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藏西夏钱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2020-11-21韩爱丽
韩爱丽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 兰州 730050)
甘肃大部分地区都曾是历史上西夏活动过的区域,故留存不少西夏文物。其中钱币一项蔚为大观。西夏钱币种类多样,制作精美,是我国货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西夏流通的钱币有两大类,一类是西夏自己铸造的钱币,另一类是宋、金钱币。这一点除文献记载外,从西夏钱币出土时,总伴有宋、金钱币出土也得到体现。出土的西夏钱币如实地再现了西夏贸易的繁盛与发展,是研究西夏经济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甘肃藏西夏钱币概况
甘肃是最早批量出土西夏钱币的省份,嘉庆十年(1805),在凉州出土古钱数瓮,其中开元最多,北宋、辽钱及西夏元德、天盛、乾祐、天庆、皇建、光定诸品,亦复不少,还有数品“梵字钱”,共千余枚。①这里的“梵字钱”指的就是西夏文钱。这是有关甘肃出土西夏钱币最早的记载。此后,甘肃陆续有西夏钱币出土,多出自河西走廊地区,以武威地区最为集中。从材质看,有铜、铁、银三种,铜、铁质的钱和银锭,铜质的钱多,铁质的钱少。钱文有汉文和西夏文,西夏文钱有福圣宝钱、大安宝钱、天庆宝钱;汉文钱有天盛元宝、光定元宝、皇建元宝和乾祐元宝。现主要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市博物馆,共计219枚,分述如下:
(一)铜钱类
1.西夏文福圣宝钱。共2枚,青铜质。一枚直径2.4厘米,穿0.5厘米,重4.5克,现藏武威市博物馆,1987年甘肃省武威市(今武威市凉州区)水电局招待所出土;另一枚直径2.3厘米,穿0.5厘米,厚0.1厘米,重4.2克小平钱,为甘肃省博物馆旧藏。小平钱,圆形方孔,钱文西夏文四字“”,右旋读,释文为“福圣宝钱”,光背。
2.西夏文大安宝钱。共2枚,青铜质。一枚直径2.4厘米,穿0.5厘米,厚0.1厘米。重3.9克。现藏甘肃省博物馆,1972年甘肃省武威地区武威市(今武威市凉州区)张义公社出土。另一枚直径直径2.3厘米,穿0.5厘米,厚0.1厘米。重3.0克。现藏武威市博物馆,甘肃省武威市公安局移交(1987年甘肃省武威市水电局招待所出土)。小平钱,圆形方孔,钱文西夏文四字“”,右旋读,释文为“大安宝钱”,光背。
3.西夏文天庆宝钱。共1枚,青铜质。直径2.4厘米,穿0.5厘米,厚0.1厘米。重4.9克。小平钱,圆形方孔,钱文西夏文四字“”,右旋读,释文为“天庆宝钱”,光背。现藏武威市博物馆,甘肃省武威市公安局移交(1987年甘肃省武威市水电局招待所出土)。
4.元德通宝铜钱,共2枚。青铜质。直径2.4厘米,穿0.6厘米,厚0.1厘米。重3.4克。圆形方孔,正面楷书汉文“元德通宝”四字,右旋读,光背。钱体有磨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1987年甘肃省广河县堡子山征集。
5.天盛元宝铜钱。共计131枚,青铜质。大多数直径2.3-2.4厘米,穿0.5厘米,厚0.1厘米,重3.3-3.7克。圆形方穿,阔缘,正面楷书汉文“天盛元宝”四字,右旋读,光背。甘肃省博物馆藏129枚,武威市博物馆藏两枚。其中22枚1954年甘肃省财政厅移交,1枚1954年兰州市中山林出土,5枚1955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出土,1枚1958年兰州市上西园出土,3枚1966年甘肃省公安厅移交,15枚1987年甘肃省广河县堡子山征集,2枚1983年甘肃省武威地区师范学校院内出土,其它的为甘肃省博物馆旧藏。
6.乾祐元宝铜钱,共计5枚,青铜质,直径2.3-2.4厘米,穿0.5厘米,厚0.1厘米。重4.0-4.7克。圆形方孔,阔缘,正面楷书汉文“乾祐元宝”四字,右旋读,光背。武威市博物馆藏2件,甘肃省博物馆藏3件。其中三枚,1966年甘肃省公安厅移交,2枚2010年武威市博物馆征集。
7.天庆元宝铜钱。共1枚,青铜质。直径2.4厘米,穿0.5厘米,厚0.1厘米。重4.1克。小平钱,圆形方孔,阔缘,钱文汉文“天庆元宝”四字,右旋读,光背。现藏武威市博物馆,为征集品。
8.皇建元宝铜钱。共19枚,甘肃省博物馆藏18枚,武威市博物馆藏1枚。青铜质。直径2.4厘米,穿0.5厘米,厚0.1厘米。重4.5克。圆形方孔,阔缘,正面楷书汉文“皇建元宝”四字,右旋读,光背。钱体有绿锈。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的是,1983年入藏武威市博物馆。未定级。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的一件是1972年甘肃省武威地区武威市(今武威市凉州区)张义公社出土。其中1枚1955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出土,2枚1957年甘肃省兰州市中山林出土,3枚1966年甘肃省公安厅移交,1枚是1972年甘肃省武威地区武威市(今武威市凉州区)张义公社出土,1枚1983年甘肃省武威地区师范学校院内出土,其他的为甘肃省博物馆旧藏。
9.光定元宝铜钱,共25枚。青铜质。直径2.5厘米,穿0.5厘米,厚0.1厘米。重3.8克。方穿圆钱,内外廓清晰,正面楷书汉文“光定元宝”四字,右旋读,光背。甘肃省博物馆藏24枚,武威市博物馆藏1枚。其中1枚1954年甘肃省兰州市兰工坪工校工地出土,7枚1955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出土,2枚1966年甘肃省公安厅移交,1枚1972年甘肃省武威地区武威市(今武威市凉州区)张义公社出土,1枚1983年甘肃省武威地区师范学校院内出土,其他的为甘肃省博物馆旧藏。
(二)铁钱类
1.乾祐元宝铁钱。共9枚。甘肃省博物馆藏7件,武威市博物馆藏2件,直径2.3厘米,穿0.5厘米,厚0.1厘米。重1.8克。方穿圆钱,小平钱,正面楷书汉文“乾祐元宝”四字,右旋读,光背。
2.天盛元宝铁钱1枚。直径2.3厘米,穿0.5厘米,厚0.1厘米。重1.8克。方穿圆钱,小平钱,正面楷书汉文“天盛元宝”四字,右旋读,光背。锈蚀严重,一边残缺一亚形口,文字朽蚀不清。现藏武威市博物馆,2010年征集。
(三)银锭
共计22件,出土于武威市署东巷,均收藏于武威市博物馆。锭呈亚腰形,两端圆弧状,光背,背面布满蜂窝状小孔。大体分两种,一种正面素面,另一种正面錾刻汉文及符号。文字内容有数字、计量单位、人名、作坊字号、官府押印等,文字为竖行排列,多为二至三行。重量略有差异,文字内容不同。如其中一件长15.3厘米,腰宽5.4厘米,两端宽9厘米,厚1.7厘米。重1940.1克。正面錾刻文字两行,左侧上角和下角各刻符号三个。文字为汉字,首行是“真花银壹锭”,第二行为“重伍拾两一钱”。其他的尺寸、重量略有差异。正面錾刻的文字分录如下:
“伟 肆拾玖两捌钱 使正/②五十两六钱/行人任应和 窦献成秤”、“使正/□□□夏家记”、“肆拾玖两肆钱”、“肆拾玖两捌钱/行人裴元 宋琦秤”、“真花银壹锭”、“□□廿二日辰□□□/赵铺记 肆拾玖两捌千足/行人□□□秤子杨□□/赵铺记 □□”、“官正/官正□”、“□□贰拾肆两肆钱/贰拾肆两叁钱正 宋□□秤/秤子傅元 郭荣靳/行人索□甘/西□□一廿二日行□”。
以上介绍仅涉及甘肃省馆藏的西夏钱币,除这些以外,甘肃也有一些私人收藏品。
二、甘肃藏西夏钱币的特点
甘肃出土的西夏钱币,较之宁夏、内蒙出土的钱币,个体特征是完全一致的,西夏钱币的总体特征在甘肃藏西夏钱币上有充分体现,除此以外,甘肃藏西夏钱币还体现出一些区位性特点。
甘肃现藏西夏钱币种类较多。体现出西夏钱币汉文钱居多,西夏文钱少总体特征之一。甘肃现藏西夏文钱币总共5枚,即西夏文福圣宝钱共2枚,西夏文大安宝钱共2枚,西夏文天庆宝钱1枚。其余214枚均是汉文钱。这种西夏文钱少、汉文钱居多的情况和目前全国西夏钱币总体收藏情况一致。西夏文钱币不仅种类不多,发行量也较少。西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成份的王朝,除党项族以外,还有汉、回鹘、藏等民族。而且汉族人数居多。这使得他们推行西夏文化、西夏货币的基础不利。加之西夏中后期统治者仰慕汉文化,就导致西夏社会后期汉文钱币的大量发行。而在社会中大量流通的是汉文西夏钱币和宋金王朝的钱币。
甘肃藏西夏钱币,铜钱多,铁钱少。甘肃藏的西夏钱币铜质的187枚,而铁质的仅10枚。铁的分子活跃,易在潮湿的环境中或水中遇到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而生锈。大量的铁钱在一起容易锈结成块而无法分开,故少见报道。西夏多使用宋代钱币,所以宋代的钱荒对西夏有着一定的影响。宋代铁钱盛行,“其原在于钱少”③。这种所谓的钱荒早在唐朝就出现过,后到两宋及明清时期在社会上一直蔓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贸易的频繁使得货币的需求量逐日增加,并且货币作为财富的象征被越来越多的人私藏。在巨额利益的驱使之下,也有人熔钱造器,还有铜钱外流,致使钱荒加剧。在这种情况之下,铁钱便悄然登场。西夏铁钱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宋代钱荒的影响。再者,西夏境内乏铜,但为制造兵器、钱币及日用品的需要,他们就拿国内的良马与宋铜进行交换,但这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西夏用铜,再加上后来宋金政府严禁对夏卖铜,西夏的缺铜日益严重。好在西夏铁矿丰富,夏州设有冶铁务,制铁技艺也较发达,铁钱就应运而生。西夏政府还对铁钱的流布区域做了规定。西夏法典《天盛鼎新律令》卷七《敕禁门》规定,不许将南院黑铁钱运到京师,也不许将京师铜钱运去南院。④据此看来铜钱在西夏首都及内地使用,铁钱在南部地区流通。而据考古出土情况看来,本该属于西夏北院的内蒙河套地区出土大量铁钱。1980年8月至1981年4月在内蒙古伊盟达拉特旗盐店和包头市东郊沙尔沁乡阿杜来村出土两批铁钱。达旗盐店出土约1100公斤,25万余枚;包头东郊出土约100公斤,2万余枚⑤。河套地区盛产煤铁矿,如白云鄂博的铁矿是铸造铁钱的基础。显然内蒙这一带是西夏铸造铁钱的中心。结合西夏的钱币法及各地出土的钱币情况来看,铁钱区主要在南院和河套地区;铜钱区主要在西夏腹地和其他地区。⑥
甘肃藏西夏钱币除铜铁钱以外,还有银锭实物。1987年9月,甘肃省武威市城内署东巷动土修楼时,距地表三米多深处发现了一批银锭。有学者认为这是一批西夏银锭。⑦也有学者对此说提出质疑。⑧但在于光建、李大祥在《关于西夏银锭的几个问题》中通过西夏文辞书中对“银锭”的来源、解释,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中有关赏赐银两的记载,以及新发现的西夏文天庆四年的铭文银锭实物资料等方面,论证了西夏不仅流通银锭,还铸造自己的银锭。⑨此说是可信的。也就是说甘肃藏西夏钱币有银锭这个不见于其他区域的特殊一类。
三、甘肃西夏钱币出土地在西夏的贸易地位
甘肃藏的西夏钱币出土地主要是兰州地区、武威市凉州区和金昌市永昌地区这三块。这些地方都是甘肃的西夏故地。武威,古称凉州,也叫西凉,早在李继迁时期就开始了对其战略地位的重视。李继迁攻占凉州,对西夏巩固地方政权,极其重要。如吴广成所言:“……西夏势成而灵州永固矣。盖平夏以绥、宥为首,灵州为腹,西凉为尾。有灵州则绥宥之势张,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⑩1032年,德明夺取了凉州,为其子元昊进一步统一河西,称帝建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元昊时期,统一了整个河西,其统治范围包括今天的敦煌、武威、张掖、酒泉、金昌、嘉峪关等地在内的河西、陇右地区,这些地方自古就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区,更是重要的贸易孔道。
由于西夏领有丝路商业要道河西走廊,再加上国内只盛产畜牧,对于粮食、茶叶与部分手工品的需求量大,所以对外贸易是西夏经济的命脉之一。西夏国内的城市商业十分繁荣,兴庆、凉州、甘州、黑水城都十分兴盛。商品以粮食、布、绢帛、牲畜、肉类为大宗。西夏可以借由掌控河西走廊以管理西域与中原的贸易往来,与北宋、辽朝、金朝、西州回鹘及吐蕃诸部有频繁的商业贸易,贸易类型主要有有朝贡贸易、榷场贸易和民间私市。目前甘肃出土西夏钱币的这些地区正是西夏商贸繁盛之地。这些地方在西夏时期,商品贸易相对集中,商业和手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西夏与北宋的贸易最为重要,西夏贡给宋朝马匹和骆驼,往往获得超值的回赐。宋夏间榷场贸易货品繁多,西夏方面的有牲畜、毛织品、药材及青盐、玉石等物;宋朝方面有丝织品、日用品及姜、桂等物。夏辽的贸易同宋比较规模较小,但前后的朝贡也有24次。朝贡物品有马驼牛羊,还有锦绮、苁蓉、井盐、沙狐皮。辽回赐西夏之物有犀玉腰带、细衣、细绵罗绫、酒、果子,等等。自金夏建立友好关系以来,两国使节频频往来,仁孝时期,夏派使者多达142次,使品主要有土产、马匹等,金赐西夏绫罗金带、币帛书匣等。⑪金夏间榷场,则主要在金境的兰州(今甘肃兰州)、保安州(今陕西志丹)、绥德州(今陕西绥德)以及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环州(今甘肃环县)等地。金朝不仅占领了原辽国榷场并在此基础上,还恢复和扩大了与西夏的贸易,还相继在临近西夏边境的胜州、绥州、保安军、庆州、兰州等地开设新的榷场,放宽了出口限制,鼓励和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西夏主要以羊、马、骆驼、珠玉和盐等交换金国的粮食、丝帛、铁、铜和货币等。金朝还在榷场贸易中大量购置西夏的马匹以充军。此外,由于利益的驱使和生活的需求,西夏边境仍有许多私市,民间偷卖违禁品,尤其是宋夏战争期间,这种窃市非常盛行,政府屡禁不止。
通过贸易,不仅实现了两国商品互通有无,尤其到西夏国建立之后,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普遍使用,即使用西夏钱,也使用宋钱、辽钱和金钱,并使这些钱币在西夏境内流通,这便是西夏钱币和宋金钱币在甘肃总是相伴出土的原因。
[注 释]
①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卷十三《宋伪品·西夏梵字钱》(第7页),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刻本。
②“/”表示换行。
③陈广胜:《宋代盛行铁钱因果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第27页。
④史金波、聂鸿音、白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287页。
⑤何林:《有关西夏钱币的几个问题》,《内蒙古经融研究》2002年增刊第2期,第50页。
⑥陈炳应:《西夏货币述论》,《陇右文博》2007年第1期,第75页。
⑦黎大祥:《甘肃武威发现一批西夏通用银锭》,《中国钱币》1991年第4期,第42~47页。
⑧王勇:《西夏货币研究琐议》,《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37页;白秦川:《武威出土银铤应为金代银铤》,《中国钱币》2005年第3期,第 19~20页。
⑨于光建、黎大祥:《关于西夏银锭的几个问题》,《吴天墀教授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文集》,第214~215页。
⑩[清]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校证》,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⑪李蔚:《简明西夏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98~3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