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编木”世界
2020-11-20吴文胜
吴文胜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记录下繁华胜景,并为后人留下一座饱含古代桥匠智慧的汴水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撇,宛如飞虹。”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对桥的材质、结构与名称作了精练的描述。这种“无脚桥”即为“编木为梁”的木拱廊桥。宋元祐五年(1090),一座五墩六孔的木拱廊桥万安桥在福建屏南横空出世。接着,古田的汤寿桥、柘荣的归驷桥、闽清的合龙桥等宋桥如笋破土争春。至明清年间,木拱廊桥成为八闽大地大小河流上必备的交通工具。
清代周亮工赞道:“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闽地山险河壮,众多的木拱廊桥承担起通行功能的同时,展示出如虹凌空的身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岁月流逝,木拱廊桥多毁于台风、水灾或火患。所幸经桥梁专家唐寰澄等一代代专家学者的挖掘抢救,木拱廊桥又在闽浙交界的寿宁、屏南、泰顺等地焕发出新姿。
揭开木拱廊桥的神秘面纱
1953年,《清明上河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
1954年冬,年轻的桥梁专家唐寰澄驻足画前,双眼紧紧盯住画中的汴水虹桥,内心涌起一种莫名的兴奋。他发现虹桥拱架结构的独特性,预测是“一座西方世界中所没有、唯独存在于中国的特殊木拱桥‘虹桥”。
查阅、考证、分析、计算……唐寰澄结合现场考察展开系列研究,撰文。“这一发现填补了11世纪木拱桥历史的空白”,桥梁专家梁思成大为惊喜,推荐该文刊于《新观察》杂志,桥梁专家罗英将研究成果收入《中国桥梁史料》。
唐寰澄具体发现了什么秘密?他发现虹桥拱架结构不是常见的伸臂式、叠梁式、斜撑式或八字撑式,而是由两组拱架系统,经上下穿插、别压咬合而形成一种稳固的前所未闻的系统,他称这个系统为“叠梁拱”。之后,取古籍“叠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之句,命名为“贯木拱”。
这一发现轰动学术界,寻找实现版“汴水虹桥”成为国内外桥梁专家学者的梦想,但却苦于“找不到”实物桥。人们一度认为,该项技术已经失传。想不到,人们并非真的找不到实物桥,而是多次与实物桥擦肩而过。1959年,《中国桥梁史料》收入唐寰澄的研究成果时,还收入屏南的千乘桥、金造桥和忠洋桥。只是,专家们无法将这三座带着泥土气息的木头桥,与汴京如天鹅般的“汴水虹桥”联系在一起。
1979年11月,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第二次编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了“叠梁拱——虹桥”理论分析报告,并进行讨论;次年10月,第二次会议在杭州召开,专家们考察了浙南木拱廊桥,接着又在闽东北又发现木拱廊桥群。至此,桥梁界认为,闽浙边界的木拱廊桥与尘封900多年的“汴水虹桥”拱架结构大体一致,虹桥拱架技术尚在民间流传,闽浙木拱廊桥由此揭开神秘的面纱。
1986年5月,《中国古桥技术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收入福建屏南千乘桥、龙井桥,浙江云和梅崇桥、泰順仙居桥等木拱廊桥。专家们顺藤摸瓜,木拱廊桥全国普查工作拉开序幕。
发现神奇的“编木”
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河,专家们搜遍大江南北,发现古代木拱廊桥仅存110多座,中心圈在闽浙交界山区,北至温州,南达福州,东邻沿海,西入武夷,南北距离仅200多公里,分布圈小,危桥多,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普查显示,闽东古代木拱廊桥55座,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其中,寿宁19座,为数量最多的县份之一;屏南13座,集单拱、双拱、多拱于一体,为样式最齐全的县份。寿宁与屏南的总量占宁德市的三分之二,保护工作重点也在两县之间展开。保护工作离不开营造技艺,寻找桥匠为第一步。
传承千年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主要以家族或师徒的方式传承,找到一位桥匠就意味着找到一个造桥家族。从2001年起,寿宁郑多金家族、屏南黄春财家族、周宁张昌智家族等造桥家族先后被挖掘出来。郑多金与黄春财被列入国家级传承人名录,闽东木拱廊桥成为可再生的活态“汴水虹桥”,堪称“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
找到桥匠,申报世界“非遗”工作随之展开。2008年9月,宁德市启动以屏南、寿宁为主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作。2009年2月,“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全国备选推荐申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1个项目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三个备选项目之一。接着,屏南聘请黄春财修建十锦桥,为“申遗”工作提供影像资料,并火速制作《屏南木拱廊桥》宣传画册3万余份。
2009年2月,“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农展馆举行,黄春财父子三人应邀到现场搭建木拱廊桥模型,展示传统营造技艺,轰动古老的北京城。组委会推荐黄春财父子参加央视“探索与发现”特别节目《中国手艺》。木拱廊桥知名度大幅度提升。
申报工作最难的是向联合国递交申报书,评审最后阶段,联合国“非遗”司专家针对申报书提出28个问题,答错一题将前功尽弃。申报组成员从下午忙碌到晚上,答完27个问题。
“核心技艺是什么?”专家组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申报组给出“榫卯结构”“不用寸钉片铁”“用较短的木构件建造大跨度廊桥技术”“叠梁拱技术”等答案,一一被否决。在这一问一答的漫长过程中,申报组成员渐渐明白核心技术就藏在木拱架里,却苦于找不出精准的文字来表述。经向文化部专家咨询,分析、提炼,申报小组再次向联合国非遗司专家递交“贯木拱技术”的答案。
贯,贯穿;拱,隆起。基本能表达申报文本中“上下交叉,穿插别压,相互承托,挤压咬合,逐节延伸,形成大跨度木拱架”的意思,但没能阐明如何“交叉”与“咬合”。
“上下交叉,穿插别压……”针对这一特征,最终申报组成员决定用“编织”两个字来阐释贯、拱、叉、插、压、合、伸等技术。绝!木拱架核心技术正是“编木技术”,是一项将竹藤等“软编”技术,提升到用木头编织的“硬编”技术,木拱架的结构就是“编木结构”,北京奥运城“鸟巢”正是钢编织技术的典范。
2009年10月1日,以中国宁德市屏南、寿宁两县为主申报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闽东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独特的木拱廊桥文化空间
木拱廊桥因营造技艺的繁复与施工的难度,被赋予神性。桥上设有神龛,是村民从事祈福消灾、求子安胎等与神“对话”的场所。村民们常在桥上开展品酒斗茶、走桥祈福等活动。
廊桥还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举办沙龙的场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漈下村飞来庙残墙上的古壁画,记载了清末,庙旁水尾桥上来自古田、宁德、寿宁等县的郑文堂、张方清、甘炳琨等书画名家的一场文艺沙龙。
从董事会确定造桥日起,选址择日、南山伐木、祭河开工、月福礼仪、编织拱架、上梁喝彩、诵经开走、分发福钱等桥事桥俗活动随即铺展开来,整个乡村犹如过年般热闹起来。一座轰然倒下的木拱廊桥,不仅是桥的本体,还有相关的桥事桥俗及营造技艺等皆随之消失。木拱廊桥不仅是一座现实生活中的桥,是一座通往神秘彼岸的桥,还是村民公共的精神文化空间。
寿宁、屏南申遗木拱廊桥的风采
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申报世界“非遗”获得成功,闽浙两省对桥本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信心倍增,申遗序幕由此拉开。
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以万安桥为龙头的闽浙7个县具备条件的22座木拱廊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其中福建12座、浙江10座。屏南5座,寿宁3座,两县共8座,占福建全省的三分之二。入选的每座廊桥各领风骚,背后都有一个迷人的故事。
万安桥,位于屏南长桥古镇,五墩六拱,长98.2米,为全国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桥墩上碑刻记载始建于宋元祐五年(1090)九月,不愧為申遗第一桥。
鸾峰桥,位于寿宁下党乡,始建于明代,单拱,桥长44.6米,拱跨37.08米,为全国拱跨最大的古代木拱廊桥。相传造桥时因拱跨大,水流湍急,多次受阻。一日,桥底巨石忽然开裂,积洪排泄,施工一帆风顺。下党《王氏家乘》记载:“三月间桥下双岩忽然开裂传有神助。”
千乘桥,位于屏南棠口古镇,始建于宋,一墩二拱,长62.7米,墩呈鸡首高亢状,全桥恰似雄鸡展翅形。桥头立四通清代碑记,记载自宋以来重建及捐款芳名录。
大宝桥,位于寿宁小东村,始建于明朝,长44.3米,拱跨33.1米,多次毁于水患。清光绪年间重建,桥匠在一侧桥墩设计倒“V”字形分流石砌桥墩,在桥头设计“U”字形泄洪口,之后经受住多次大水。
此外,还有寿宁的杨梅州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拱跨35.7米;屏南的龙津桥,始建于清初,拱跨23米;姐妹桥广福桥和广利桥,两桥相距不足800米,广福桥始建于元,拱跨26米,广利桥始建于宋,拱跨20.6米。
各有特色的8座申遗廊桥,展现出闽东木拱廊桥的无限风采。
2017年,闽浙两省签署《中国闽浙木拱廊桥保护与申遗联盟协定》。生产性保护得到重视,横山桥、登云桥、濛洲桥、台湾南投桥、德国雷根斯堡桥等一座座木拱廊桥脱胎而出,相关桥事桥俗及传统营造技艺等得到“活态”保护,在申遗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2019年,寿宁、屏南、泰顺等申遗7县联合举办闽浙木拱廊桥全国高校巡回展。巡回展吸引众多学子和有志之士参与申遗工作。12月8日,万安桥两岸村民举办“盘诗·射箭”传统贺桥习俗活动。鸟铳三响,鼓乐齐鸣,两岸村民载歌载舞。带着古老气息的桥俗活动醉了桥畔人家,醉了一方土地。
责任编辑杨静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