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神兽”,怒吼族父母如何修炼自我?
2020-11-20沈媛倪萍周骆婵
沈媛 倪萍 周骆婵
你是怒吼族父母吗?怒吼多半是发生在这样的场景里:当你放弃休息的时间坐在书桌前陪他写作业,可是同样的错误又毫无意外地在孩子身上出现了:离网课开始还有不到半小时,孩子还没有刷牙、吃饭,穿着睡衣玩玩具,你催促了几次都没有反应;你看他好像是在学习网课,半天没有声音,于是忍不住偷偷去看了一眼,发现他果然抱着iPad,游戏界面都没来得及关。于是你怒不可遏地吼出了这样的话:“这道题说了多少遍,你到底在不在听”“不要磨蹭了,给我滚去刷牙,除了吃和玩你会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认定你正在对孩子吼叫,那一刻你在孩子的眼中多半是这个样子——怒发冲冠,气得几乎要爆炸,手臂疯狂地挥舞,似乎都要吃人了。
吼叫的作用机制 你如何看待怒吼?
其實不管是什么样的场景中,你选择了发火怒吼,多半是因为孩子没有达到你的期望,需要纠正他的行为。用怒吼这一方法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就意味着你秉持的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你认为孩子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当一个行为出现以后,如果我们多给一些积极的刺激,那么它就会更多重复,如果给予一些消极刺激,那么他们就会减少和消失。
当你冲孩子吼叫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对孩子进行惩罚,并且是比体罚更为残酷的心理惩罚。
吼叫是如何起作用的?
首先它激发的是孩子的羞耻感,不少家长在吼孩子的时候都会穷尽其词,想出各种各样的语言,试图勾出孩子的羞耻心,可是你有没有想过羞耻感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是‘老油条了,批评了那么多次,他竟然一点面部表情都没有,所以我觉得他已经没有羞耻心了。”其实你错了,因为羞耻是人类一个非常隐蔽的情绪,当你的孩子正在体验羞耻感的时候,他会努力去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不让你感受到他正在体验羞耻。所以当你训斥孩子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他不为所动,实际上孩子可能会躲到房间里偷偷地哭。并且羞耻感会带来一种不好的体验。当你反复去指责与训斥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是差的、不好的,会让孩子丧失内在向善的动机。
其次,我们会通过怒吼来控制孩子的罪恶感,父母亲最常对孩子说的就是:“你看我们什么都替你做好了,为了你牺牲了那么多”,甚至有些妈妈说:“我为了养你,连事业都放弃了,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这种强烈的罪恶感迫使孩子要为父母的发火负上责任。在这种罪恶感之下,孩子如果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就会有一种无力感。
我们利用的是孩子的恐惧感,他们害怕爸爸妈妈发火,因为在那一刻,他们会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当你把孩子一顿训斥以后,第二天他还会开开心心地待在你身边,非常亲热地喊爸爸妈妈。家长洋洋自得地说:“亲生的果然不一样,随便打随便骂,打不走骂不跑。”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的不安和恐惧并不是你肆意发泄情绪的借口。
我们通过羞耻感、罪恶感、恐惧感牢牢控制了孩子,觉得获得了一些暂时、正面的回报,可是这些短暂的回报却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你企图通过心理控制来阻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从长远来看其实根本是无效的。
怒吼的影响
对学业的影响 我们期待每一次怒吼都能让孩子更努力地去学习,可实际上却会南辕北辙。曾经有家长谈到,她在辅导功课时也不想发火,可是觉得孩子实在太笨了,根本忍不住。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如果你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也发现了他们好像什么也记不住,不妨想一想造成孩子什么也记不住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呢?
在压力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回路和传递介质会受到严重的干扰,杏仁核会在压力的过度刺激下代谢过剩,所有的信息都将无法通过感觉器官进入到大脑的记忆连接和存储区域。所以当孩子承受压力时,杏仁核就会高速地分泌肾上腺素,这个时候他也完全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信息就没有办法进入记忆连接和存储区域。
怒吼中被忽视核心 孩子承受了惩罚,就不会对问题的本质负责任,而爸爸妈妈似乎也忽略了孩子出现偏差行为背后的原因。很多家长经常说:“我的孩子不笨、很聪明,他考试成绩不佳,都是源于粗心”,实际上我很想说粗心不该背这个锅,因为粗心很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学习习惯出现了问题。我见过不少很粗心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基本上是相当混乱的。其实每个孩子家长跟我说粗心的时候,我都能捕捉到他说这句话背后的骄傲:“我的孩子很聪明的,智力上没问题的,他只不过是粗心。”一旦忽视了问题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你仅仅在纠正孩子行为的表面,同样的错误依旧会再次出现。
内部动机遭破坏 回到孩子上学的第一天,你告诉他现在是一名小学生了,要去学校认识新老师、新同学时,我想他多半是兴奋的。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的这种内部动机被破坏了呢?当你对孩子考好给予奖励、考差给予惩罚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树立一个外部动机。孩子被外在动机驱使着,依靠外在的调节,缺乏内在的动机,这时候就需要你不停督促他。我们期待的是孩子由内生发出一种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这靠怒吼是不可能达到的,反而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会让孩子的自律受到限制 你的潜意识里认为一个孩子必须靠他人的管教才能遵守规定,但实际你的包办会让他失去锻炼的机会,自律也是如此。我们总觉得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之间会决然地选择游戏,那是因为你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机会去判断此刻究竟是先学习还是先游戏,孩子是需要去平衡和抉择的。当你剥夺了选择权,他就不可能自律,所有的自律都是一种能力,是需要锻炼的。所以请放手给孩子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因为这是培养自立能力最好的时机。
影响亲子间的亲密关系 孩子和父母本来是最亲密的连接,他们需要从父母那获得关爱、支持,但你的每一声怒吼都会让孩子孤立无援,甚至出现憎恨和反叛情绪。怒吼很可能会代代相传。如果你渴望孩子学业有成,渴望他成为一个学会生活的人,那么从戒吼开始。
有了情绪怎么办?
停止对立、重建关系。训斥和愧疚是一个闭环链,怎么走出闭环?很简单,不需要再愧疚。当你愧疚于吼叫的时候,其实是在逃避;当你发现自己愤怒以后,请你接纳,接纳首先意味着不压抑,不要对自己说,我一点都不生气。重建和情绪的关系意味着你不抗争,你不需要去战胜它,你要说的第一句话是:“是的,我生气了。没错,我正在体验愤怒,因为我个人的意愿没有得到满足,接纳自己,允许自己生气。”
觉察情绪。当杏仁核不停分泌激素的时候,我们整个人的思维都是不参与的,所以我们进入的是失控状态。怎么摆脱这一刻的情绪呢?那么就需要跟杏仁核相抗争的力量——脑前额叶。脑前额叶负责思考、计划和判断,当脑前额叶参与的时候,思维就会清晰理智,会去思考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从而细致灵活地作出反应。在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脑前额叶活跃起来,怎么做呢?让自己暂停几秒是非常好的方法,可以选择离开跟孩子发生冲突的现场,然后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我为什么生气?情绪失控会有什么后果?孩子的行为真的有那么严重吗?当你在问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激活前额叶,整个人就会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去解决和孩子之间的问题。
非暴力的表达。第一,说事实。当你已经洞悉自己即将失控的时候,就要选择更为平和的方式表达情绪。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把观察到的事实和对孩子的评论混为一谈,当我们只聚焦于孩子行为的时候,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行为出现问题了,我可以改变,所以我们要说事实。第二,说感觉。你可以坦诚地告诉他“对,我生气了”,其实当你说出情绪的时候,就是在对孩子进行一个很好的示范,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情绪表达方式。第三步,说希望。你希望他如何,把你的希望说出来,这就是改变指向未来。
不吼不叫教出好孩子
当处理完我的情绪以后,还需要去解决问题。究竟该怎么办呢?教给大家几个好方法,不吼不叫教出好孩子。
调整你的教养方式
我们有4种教养模式,分别是专制型、忽视型、放任型、权威型。什么是专制型的家长?高期待,高约束,然后低支持,也就是父母强硬地要求孩子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控制、约束来,却不给丝毫的温暖与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要接受父母的吼叫,就会失去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出现厌学的现象。权威型的家长是什么?是高期待、高控制、高温暖、高支持。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吼叫自然而然会减少,所以吼叫的家长多半是专制型的父母,当你转化为权威型的父母的那一刻,吼叫的行为就会大大减少,多给孩子一些爱和温暖,会更好地实现你的期望。
那么怎样做个权威型的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實际上真的不太容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一定要给予他尊重;其次给予一些共情,当孩子没有达到期望值的时候,他自己其实也在体验这种挫败感,他也会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在这个时候你要读懂他此刻的情绪,是学习遇到了困难,还是没有可以合理去操控的空间?给予共情会让孩子更好地和你建立连接;最后我们会给予更多支持,给他一些积极解决的方案。
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
追踪你的吼叫 当你每天去记录吼叫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记录你的感受和反思,在记录的过程中,你就能找到独一无二的方案,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你需要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间更容易被激怒。
理解孩子的个性差异 当我们觉得孩子是故意作对的时候,似乎更容易发脾气,但实际上孩子有的时候并不是成心的。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们的气质类型都是天生的,我们从情绪型、活动型、交际型三个层面和大家进行分析。情绪型指的就是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有的孩子特别容易受惊吓;而活动型是指一个人能量的释放水平;交际型就是一个人和其他人相处的特点。喜欢社交的孩子会寻找玩伴,而不喜欢社交的孩子就喜欢独处。理解孩子的个性差异,可以帮助你换一个视角看待孩子。
制定家庭的规则 家庭规则就是一种秩序。你会发现其实孩子很喜欢秩序,每天吃饭的时候有一系列固定的步骤,因为在这种秩序的捕捉中,孩子能找到自己在家庭环境中的定位,从而获得安全感。这些规则怎么制定呢?请邀请孩子一起参与,比如召开一场家庭会议,有了家庭规则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不会总是背着你偷偷玩电子游戏了。
放宽你的视野,审视你的教养目标
以前我们只盯孩子的学习,仿佛学习成绩好就可以阻挡一切。现如今该调整了,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人,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是一个全新的场所,因为只有在家庭教育中,你才能培养全人。孩子的积极认同来源于自己优势智能的发挥,他不需要样样全能,只要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全身心投入就好。全新意味着他可以和别人建立非常友好的关系,可以自然交流想法;意味着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抵抗同伴的压力,抵御诱惑,学会自律;意味着他可以自己作出选择,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意味着他是一个有同情心、诚实、有责任感、韧性、公平、乐于助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拥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