨3 点就要起床,忙活着和面,还要兼顾准备早餐,赶早市采购新鲜羊肉、蔬菜,拾掇羊肉入锅熬制,直到早晨6 点,这一切才收拾停当。在等待早班职工8 点来吃早餐的空当,老张还得把面团再揉一揉……“勤”便是汤浓面香的根儿。

闲谈之间,一大海碗的烩面已见了底,末了,连汤汁都喝得没一点儿剩余。汉子们砸吧砸吧嘴,意犹未尽。对长年坚守在井队的职工们来说,能吃上这样一碗烩面,着实是一件幸福的事。

对烩面如此钟情,还因为面里藏着咱井队职工对家乡的思念。井队工地大多位于戈壁、深山,远离城市、更远离家乡。在想家的时候,吃上咱食堂的一碗烩面,就能品尝到熟悉而亲切的滋味。“在外工作的时候,最惦记的就是家乡的味道。”职工小李说,“身边的同事和我一样,无论是想念家人,还是遇到了烦难事,这一碗烩面下肚,总能给心灵带来最好的抚慰,解最深的乡愁。”

烩面看似柔软,实则韧性十足、柔中带刚,就像我们地质人一样,无论身处何种艰苦环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能屈能伸、坦然应对。这一碗烩面,貌似简单却不平凡,它用那一种美味,滋润着一线职工的家乡味、故乡情。

猜你喜欢

井队烩面张师傅
钻井队里的“最强大脑”
九枚鸡蛋
“爱心烩面”十二年
河南烩面
车位效应
在井队过年
荒原邻居大爷
不正宗烩面馆
神秘的房客
生死时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