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茶产业发展概况与对策
2016-01-25王振康薛巧英张清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5505福建省屏南县农业局福建屏南5500福建桂堂东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屏南5500
王振康,薛巧英,张清(.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5505;.福建省屏南县农业局,福建屏南 5500;.福建桂堂东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屏南 5500)
屏南县茶产业发展概况与对策
王振康1,薛巧英2,张清3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355015;2.福建省屏南县农业局,福建屏南355300;3.福建桂堂东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屏南355300)
摘要:通过回顾屏南县茶业发展概况,剖析了福建省屏南县茶业存在的无公共品牌、企业规模小、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并提出屏南县茶业发展应挖掘茶业文化内涵,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和人才培养,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无性系良种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政府主导、建立健全茶业中介机构,建设生态观光茶(庄)园,开辟茶业观光旅游等对策以提升屏南茶业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屏南;茶业;区域公共品牌;观光
中国茶叶加工2016(1):50-54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鹫峰山麓。平均海拔830米,列福建省之最;年降雨量1700 mm~2300 m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具有明显的高山气候特点,具备产好茶的先决条件。屏南县现有茶园面积1933公顷,年产量1500吨,产值6000多万元。茶园主要分布于代溪、熙岭、棠口、长桥、双溪、岭下、寿山等乡镇,主栽品种菜茶群体种、福云六号分别占地1067、667公顷。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梅占、毛蟹、福鼎大毫等为20世纪陆续引进的品种,黄观音、黄玫瑰、金牡丹等高香型茶树品种为21世纪初引进的品种。屏南县产茶区集中在嶂峰、仙峰区,红山茶场区,九峰山区和鸡髻山区等。
1 屏南县茶叶发展概况
屏南县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宋屏南就有茶事活动。《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福州贡腊面茶,盖建茶未盛之前也,今古田、长溪近建宁界,亦能采造……”,当时所谓的“古田、长溪近建宁界”从地理位置来说正是现在的屏南县,屏南早在建州北苑贡茶未兴之前,就已制作“腊面”等贡茶;宋·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总叙焙名》里有“谢坑”的记载,赵汝沥的《北苑别录·御园》里的有“苦竹、横坑”的记载,而屏南西北部的岭下乡与今天南平的建瓯市、政和县接壤处正好是谢坑、苦竹、横坑等行政村。从地理位置,历史上存在过的大面积茶园和谢坑村西城门有清道光二十一年的“茶岭扬芳”等迹象看,屏南县西北部与南平市的建瓯市、政和县接壤的部分村落是宋朝北苑贡茶的生产地或加工地,是北苑贡茶的一部分[1]。17世纪,随着武夷山(原崇安县桐木关)小种红茶的兴起,屏南县因地缘优势成为外山小种红茶的产地,至清末、民初,屏南小种红茶的生产、制造、销售达到鼎盛,成为屏南县最大宗的商品。
20世纪50~80年代,章峰茶场、红山茶场等国有茶场带动了屏南县茶业的发展,所产的烘青因作为福州花茶的茶坯,屏南也成为福州花茶茶坯的重要产地之一。20世纪末,国有茶场改制、交通不便、劳动力成本增加等使屏南县茶业发展陷入低谷。21世纪初,部分企业承包国有茶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发展茶业,以当地丰富的优质良种菜茶为原料,结合发展具有高香优质的新品种黄观音、金观音、金牡丹等,开发高香优质的红茶、绿茶产品。目前主要茶产品有“髻红”系列、“金丝甘毫”、“金毫”红茶、闽红云金毫、“鹫峰工夫”红茶、“际头工夫”红茶及优质高山绿茶“栗香玉芽”等。近年来,屏南鸳鸯溪茶业有限公司、屏南如来春茗茶开发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企业生产红茶,年产量达200吨以上,春茶平均售价200元/公斤。以屏南红茶为主的产品在各级赛事中多次获奖,“金丝甘毫”在2005年广州(国际)茶博览交易会暨第四届全国名优茶质量评比大赛中摘得金奖桂冠;2009年在福建省名优茶鉴评活动中,屏南鸳鸯溪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红茶“髻红”和绿茶“栗香玉芽”获福建省名茶银奖,屏南县如来春茗茶开发有限公司的“闽红云金毫”获福建省名茶奖;2014年,福建省桂堂东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屏南红”分别获得宁德市名茶奖和福建省名茶银奖。
2 屏南县茶产业存在问题
2.1品种搭配不合理,茶园管理不到位
第一,无性系品种推广有待提高。屏南现有菜茶群体种约1067公顷,本地菜茶有性系群体种占了全县茶园的55%,与福建省95%的无性系良种率差距很大。因为茶区交通不便、茶青价格偏低、人工成本增加以及农村人口流失等原因,茶园失管严重,很多茶园处于抛荒状态。
第二,茶树品种搭配不合理导致受灾严重、茶园减产。屏南县茶区海拔高,主栽品种福云六号品种开采期早,受倒春寒影响大,防抗冻害技术措施不到位,近几年茶园减产严重,也制约了茶业规模化生产。
第三,茶青销售不通畅导致的茶园管理不到位。因茶青交易市场不完善,信息不通畅,在屏南有的地方还出现“企业收茶青无处收、茶农卖青无处卖”的怪象,春茶茶叶加工企业想要收青只得到临近的霍童收购茶青,而茶农因无人收购只好保留少量茶园采摘鲜叶加工保证家庭饮用,茶园失管情况更为严重。
2.2加工生产能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
第一,缺乏龙头企业。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茶业专业合作社共23家,没有一家省级农业化龙头企业,其中福建桂堂东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大川茶业有限公司等5家茶企业获得QS认证,其他企业有待整改。
第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屏南县几家较大茶业企业大都转承原国有茶场,保留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产设备,设备老化严重;许多小厂还是沿用早期的家庭作坊方式,设备简单,多用自制的土灶烘焙;加工技术粗糙,片面引用周边茶区的加工技术,没有结合屏南高山低温高湿的气候特征进行技术更新,有的鲜叶萎凋时间长达48小时甚至更长,影响产品质量。每家茶厂生产加工能力20吨左右,全县合计不足600吨,按福建省平均单产1485公斤/公顷计,屏南县茶园面积1933公顷,年产量在2800吨左右,生产加工能力严重不足。
第三,有机茶认证刚刚起步,目前全县只有20公顷有机转换茶园,产品质量安全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目前屏南县茶叶技术推广机构为屏南县茶叶技术推广中心,原下辖的各乡镇茶技站的茶技员转岗、撤并,现全县只有专业技术人员4名,茶叶技术力量不足。
2.3政府投入不足
屏南县为发展壮大茶产业,政府每年投入10万元茶叶生产专项经费,分别对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及市级龙头企业、市知名商标给予一至两万元奖励;对取得国家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给予0.5万元与1万元奖励;对通过生产许可认证的企业给予0.3万元的办证补助[2]。而相对周边福安市、福鼎市每年1千多万元的政府投入,寿宁县、周宁等每年数百万元的政府投入,屏南县的政府投入明显不足。
周边产茶县市政府每年投入资金,举办“茶王赛”、“名优茶”评比及茶叶加工技能比赛等赛事,资助、推荐茶企业将产品送到全国各地茶叶博览会展览与参加各级赛事等各项茶事活动,有力提升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知名度,而这方面屏南县却鲜有开展。
2.4缺乏茶叶公共品牌
本世纪以来,福建省非常重视茶业的发展,充分挖掘与开发茶业区域公共品牌,形成了南有“安溪铁观音”、北有“武夷岩茶”,东有“坦洋工夫”和“福鼎白茶”,中有“福州茉莉花茶”等国内一流茶叶区域公共品牌的格局。在宁德市内,除了福安市“坦洋工夫”红茶和福鼎市“福鼎白茶”等一线区域公共品牌外,寿宁、蕉城、周宁、霞浦等县区也建立建成茶叶区域公共品牌,2010年蕉城区“天山绿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通过引进茶树新品种进行茶树品种结构调整,促进产品转型升级,大力推广“天山绿茶”区域公共品牌[3];寿宁县“寿宁高山乌龙茶”、周宁县“官司云雾茶”、霞浦县“霞浦元宵”等区域公共品牌都大大提升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
屏南红茶无公共品牌,优质鲜叶原料流向蕉城、福安及武夷山等周边县市,或者只能由屏南当地企业加工后作为“裸茶”产品被福州、武夷山、福安、政和等地的客商收购,重新拼配包装成商品后以高价对外销售,屏南茶业边缘化趋势日益明显。
2.5茶叶协会的规章制度有待健全
2015年7月,屏南县筹建茶叶协会,主要承担和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协调会员之间以及行业内各环节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其各项规章制度有待健全。
3 屏南茶产业发展对策
屏南县茶业应充分利用菜茶群体种,合理进行茶树品种结构调整,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茶业中介机构培养,加强对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立足丰富旅游资源,挖掘茶文化内涵,扶持企业建立观光生态茶(庄)园,发展茶业观光旅游,开发以精品红茶为主的高山茶系列产品,打造屏南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屏南茶业整体竞争力。
3.1提高无性系良种率,提升产品质量
屏南县内保留菜茶群体种约1067公顷,这是发展优质红茶的最大优势。屏南除了对部分抛荒茶园复垦外,对抛荒严重的老茶园可适当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引进茗科1号(金观音)、金牡丹、紫牡丹等高香优质茶树新品种,适当提高无性系茶树品种占有率。以菜茶群体种所产滋味甘醇红茶为基础,拼配高香新品种,产品香气高锐、滋味甘醇,有助于整体提升产品品质,为品牌建设奠定品质基础。
屏南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初始阶段,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的问题相当突出,产业化经营水平亟待提高。因此,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是促进茶叶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第一,屏南县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在外取得成就的屏南籍企业家和大学生返乡投资创业,大力吸引和广纳民间、社会资金以投资、合资、入股等形式投入茶产业。特别是屏南福州商会,很多企业家在各行各业均有所建树,充分利用他们在销售领域的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公司+农户或组建茶业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回乡建设茶叶基地与加工厂,提升茶产业水平。
第二,加大人才培养,提升加工水平。茶业科技人才是茶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目前屏南茶业发展尚缺乏高素质茶叶科技人才队伍。建立种植大户、技术能手、茶叶农村技术员等茶叶专业技术人才数据库,定期轮流给他们培训,提高茶业技术人才整体技术水平。人才的培养既可以把专家“请进来”指导,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重点茶叶企业就业,也可以“送出去”培训,利用与福建省农科院、宁德市共建的机会,选送部分专业技术人才到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跟班学习。企业还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聘请科研机构、高校为技术指导单位,强化员工技能培训等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整合劳动保障、关工委、妇联及茶行业多部门联合开展技术培训班[4],培训可采用理论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近几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每年在屏南县举办茶叶加工技术理论培训、授课专家现场指导操作与培训人员实地操作的模式,在加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鼓励企业走出去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协会组织茶企管理人员到省内外茶业企业交流,学习茶园管理、品牌建设等经验。
3.3加强政府主导,扶持茶业发展
第一,建立健全茶叶产业化领导机构。应当成立以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落实福建省、宁德市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争取入选现代农业(茶业)主产县,以获得稳定的财政扶持,为茶产业持续健康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应加强政府对茶业资金的投入。应每年提取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作为茶业发展资金,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抛荒茶园复垦、茶树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及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叶开发等项目;加强对企业技术人员、茶技员、茶农的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大加工工艺的培训[5-6]。同时,在财政、计划、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山海协作、科技开发等项目中要对茶叶项目的立项予以倾斜[7]。
第三,加大协调力度,有效整合部门力量,把分散在各部门手中的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率[8]。茶业是微利行业,屏南茶叶企业都是微型企业,茶业生产季节性非常强,春季要收购大量原料,所需资金基本集中在春季,政府应与银行加强沟通,为茶叶企业低息或免息贷款开辟绿色通道。
“原则”的捍卫者——理论家们决不允许你随随便便地“搔痒”。 既然你想要以“瘙痒”的事实(或绝对正确性)对抗理论、击破理论,理论的事实(或绝对权威性)就一定想办法治疗你的“瘙痒”。 但理论治疗“瘙痒”的方法非常笨拙,那就是监狱和镣铐。 罗扎诺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反对用监狱和镣铐对付地下人及其“瘙痒”:
第四,加大培育龙头企业的力度。要把发展茶业龙头企业与培育特色产业、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围绕区域特色产品,培育壮大四至五个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结合本地传统产业和资源优势,使市场需求与本地优势有机结合[9]。全面审视、把握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优势,依托优势,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进而转变为龙头企业的经济亮点和增长点。
3.4挖掘茶文化内涵培育区域公共品牌
一个品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既要有品质作保证,还要有规模化经营与较大的市场占有率。通过扩大宣传,逐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第一,利用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从中挖掘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屏南茶文化历史内涵。屏南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是“腊面”贡茶、北苑贡茶的产地之一,亦是外山小种红茶的重要产地。谢坑村西门至今仍保留着清道光二十一年的“茶岭扬芳”题刻;清同治年间,屏南双溪周承波、周承枝创办“六合春”茶行有“茶管九县”之说,是当时闽东、闽北有最影响的红茶营销机构之一,文化底蕴浓厚。
第二,将屏南红茶挖掘整合后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树立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屏南茶叶的公共品牌可在“鸳鸯红”、“屏南红”、屏南“小种红茶”、屏南“外山小种”等几个词汇中选择。屏南具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优势,可以通过申报“屏南小种”或“外山小种红茶”制作工艺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屏南茶叶,确定屏南红茶的地位。在红茶的公共品牌中明确屏南红茶的区域特点、技艺特点和品质特点;征集品牌标语,在主干道两旁、景区接送车、宾馆场所等宣传。茶叶既是消耗品(日常饮用)也是奢侈品(可做为礼品馈赠亲友),还是值得运作的旅游纪念品,利用每年屏南有一百多万游客到白水洋、鸳鸯溪旅游的有利条件,把屏南红茶打造成为具有屏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最后建立“六合春”红茶博物馆,宣传公共品牌。现在双溪“六合春”茶行的周宅三栋大厝里还保留有当年茶行制造红茶的工具、品鉴茶叶的器具、制茶的帐册、各种茶行印章以及六合春商标等等物件,是目前福建省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制造红茶的物件。利用周宅三栋大厝和众多的制造红茶物件建立“六合春”红茶博物馆,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提高屏南茶叶品牌的知名度。
3.5建立健全茶业中介机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引导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和营销大户,在产区和销区通过一定形式组建茶叶行业协会和农民茶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企业或商业组织已经成为实现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有效对接的必然选择。这些组织外联市场内联基地、茶农,在茶产业发展中成为沟通企业和政府、企业和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与纽带,维护着行业公平竞争,改变了传统茶叶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模式。中介机构实行合格产品使用品牌核准制度与标识制度,保护茶业区域公共品牌,同时,依托省、市茶叶行业管理部门或茶叶行业协会、农村社会联动网建立的茶叶信息互联网络、屏南县有线电视、村际班车等载体有力引导茶叶种植户、生产加工企业及经营者根据国内外茶叶行情,按市场需求快速组织茶鲜叶原料采收、生产和销售,屏南县也应不懈加强对这类中介组织扶持和培养,以推进茶叶信息化管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茶业产业化整体水平。
3.6建设生态观光茶(庄)园,开辟茶业观光旅游
屏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来屏南旅游的人数达100多万人次以上,游客的消费观念日趋理性,选择乡村休闲旅游、亲子游成为时尚。屏南县的茶业总体水平落后于周边县市,但发展高山观光茶园得天独厚,一方面可以提高本县的茶业品牌知名度,增加茶农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开发新的旅游景点,迎合消费者的时尚观念,扩大客源,增加收入。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生态观光茶(庄)园,开辟茶业观光旅游[10-11],不失为提升屏南茶业品牌的捷径。目前安溪县茶业博览园、广东梅县雁南飞茶园、武夷岩茶大观园、龙岩云顶茶园观光旅游等这些集旅游、会议、休闲于一体的观光茶园都都成了茶旅的金字招牌。屏南县可选择与鸳鸯溪、白水洋等旅游区同一旅游线路,生态好的茶园2~3处作为生态观光茶园,建立集餐饮、住宿、观光、生产体验及产品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观光茶叶庄园[12],打造企业形象,提升品牌效应。
总之,屏南茶业区域品牌建设要形成长效机制,需要政府引导、企业自律、行业中介协调,只有茶业区域品牌树立并壮大,屏南茶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旭东,沈久聪.“屏南小种”红茶调查[J].中国茶叶,2010,32 (12):12-14.
[2]张川闽,张仁寿.屏南出台政策发展壮大茶产业[EB/OL]. [2008-10-20]http://www.ndwww.cn/news/xsnews/pnnews/pnyw/ 200810/38950.html.
[3]吴洪新.蕉城区茶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J].茶叶科学技术,2002(4):21-24.
[4]胡星星.农业科技人才的分类培养[J].人才开发,2007(5):44-45.
[5]董峻.突出培养六方面农业农村人才[J].北京农业,2010(25):6.
[6]朱雅秀.寿宁茶产业转型的启示[J].红土地,2011(3):25.
[7]林孟朝,张海斌.寿宁:推动产业标准化打造乌龙新品牌[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0(5):18-19.
[8]薛细康.闽东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福建热作科技,2006,31(1):27-28,33.
[9]金向祥,叶乃兴,杨如兴,等.寿宁县茶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福建茶叶,2005(1):40-41.
[10]张天福.建立高标准生态茶园的必要性与技术要求[J].茶叶科学技术,2009(1):27.
[11]林新富.发展生态茶园的关键性措施[J].福建茶叶,2009(3):22.
[12]薛巧英,王振康.屏南县发展高山生态观光茶园的设想[J].茶叶科学技术,2007(2):31-32.
General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Pingnan County
WANG Zhen-kang1,XUE Qiao-ying2,ZHANG Qing3
(1. Tea Research Institute,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u'an 355015,China;2. Agricultural Bureau of Pingnan County,Pinnan,355300,China;3. Fujian Guitangdong Tea Co. Ltd.,Pingnan 355300,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researches of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Pingnan County,the author found that Pingnan tea industry had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public brand with small scale,lacking of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so 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e following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the tea industry of Pingnan Count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bundant tourism resources,making full use of tea varieties,adjusting the composition of tea varieties,calling on the government to increase investment,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tea culture and technical tea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supporting enterprises to build sightseeing -tea garden(village),exp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tourism and so on. Through these measures,we can enhanc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Pingnan tea industry.
Key words:Pingnan County;Tea industry;Regional public brand;Sightseeing
中图分类号:F326.12;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306(2016)01-0050-05
收稿日期:2015-06-29,修改日期:2015-09-30
基金项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2015年双百项目(扶贫专项15);福建省公益项目(2015R1012-1)
作者简介:王振康(1975-),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茶叶加工技术研究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