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学实践教学探索
2020-11-20朱国庆徐齐帆
朱国庆 徐齐帆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学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Y2017046)。
作者简介:朱国庆(1979-),男,浙江绍兴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徐齐帆(1978-),女,湖北潜江人,讲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摘 要: 针对新增建筑学专业高校不断增多条件下地方普通高校专业人才特色培养的问题,提出将地域文化特色与建筑学实践教学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以长江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将当地传统建筑文化及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到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同时,总结及分析与地域文化结合的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
关键词: 地方普通高校;地域文化特色;建筑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類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7.150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新增建筑学专业的高校不断增多。目前,中国已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到300余所。在这些院校中,除8所老建筑高校因其开设专业时间长和办学资质及实力雄厚等已形成其固有的建筑学专业定位与特色外,地方普通院校的建筑院系也正在积极努力探索适合其自身办学特点的人才特色培养。老建筑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富于创新精神的国际化专门人才及专业领导者,培养具有较高方案设计能力的尖子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建国以后的国家重点城市建设培养了大批高尖端建筑人才。相对于知名建筑院校,地方普通高校的生源和毕业就业方向地域特征都十分明显,因而其培养重点理应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努力探寻与名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化,开辟出根植于当地地域的特色培养目标及方案,才能寻找出与名校不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空间,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这也是地方高校亟需解决的根本问题。地方高校在人才特色培养中要重点突出多样性、实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准确定位地域文化特色并使之与建筑学专业课程结合,是地方普通高校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的关键所在。
荆州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重要的发祥地,楚文化的中心,几千年的文化踪迹遍布全市。荆州市又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类型丰富多样,价值突出。城区及周边的古遗址、古城墙、古建筑、地方民居等文化遗产是荆楚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荆州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制度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作为荆州市唯一一所综合性院校,在地处内陆的荆州,建筑专业的发展应该结合荆州地域文化特点,着重以历史建筑保护、古村落保护、古城保护、大遗址保护等方面为突破口,建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及国内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培养高素质的特殊人才,以此确立学科特色,将地处内陆的地方院校劣势转化为优势,打破学科壁垒,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锐意创新,以鲜明的特色赢得学科发展的空间。
1 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之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对荆楚地域文化的符号、空间和意境进行梳理,为建筑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
1.1 符号的提炼。城市和建筑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局部和整体会呈现出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并且可以提炼出一些辨识度很高的元素,我们称之为“符号”,在建筑学实践教学中需要研究和引导学生将能够体现地域特色的符号进行提炼、变形、重构,作为素材积累。
1.2 空间的归纳。聚落空间及住屋空间,及时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的礼仪空间,反映出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和社会观念。对荆楚古村落和传统建筑的空间进行归纳整理,学习传统空间与自然融合的关系,有助于在城镇化背景下,探索建筑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1.3 意境的梳理。荆楚地域文化意境深远,体现出中国人的精神象征。把以“质朴简约”“巧于因借”“隐现相成”等的意境营造手法映射到“空间美学”上,强调建筑在空间上与文化上的对话,最终归纳出以荆楚地域为美的景观建筑要素图式和现代建筑语言手法。
2 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围绕“地域文化”这一核心,加强、补充地域文化相关内容及知识点,做好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乡土环境建造三个方面。
2.1 传统文化传承。增加部分传统文化理论课程,使学生了解荆楚地域文化的基本脉络,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观念,梳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既关注荆楚文化的内在价值传承,也关注其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更关注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运用。
2.2 文化遗产保护。以中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保护理念和发展趋势、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设计方法、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发展过程、大遗址建设理论、历史街区调查研究与整治技术、建筑遗产保护管理和修缮利用、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观光开发等内容为基础,通过荆楚地区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古城保护、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古建筑保护与修缮等课题,使学生逐步掌握地域性设计的方法。
2.3 乡土环境建造。了解和熟悉荆楚地区村落中的聚落布局、建造方式、构造形式、乡土材料等内容,运用地域性表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荆楚古村落保护、新农村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
3 搭建系统课程体系
根据年级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实践课程,设置原则是建筑类型逐渐复杂、由对单体建筑的空间理解、设计上升到对群体建筑、城市文化的解读、表达。
3.1 建筑认识实习。建筑认识实习是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入门实践课程,除了感受新建筑之外,增加认识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古迹的环节,要求学生对名胜古迹、古建筑、古城有亲身体验。
3.2 建筑设计周。建筑设计周为每学期期末的实践教学环节,在高年级组结合设计课题类型,加入历史建筑改造、历史环境建筑再生、乡土元素现代性表达等内容。
3.3 古建测绘与调研。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荆州有古城墙、众多古建筑和大量的地方民居,不仅富有地域特色,在国内也具有传统建筑的代表性。通过对这些代表性建筑的调研与测绘,使学生对建筑遗产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方面体验、认知、理解乃至探究、甄别、发现和评价,同时还可以将荆州的城墙、古建和民居与其他历史文化名称做比较研究,对传统建筑实体、空间及其精神意蕴有进一步的理解、再现和表达。
3.4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设计技能、调查与实践方法、文献资料收集及整理分析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理论分析及应用能力,完善整体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过程。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选择与地方文化、地方建设紧密相关的文化遗产类工程项目,尽量以真题真做的方式,实际参与地方政府或企业的文化项目建设,深刻体会地域文化对城市形象、經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
总结:把前期研究工作进一步与实践教学结合,与学生竞赛结合,把地域传统文化实践教学从“认知”推进到“认同”,增加地域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在趋同化的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中保留地区建筑个性。
参考文献
[1]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J],赵小刚,高蕾,王彦坤,孙晓东,高等建筑教育,2019年(4).
[2] 传承、创新——建筑学三年级专业课程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教学实践[J],钟杰,王薇,解玉琪,徐雪芳,周庆华,戴慧,左光之,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9).
[3] 从渗透到实践: 建筑学专业全过程民族特色创新教育探索[J],李丽,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8(5).
[4] 基于建筑学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研究[J],张广平,徐茹,重庆建筑,2017(1).
[5] 建筑学专业地域性特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孙伟斌,路郑冉,张宏哲,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6).
[6] 地域特色文化与建筑学专业课程结合的实践教学[J],汪海鸥,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