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
2020-11-21陶怀仁朱森来TAOHuairenDUWeiZHUSenlai
陶怀仁,度 巍,朱森来 TAO Huairen, DU Wei, ZHU Senlai
(1. 南通大学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226019;2.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江苏 南通226236)
(1.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and Civil Engineering,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2. Nantong University Xinglin College, Nantong 226236, China)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作为本科交通运输专业运输与物流工程模块的主要课程,是适应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具备交通运输管理、物流工程等方面知识及相关研究开发能力,能够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物流企业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工作,能满足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本课程是一门以物流学、管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数理统计学方法、运筹学方法、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为手段的综合应用性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学科交叉融合、对知识的综合性要求高,同时将物流的各个环节通过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工作流、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操作下,实行横向一体化的管理,使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的特点[1-2]。
1 课程考核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来自于企业的实践应用过程,且理论性和逻辑性比较强。造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觉得内容抽象复杂,不容易理解,导致学生积极配合度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而考核模式改革对学生成绩和素质评定起着关键的作用,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现和体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考核现状问题主要如下:(1) 考核方式太过单一。考核方式沿袭了传统的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加平时成绩,其中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考核时间大多集中在期末或是授课阶段性的终结时间,且所考内容以记忆内容为主,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由松到紧”的学习状态,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的不良风气。(2) 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考试内容为教材、任课教师拓展和划定的重点,学生为了通过考试或是追求高分,通常会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知识点,形成一种惰性思维下的考试习惯,而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3) 考核效果不理想。现行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式学习的情况,只重视分数的高低,不去深究分数体现的价值。更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平时不努力学习情况下,怀着侥幸的心理,投机取巧想通过作弊的方式通过考核或是获取高分。(4) 考核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对于理论课程来说,考试一般作为学期期末的终结性考试,也意味着学生该课程学习的结束。虽有任课教师对考核试卷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值分布情况进行总结评价,但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缺少必要的反馈与交流,使学生不能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强和再学习[3-4]。
2 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目标
2019 年9 月29 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中提到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是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通过对考核模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具体的目标是增加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避免以期末考试一次性终结考卷评定学生成绩优劣所带来的弊端。以正确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准,通过形成性考核全面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3-4],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性教育特点,注重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3 课程考核模式的多元化体系构建
从课程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让考核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调整为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增加考核成绩组成部分,并调整考核成绩各组成部分的分值比例。考核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包括平时成绩考核占总成绩的20%、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具体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 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模式内容结构图
3.1 平时成绩考核方法
通过课堂出勤统计情况、课堂互动提问和课堂讨论表现、课后作业完成质量等方式进行综合考核。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认真、高质量的完成,严格把控抄袭现象。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行为设置一些主观性的题目,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描述从超市购买一瓶饮料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不同企业以及供应链流,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形成性考核方法
形成性考核可以有效监控教学过程管理,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和对学生课程学习成果、学习目标的阶段性考核,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6]。《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形成性考核主要通过案例汇报的方式开展,包括课前准备阶段、课堂阶段、课后巩固阶段三个阶段,具体情况如图2 所示。
图2 案例汇报的形成性考核
(1) 课程准备阶段。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的安排,精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主要由采购物流、国际物流、零售物流、物流信息化和企业物流五方面内容组成。在开学期间让学生提前自行组队,每组人数在5~6 人,并分配相应的案例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在上课前自行做好阅读、了解案例材料,做到对案例内容的认知、了解;汇报组成员除提前了解案例内容外,还要根据案例的内容结构进行任务分工,完善案例中的基础数据、补充相应基础资料和解释相关专业术语,一起分工合作完成课堂案例汇报PPT 的制作工作。并提前一周把PPT 发给任课教师检查把关,根据任课教师给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完善。
(2) 课堂阶段。该阶段为形成性考核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①案例分组汇报环节。由汇报组成员根据分工内容,主要分为:案例背景、案例陈述、案例分析、案例总结和案例讨论五部分,讲解自己完成案例中的部分内容,说明完善材料的来源、主要工作内容、收获体会和自己的观点,整个案例控制在20~22 分钟。主要从案例阐述完整性、理论知识讲解系统性、问题讨论全面性和PPT 制作质量五个方面评价小组案例报告完整度。
②学生互动提问环节。由台下的学生根据汇报的内容,对其中感兴趣和有疑问的地方提问,再由汇报成员逐一解答,同时汇报成员也可以就某一重点、难点问题对台下学生进行提问,时间控制在4~6 分钟。主要检验台下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做好了对案例预习准备工作,也能检验汇报组成员对案例认知、理解的程度。通过台上、台下学生的互动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③老师点评和总结环节。任课教师针对汇报的内容和学生互动问题进行把关,包括PPT 的制作和案例中的重点知识等进行点评,结合当前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该如何更好地解决案例出现的问题,主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针对成员参与度和成员个人汇报的表现进行评分,具体的评分指标如表1 所示,并做最后的案例总结,时间控制在3~5 分钟。
(3) 课后巩固阶段。根据课堂学生提问的问题和任课教师点评不足的地方,汇报组成员利用课后的时间,经过团队的集中讨论再把案例报告的PPT 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提交一份完整的PPT 案例报告,作为一次大作业。
3.3 终结性考试方法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授课、激励教学改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学风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主要以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测试,以问答题、分析题和计算题等主观题型为主,考察学生运用本课程所学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知识体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任课教师负责出题、阅卷、考试成绩评价分析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以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乘以相应的占比40%,给出该部分的最终考核分数。
表1 案例汇报评分指标统计表
4 课程考核教学效果评价分析
通过考核模式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应用,学生课堂学习热情高涨,回答问题更加积极主动,师生课堂问题互动更加全面和深入。案例汇报环节,每组成员都能在了解案例材料的基础上,分工合作完成案例PPT 汇报制作任务,并通过老师给出的修改意见及时完善。在课堂汇报的过程中,根据每位同学完成的案例内容进行汇报,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都能得到锻炼,获得成就感。甚至有汇报组成员结合案例内容,别出心裁的设计汇报形式,以开企业领导层会议的形式,由董事长、总经理和部门经理们轮流发言介绍各自部门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对策等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展示学习效果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互动提问环节,台下的学生都积极地向汇报组成员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和终结性考试成绩都明显提高。在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师生座谈会上,学生都非常认可多元化的考核教学模式,认为改变了以往学习专业课枯燥、没有积极性的困扰,增强了学生们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了自我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了课堂沟通表达能力,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
5 总 结
考核模式的改革能促进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多元化考核模式在本科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精神,并能全面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多元化考核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主旨,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授课班级规划、学生的能力水平制定相应的考核目标,需要任课教师投入大量的前期工作和时间、精力,同时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前、课堂中和课堂后的持续学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同类型课程考核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