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育人:行走在“预设”与“生成”之间
2020-11-20张云峰
张云峰
【关键词】李庾南;班级育人;预设;生成
“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促成或引发精彩的“生成”,有时要“为‘生成而‘预设”;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发生必要的“生成”,或者虽有“生成”却不能“善待”它,使之白白溜走,那也无法圆满地完成原本较高质量的“预设”。从一定意义上说,优质的“生成”是对良好“预设”的兑现和反哺,我们有必要期待和努力达致能提质或超越“预设”的“生成”。课堂教学如此,德育工作也是如此,李庾南老师在“班级育人”上,常常行走在“预设”和“生成”之间。
一、“班级育人”之“预设”
每一个新学期开始之前,李庾南老师都会早早做好班务工作计划,具体到每一周、每一个相关的节日以及其他重要的时间节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早考虑和安排,使各种工作或活动有一定提前量,届时无论是资源准备,还是环节统筹,都能全局在心,有条不紊。
每一周的班会课,她都不满足于只和学生讲日常事务,而是尽可能上成主题班会,主题的确立依据主要是社会发展的形势、学校生活的常规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的节律。为了上好主题班会课,她往往会提前一周和班委会成员商量怎样安排程序,组织哪些具体活动,确保每一次课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对于每一个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她都“未雨绸缪”。她深知,细节决定成败,特别在有关安全的事情上,容不得半点马虎,要以最大的努力确保万无一失。所以,在许多教师谈课外活动色变的大背景下,李老师组织的远足活动却未曾有过半点闪失。“成如容易却艰辛”,因为李老师的课前功夫下足了,所以才有全程的信心满满,才有一切尽在掌握中的内在定力。
每一次找学生谈心,她也会进行认真的“隐性备课”,思考要和这个学生讲什么、怎么讲。特别是对于一段时间内心理出现波动或问题的学生,她说自己甚至会考虑到如何开场、用怎样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如何结束,可谓心细如发。她的每一次家访也是这样,从不随性,一般情形下,整个“流程”她都会大致按先前预想来展开……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李老师“班级育人”实践活动有固化的痕迹或趋势,当它(们)呈现于学生面前时,都很生动、亲切,容易入目、入耳、入心,这当然离不开李老师事先的准备。厚积才有薄发,“班级育人”也是这样,每一个成功的瞬间背后一定都有久久为功的准备、积淀和铺垫。
二、“班级育人”之“生成”
作为一位智慧型班主任,作为一名教育家级的卓越教师,无论是在数学课堂中,还是在“班级育人”的情境下,李老师都是一个“生成”的高手,她的“生成”艺术值得学习、研究与借鉴。
“教师即课程”,她善于把自身的人生经历、经验(也包括奋斗的历程、成功的感悟)等“生成”为一种能砥砺学生意志、激发他们进取之心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人大会议,为选举国家领导人投上神圣一票;外出讲学,虽然遭遇一些意外的辛苦和磨炼,但最后获得圆满的结局;不畏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对真理的热爱……“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是李老师的“口头禅”,她也用实际行动为自己这一信念做了生动注脚。也正因为如此,在与学生相处的不同情境中,她都能很自然地“生成”各种励志的话语与行为,其中有很多片断和镜头都留在学生记忆深处,成为他们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老师十分重视并善于将一些消极因素和负面能量巧加转化,进而“生成”积极教育、正面影响的有利契机和有益事实。她骨折后坚持上班,有学生热情地搀扶和帮助她,可也有学生在背地里说助人为乐的同学是“拍马屁”。她认为,不能让这样的舆论冲淡了班级积极进取的氛围,于是决定开一次班会课,她并不进行任何价值设定,而是让大家各抒己见,那些说了错话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正气由此得以抬头和彰显;春游时,有一男生天真地问:“长江那边是哪个国家?”李老师痛感必要的国情教育以及学生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欠缺,于是用一节班会课和大家一起弥补家乡南通所在的地理位置、邻近地区情况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而自然上升到家国情怀的教育高度,很多学生为此而动心、动容……有时,最佳的德育契机恰恰隐藏在一些原本消极的事实背后。
当然,有时的“生成”还在于引领学生悄悄地再“向前一步走”。对于同事将班级优秀指标给自己孩子的请求,李老师没有照顾同事之间的情面,而把这个名额给了各方面都更胜一筹的班长。在两个学生都顺利考取理想的学校后,李老师主动找来同事和她的孩子,在热烈祝贺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思考通过自我拼搏取得成功的价值,啟发她们品味公平待人、公正处事对个体成长的意义。教育最忌的是有始无终,或功亏一篑,“向前一步走”的“生成”往往能拓开一片春暖花开的新天地……
“班级育人”,行走在“预设”与“生成”之间。“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李庾南老师给了我们一种辨证思考与启迪,相信有了这样的思考和启迪,我们的德育实践也会像李老师那样,不断精进,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