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史笔何必传奇
2020-11-21张勇坚
张勇坚
二十多年前,因为工作的关系到沈慧瑛办公室,闲聊中谈起她在业余时间研究和写作的东西,当时很不以为然。在那为生活奔波的年龄,白天与文字打交道,晚上还要伏案,又是与经济生活无关的历史,总觉得太枯燥了。二十多年后,看到她编著的书一本接一本地出来,除了敬佩,还有一点羡慕。时间总会给坚持者一份奖赏。
☉ 潘氏探花府
这次她又惠赠了新著《贵潘家族传奇》。花了两个晚上读完,觉得应该写些什么,算是对这几年拿了她这么多书的交待,也是对这几年读苏州史书的思考。我对她的研究对象是不能置喙的,只是读书后引出的对苏州历史研究的感想。
大概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编写苏州历史的书多了起来,当时称盛世修史。几十年来,各种编写的书大概有上千种了吧。但这些书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有多少?不好说,也说不得吧。究其原因,大多数是应命而作,应时而作,应题而作,因而应付的多,不足以藏名山,传后世。近年来,写苏州的书装帧越来越漂亮,价格越来越贵,但其内容,无非新瓶装旧酒,炒冷饭的多,推陈出新少。苏州城市研究也走到了图文时代、娱乐时代,许多东西是轮番抄一遍,看似热闹,老话题没有突破,新课题没有提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新资料的挖掘利用不够,特别对档案资料的利用还不够重视。苏州历史资料中的方志、图册、笔记、书画、文物等已利用得很充分了,但档案利用却还刚刚开始。资料利用的局限,也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档案这方面,沈慧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独具眼光的利用。这些年,她一边整理出版档案资料,一边利用档案研究苏州的历史,颇有成效。从作者介绍中提到的编著书目中就可以看出,在这方面她有很丰富的成果。书店里多的是讲明清时苏州的书,许多苏州人也以为苏州只有明清的辉煌,其实苏州近代依然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城市。我们不必再举近代以来苏州文史科学方面的人才,即使在社会的日常管理方面,苏州普通人群都有突出的表现,这些只有从档案中去了解,比如民国初的市民公社、苏州的商会等,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样本。
☉《贵潘家族传奇》书影
《贵潘家族传奇》主要利用了家谱,展现约三百年的家族历史。其中有些资料对了解近代苏州非常有帮助。比如,潘承洞在读高中时发现汉译《范氏大代数》有一道题的解答是错的,并做了改正。潘承洞就读的高中是桃坞中学,这所学校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从这条史料可以看出桃坞中学是怎样选教材,怎样鼓励学生思考,也可以知道这所学校为什么能培养那么多杰出人才了。又比如书中引用了1949年6月中旬潘汉年、杨帆的一封信,要求当时苏南区给予潘志憘帮助,从中可以看出解放初期,城市多样的补给途径。仅这两条史料,就可见档案资料对丰富、深化城市研究的重要作用了。
这几年讲城市规划、街巷、建筑的人很多,但研究城市物质形态与城市居民的关系,与市民生活的关系,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的人不多。简单认为保护住城市的物质形态就是保护古城了,费财费力,做了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比如修城墙,苏州城墙本不是苏州的特色,在王朝时代,也是能不修则不修,因为修城墙一般都是在王朝末期,祸乱已生,兵燹将起之时。苏州水陆城门才是特色,与城市居民安全出行有关。又比如,在保护古建筑时我们常有的困惑是修复后做什么?离开了人,这些物质形态的意义何在?因此,不研究城市中的人,不能全面了解城市的历史和特点。作者这几年主要关注的是古城中生活的人,研究苏州城市中的生命,从生活细节中看到这个城市曾经的活力。大阜潘氏是一群生活在城市中的历史生命。潘氏起于徽州,兴于苏州,从异乡人慢慢融入吴地,并成为苏州重要的家族,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家族与一个城市共生的一面。
书中有两个时间点我觉得特别重要。一是潘暄娶妻戴氏,这是潘氏落户苏州四代后第一次与吴门官宦之家通婚,之前“因为吴地习俗尚奢华,与潘氏俭朴的家风不洽”。这次婚姻应该是潘氏融入吴地的第一步,以后潘氏都是与吴地士宦联姻,这对潘家在苏州的发展应该有重大影响。第二个节点是奕字辈改入吴县籍,这是潘氏真正成为吴地氏族的标志。在中国,一个人、一个家族要成为一个城市的一员,入籍很重要。潘氏最显赫的潘世恩和潘祖荫主要生活在京城,苏州只是他们的养老、休隐、置业之地,是他们宦海搏击后喘息的港湾,犹如百年前大阜之与苏州。这时,潘氏从徽至杭至京,才真正完成了王朝时代家族的梦想。从中也看出苏州城市在王朝体系中的地位,它不是士族的终点,但是一个重要的中点。潘氏以盐业起家,以仕宦为终点,与耕读传家的一般传统有很大区别,这也是潘氏家族重要的特点,其家族历三百年而不败,经济是其根本。常人论中国士大夫以清贫为尚,实是迂见。李斯早就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苏州明清有影响的士族经济上都能独立,读苏州历史不能不注意这点。
这本书是苏州文旅集团丛书中的一本,自然要与文化旅游有关,但我对此书的题目还是有保留。传奇有小说家言的嫌疑,但这书本是史家笔,不必以传奇娱众。我是看人挑担不吃力,从前言看,作者也是应命而作,能既听文旅之命,又不辱史家之命,很不容易了。没有好的史才不能以一本小书把庞大的潘氏做清晰的介绍,如果还要对作者有小小的期望的话,就是再版时附张潘氏在苏州的居住地地图,能让读者更切实地了解潘氏与苏州城的关系,也可让好古者探微寻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