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线上教学现状、问题及建议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11-20李婕莹
杨 超,李婕莹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发展规划处,广东 佛山 528333)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一切,但也无意中在塑造或成就着某些事物,“线上教学”就是其中之一。自2020年春季延期开学以来,教育部印发系列通知,部署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工作,全国高校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实践,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为了解“线上教学”质量、师生满意度和存在的问题,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全校2018级、2019级学生参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线学习情况调查”(下称:调查问卷);同时,校院二级督导全覆盖线上查课、听课并访谈全校专任教师收集意见和建议。本文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点带面,探讨线上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做进一步的思考。
1 线上教学现状统计描述
1.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2020年5月进行的线上教学情况专题调研,调研对象是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参加线上教学与学习的师生。
对参加线上教学的教师调研基于多维度视觉,以教学管理部门的《网络教学周报表》统计数据为主,结合随机访谈以及督导听课情况反馈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
对参加线上学习的学生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设置为七级量表形式,调查对象为2018级、2019级所有参与线上学习的在校学生。2018级和2019级参加线上学习的学生共11 959人,回收问卷9 236份,回收率为77.23%。有效问卷数量共8 864份,样本有效率95.97%。样本数据涉及10个二级学院、48个专业,样本覆盖范围比较全面。被调研学生的分布数据如表1所示。
1.2 线上教学平台与教学模式
统计显示,线上课程教学主要依托三大类平台进行:一是课程资源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智慧职教MOOC学院、国家教学资源库、学银在线、超星尔雅、超星慕课、学堂在线、智慧树等;二是课程学习平台,如智慧职教云课堂、优慕课、微知库、超星学习通、雨课堂、云班课等;三是直播互动平台,如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腾讯QQ、微信、ZOOM等。参与调研的809门线上课程中,84.67%的教师采用课程资源学习平台+在线直播互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表1 被调研学生的分布数据
不同二级学院、不同专业的师生对线上教学平台的功能、资源需求不一。根据师生的使用情况,对最常用的线上教学平台进行调研,以学生的满意度矩阵量表测算出线上教学平台的满意度如表2所示。
表2 线上教学平台满意度得分
学生线上学习的最主要模式是线上直播教学,占比为86.5%。学生线上学习的主要模式分布如表3所示。
表3 学生线上学习的主要模式
1.3 线上学习体验评价
线上学习对教学各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了解学生对教学各环节的学习体验满意度对提高教学质量举足轻重。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分别对线上学习平台质量、学习资源、师生互动情况以及作业形式效用等方面进行了线上学习体验评价,以学生的评价矩阵量表测算出满意(认可)度如表4所示。
表4 学生线上学习体验评价
1.4 线上教学成效与满意度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学生比较认同学习平台的功能对学习很有帮助,例如通过课程回放功能可以随时复习所学内容,但更满意老师的线下教学过程。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教学总体比较满意,教师运用线上平台的熟练度和教师的讲授方式和课堂组织也得到较多学生的肯定。以线上教学成效与满意度矩阵量表测算出满意度如表5所示。
表5 线上教学成效与满意度
2 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线上资源、学习平台缺乏有效整合,无稳定而统一的线上教学平台。
首先,线上教学,平台是基础,疫情启动了线上“云课堂”改革加速器。多年来高职院校已建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省级教学资源库等若干标准化课程资源,为高质量线上教学提供了坚实保障,但根据调查,高职院校基本都未建成能容纳全校师生的线上教学平台。疫情下,课程教学平台只能由教师自主选择,为了平台之间优势互补,根据学校《网络教学周报表》统计,86.5%的教师会选择一个线上资源平台(以中国大学MOOC为代表)+一个线上学习平台(以云课堂—智慧职教为代表)+一个线上直播平台(以腾讯课堂为代表)的形式开展线上教学,教师的选择差异,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扰,学生面对不同的教师、多门课程,需要掌握多种教学平台的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要在各种平台间来回转换。同时,平台的兼容性、跨平台使用的连贯性都给教学效果带来较大的影响。
其次,在线平台容量遇瓶颈,难以满足高峰时间使用需求。虽然国家教育部、在线教育企业通力合作,推出“免费”在线教育资源学习平台,但是面对全国2.7亿在校学生,学生同时上课会对平台造成较大的压力,上课高峰时段,平台可能出现卡顿、掉线、延迟等各种问题,或导致学生排队时间过长,影响教学的流畅性,无疑增加了师生在线学习的时间成本[1]。
2)线上课程资源分布不均匀,内容缺乏校本化。
尽管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各层次优质线上课程资源免费开放,仍无法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线上课程资源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居多,实训实践类课程资源较少,尤其是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资源不足,致使高职院校学生线上教学开课率无法达到100%。同时,由于线上课程资源和本校课程教材不同,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差异性,影响学生学习进度和效果。
3)线上教学师生、生生多元互动不足。
师生、生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极重要的环节,也是检测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观测点[2]。线上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突破地域条件限制,将处于不同空间的师生联系在一起。根据调查问卷与访谈结果,师生之间通过微信、QQ等聊天工具交流增多,并且在教学直播的过程中教师积极使用各类平台的线上功能,如签到、弹幕、讨论、提问、抢答、在线测试、将学生画面或语音随机切入直播等方法,师生之间互动形式增多,但仍无法避免学生“挂机”的现象。由于师生缺乏面对面互动交流,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缺少线下学习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同时,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无法实现线下课堂小组讨论的氛围,缺少学习研讨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比较满意线上教学质量,但仍感觉无法取代线下教学的主要原因[3]。
4)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居家学习效率效益的较低、学习的不自觉、不自律,暴露出以往教育的短板——学生自主学习力的缺失。线下教学“以教为主”,学生习惯了“以老师为中心” 的学;线上教学“以学为主”,学生缺失自我管理,无法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
根据“问卷调查”主观题可知,学生普遍反映,线上教学课后作业负担重于线下教学。由于教师对线上教学效果和学生理解掌握程度的担忧,转变为增加课后作业的形式确保教学质量,这一做法致使学生学习任务过重。部分学生过分依赖课程回放,导致课上不听讲,作业完成不及时,课程学习拖沓,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5)线上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尽管各高职院校多方协同联动,加强线上督导工作,校、院两级督导共同深入在线课堂,开展合规性检查。教师每周填报线上教学的平台信息、组织信息、课堂考勤等,督导通过查看线上教学平台学习资源、互动形式、作业发布和批改情况,随机听任课教师直播课程等方式对所有教师的线上教学课堂进行监管,保障教学秩序。但由于教师使用的平台不同,平台监控的数据标准不同,开展线上教学的方式不同,如何实时监管网络教学等问题,对学校管理者构建完善的线上教学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3 对线上教学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的建议
疫情期间,教学方式发生从线下到线上的重大转换,线上教学的优势逐渐突显。后疫情时代,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文件精神,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4],高职教育将面临教育理念、教学平台、教学方式、教学关系的全面变革[5]。
1)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中心,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对于疫情期间的高职院校在线教学工作,最深刻的体会是“四个改变”,改变了教师的“教”,改变了学生的“学”,改变了学校的“管”,改变了教育的“形态”。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加大经费投入,与教育企业校企合作联合研发,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中心,构建统一而稳定的教学平台,向教师教学及教学管理提供高效的技术、资源支撑与保障服务,有效管理学生泛在学习、自主学习轨迹和学习过程。
2020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简称“双高”计划),提出通过3~5年时间,“将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中心,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推动教、学模式重构,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和优秀师资共建共享,完善线上教育评价和质量监管体系。”由于新冠疫情而全面开展的线上教学,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应认真总结线上教学的宝贵经验,将“临时教改”变成“质量行动”,利用平台大数据在质量监控与评价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师生考评体系,为“教”、“学”、“管”提供精准画像,常态化诊断与改进,形成“教育”新常态。
2)持续加强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积累与优化。
加强线上课程整体设计,线上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融入问题解决、实践探索等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自我知识体系的建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老师除了“授业”,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传道”与“解惑”[6]。同时,高职院校应建立线上课程资源常态化审核、准入、监控与淘汰机制,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教学资源开发和转化。结合“育训结合”的课程教材建设改革,加强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在线转化,加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资源建设力度,汇聚学校、企业等各方力量,建设优质现代化在线课程。
3)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营造校园信息化氛围。
线上教学对教师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但何尝不是一种提升自我、不断进取的机遇。教师首先应该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走出教学舒适区,提升信息化学习能力,积极应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挑战[7]。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培养,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教学全过程,有效推进新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8]。高职院校应加速“智慧校园”建设,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与软文化环境建设,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设立信息化教育服务中心,培育教育信息化改革团队,改革教师发展评价体系等。
总之,线上教学“应急”预案绝不意味着“应付”,“临时”也绝不意味着不可持续。疫情期间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再次被高度认可和重视,持续深入地研究在线教学对未来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十分必要。巩固和深化线上教育教学成果,进一步完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9];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推动教学模式变革,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服务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服务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