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河阎良段河道蓄水方案浅析
2020-11-20雒望余
高 倩,雒望余
(西安市水利规划勘测设计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1 石川河概述
石川河阎良区境内河长19.6 km,区域内河道走势较为平顺,但宽度变化较大。河槽无防护设施,河道两岸均有高岸坎,岸坎高度在8.5 m~15 m 之间。2015 年前阎良区石川河段均无堤防及护岸工程,河流防洪体系不完善。尤其是阎良富平交界段,该段河道在滩地及主槽附近均堆弃有大量建筑垃圾,对河道生态环境具有不良影响。
1.1 来水情况
由于石川河流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了多座水库,其中包括桃曲坡水库、玉皇阁水库、黑松林水库及二龙口水库等。水库坝址以上流域的径流已经拦蓄开发利用,而石川河流域下游为平原区,产流量很小。近几年来,石川河阎良段上游来水量普遍偏小,部分河段在枯水期已断流。
本次工程设计供水水源方案采用泾惠渠来水。泾惠渠供水对象主要为农业灌溉、兼顾高陵县渭北工业园区、深陕(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根据泾惠渠1982 年~2011 年水文资料分析,泾惠渠来水能够在满足灌区农业灌溉、渭北工业园区以及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用水需求的同时,保证本工程生态用水需求。
泾河张家山水库是泾惠渠的引水枢纽,陕西省水文局于2012 年8 月6 日和10 月10 日对泾河张家山段的水质按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监测,除菌类指标外,其余指标均在生活饮用水规定指标限定值内。由监测结果可知,现状泾惠渠水质良好满足石川河生态用水要求。
1.2 地质情况
石川河地基土岩性以卵石、粉土、粉质黏土及黄土、古土壤为主。地貌单元为石川河河漫滩及河流一级阶地。
①层为人工填土层:主要由素填土和杂填土组成,夹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②层为卵石层:主要为花岗岩,少量变质岩碎屑。③层为粉质黏土层:深灰色~褐黄色,土质不均,含少量砾石。④层为卵石层:卵石成分以花岗岩为主、少量变质岩碎屑。
②层卵石的不均匀系数为8.680~141.70,卵石分选性差,级配较好。④层卵石的不均匀系数为11.43~106.40,卵石分选性差,级配较好。场地②层卵石、④层卵石均可能产生级配连续管涌型破坏,存在渗流稳定性问题。
2 河道建设必要性
为了改善原有的河道面貌,需要对石川河阎良段进行河道治理工程。石川河阎良区段河道的发展理念是:通过防洪工程与景观工程的有机结合,建设石川河绿色生态人文长廊,打造石川河流域景观体系。改善项目区的生态条件,美化环境,给城乡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如果仅采用传统的、单一的防洪工程设计,虽然可以在工程投资、建设周期、设计复杂程度等方面产生有利影响,但是建成后的石川河功能单一、景观匮乏,已经不能与新时期的水利工程要求相匹配。
本次设计考虑综合施策:通过河道清淤、滩地清障等工程,修复河道行洪断面,保证洪水下泄;通过堤防建设工程,减少洪水对两岸高坎的冲刷破坏,同时提高河床两岸滩地的使用率;通过建设拦水坝工程,拦蓄河水、营造水面,为创建石川河生态景观带提供基本条件。综合提高石川河防洪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兼顾河流生态环境。其中的设计难点就是河道蓄水方案的确定。
3 同类工程参考
永定河是贯穿京津冀晋蒙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大动脉。上世纪60 年代以来,永定河流域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过度开发、河道干涸断流、水质污染等问题突出。北京市组织开展了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致力于建设一条“流到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
在众多的建设内容中,增加生态水面也是其中之一。同时,永定河也存在地下水位低、河床严重渗漏的情况。但是,由于永定河上游来水不足,生态用水主要为再生水和雨洪水,设计时还需考虑再生水对地下水的不良影响。设计方案偏向选择防水毯或土工膜,最大限度的隔断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连接。为了保证建成的防渗体,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起到较好的减渗作用,永定河在蓄水区的防渗体上层设有格宾保护层。利用格宾护垫铺设成方形网格,中间用砂砾石填充。
4 河道蓄水方案
河道蓄水不仅是营造水面,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推进周边经济环境发展的手段。它的建设更是一种生态行为,通过积蓄水面,改善石川河水环境,恢复周边生态,同时,水体的蒸发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周围小气候,对生态和环境起到改善和推动的作用。由于石川河阎良区段,河床受到非法采砂的破坏,部分河床砂卵石层裸露。加之最近几年,石川河上游来水较少,地下水位较低,直接建坝蓄水,必然产生与永定河一样的渗漏问题。因此,设计时也需要考虑在蓄水区底部增加防渗措施。
4.1 设计方案
综合考虑后,本次湖区防渗利用周边黏土,设置黏土防渗层,厚1.0 m。通过分层碾压,使其压实度不小于0.94,形成柔性防渗体,防渗层渗透系数小于1.0×10-6cm/s。但是,黏土抗冲刷能力弱,一旦上游来洪,河道来水流速增大,单一的黏土铺盖无法抵御洪水冲刷。因此,在黏土上层需设置格宾防护层。格宾防护层采用宾格护垫铺设成方形网格,中间用干砌石填充,格宾防护层与河底之间,设有土工布和粗砂垫层,减少水土流失。通过这种联合防渗体系,确保了工程建设使用的长久性。
4.2 方案比较
目前常用的湖底防渗措施有防渗膜、防渗毯及黏土铺盖等几种形式,其中防水膜、防渗毯在截断渗漏的同时,也截断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而黏土铺盖不仅简单易行,在大幅度降低渗漏的同时,吸附水体中的无机物,避免湖泊的富氧化,允许渗漏,对两岸环境影响较小。而且对湖区环境的影响也相比其他方式较低。对防渗膜、高压旋喷防渗墙防渗及黏土铺盖防渗从投资、施工要求、工艺、防渗效果、工程维护、环境影响六个方面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防渗措施比较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黏土铺盖方案(含设格宾防护层),技术方案简便可行,投资造价适中,生态效果好。
4.3 实施效果
如今,该项目已经建设完成。依据目前工程建设运行情况观察,现有设计方案可以很好地满足最初设计思想。河道蓄水情况较好,渗漏量较小,河道内水体生态系统良好,各种植物、动物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确实达到了生态治理、蓄水防渗的多重要求。但是,投资较大也是本工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方面,由于石川河河床破坏较为严重,河道对黏土铺盖防渗层有极大的依赖性,但是对于其他较小的河道或者河床条件相对较好的河道,可以适当减少防渗层厚度或者在现状河床基础上局部增加黏土层;另一方面,格宾护垫内的填充石料和格宾网格内的填充石料,可以考虑采用当地更为容易获得的、成本更为低廉当地材料,对于本工程可以考虑河道内存在的砂砾石或建筑垃圾,在经过筛选后,选取符合设计标准填充材料。既可以降低石料的使用量,同时减少区域内砂砾石或建筑垃圾的清运,这样将减少一部分工程建设投资费用。
5 结语
本次河道建设可以说是景观建设工程,但是笔者认为更多的是河道恢复过程。通过黏土防渗层恢复原有河道淤泥减渗层,通过格宾网格的铺设恢复河底卵石保护层,通过动植物的投放恢复原有生态系统。总体来说,本工程的建设是科学、合理的,可供相关设计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