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进步、能源贫困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

2020-11-20之,

关键词:包容性能源绿色

徐 盈 之, 徐 菱

(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突出问题[1]。包容性绿色发展兼顾绿色、公平以及效率职能,在实现新时代保障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促进社会包容性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为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方向。能源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和强大推动力量,也是居民生活中的基本与核心需求。目前我国仍有部分家庭主要依靠传统的生物质能获得热力、照明等生活用能,基本的能源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我国能源发展正面临着用能水平较低、用能结构较差、用能能力较弱的基本现状。这种持续存在的能源贫困不仅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制约着我国的社会进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相悖。另外,我国科技创新进入活跃期,技术进步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又是节能减排的巨大推力,是实现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本文在同一个分析框架内系统客观地探讨技术进步、能源贫困以及包容性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实现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对保障社会公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基于2004~2017年中国30个省份(限于数据所得,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全面探讨技术进步和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主要创新在于:第一,现有研究大多将目光聚焦在人口较为稀少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其对于能源贫困的评价与把握在中国既缺乏可行性,也缺乏理论基础。本文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构筑科学合理的能源贫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能源贫困的内涵概念,准确地把握中国能源贫困的现状。第二,技术进步与能源贫困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本文通过厘清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机制,引领经济增长向绿色化与包容性转型,突破能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

二、文献回顾与假说提出

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概念在2012年“里约+20”峰会后被首次提出,当前国内外学界对其理论内涵的研究尚未统一。一部分研究主要从发展经济学范畴来界定包容性绿色发展,将其理解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强调经济增长必须同时具备社会包容性与对生态环境友好的特征[2]。另一部分研究则主要从福利经济学范畴来界定包容性绿色发展,强调经济增长的目的在于提高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社会福利[3-4]。除了对包容性绿色发展概念的探讨,学者还对其测度展开了广泛研究。如Albagoury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的方式,运用主观赋权法分别测算绿色增长和包容性增长来共同反映埃塞俄比亚的包容性绿色发展[5]。郑长德构建了涵盖收入效应、社会机会效应和环境效应3方面的包容性绿色发展指数,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少数民族区域的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有明显上升趋势[6]。然而现有研究少有对包容性绿色发展实现的可行路径的定量化分析与实证。

技术进步是突破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其发展有助于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破解当前社会发展矛盾[7],因此也势必会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产生影响。首先,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Bravo-Ortega通过研究表明,每增加10%的人均R&D投资,一个经济体的长期生产率将会平均增加1.6%[8]。技术进步由于催生各种各样的新产品、新服务,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驱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要素[9]。其次,在新形势下,“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的思想成为科技工作的又一重点。技术的进步使得医疗卫生、就业、教育等领域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百姓享受到更多数量以及更高质量的服务,技术进步的成果真正惠及民众[10]。此外,技术进步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11]。全面化、系统化的技术创新与进步为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革新技术装备,增加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各类低碳能源的使用,进一步缓解了生态资源困境,提高了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改善了能源利用结构,减少了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物[12]。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正日益突显,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均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13],是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循环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能源贫困最早也被称为燃料贫困,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早期英国的燃料使用权运动,当时的核心观念是无力购买能源服务[1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能源贫困不仅表现在能源服务的获取方面,更是指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不能公平获取并安全利用能源,特别是充足的、可支付的、高质量的、环境友好的能源[15]。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认为在炊事方面依靠传统生物质能或者无法获取和使用电力即为能源贫困,它使用5个指标构建了能源发展指数,从能源服务的获得性方面评价能源贫困状况,包括能够使用电力能源的人口比重、家庭人均消费量等[16]576。Wang等人对能源贫困在中国所表现出的新内涵进行了阐释,表明中国能源贫困概念不能仅着眼于生存需求,还要考虑安全和发展需求,并构建了从能源服务可获得性、能源消费清洁性、能源管理完备性以及生活用能可支付性和高效性4个维度出发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7]313。本文在国际能源机构对能源贫困所作定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将能源贫困定义为在高效和安全的前提下,支付和使用清洁化、高级化能源方面存在困难的境况。目前虽然鲜有研究直接关注能源贫困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关系,但二者在各方面都存在密切联系。首先,能源贫困与经济贫困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受到经济学者的重点关注。学者一般认为,能源贫困对于经济脱贫与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阻碍作用[18],而积极的能源减贫政策能够通过释放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使得居民真正地实现经济脱贫[19];其次,能源贫困使得民生福利的改善、社会公平的实现变得更加艰难[20]。能源贫困地区用能能力弱,用能效率低,这将致使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到日常生活用能源的采集工作当中,例如砍柴、收集秸秆等,直接导致适龄儿童尤其是女童的受教育时间被压缩,不同地区学生无法平等地享受先进的教育资源,并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21];最后,能源贫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与潜在威胁主要体现在用能结构与用能效率低下。家庭对于现代化高效率或者清洁能源以及设备的缺乏,使得固体燃料被过多地使用,排放出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22]。

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冲击作用。新技术的应用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使得清洁高效的能源得以发挥作用,降低了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改善了能源使用结构,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23]。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存在“回弹效应”,因而无法正确估计技术进步对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24-25]。现有文献已经对技术进步、能源贫困和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两两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尚未有学者将3者置于同一研究框架之下进行分析。一般而言,技术进步能通过改善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使用结构,为缓解能源贫困提供进一步坚实的保障,从而推动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然而这种关系并不总是线性的。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用能设备得到升级,居民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能源,更加高效地利用能源,对能源的使用也具有更大的选择权,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负面影响将逐渐减弱。当技术水平继续提高,用能设备再次升级,用能结构与用能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技术进步的福利渗透到各行各业,全社会的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此时能源贫困引致的劳动力不足、劳动效率低下将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抑制作用将得到加强。因此,在不同技术进步水平下,能源贫困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可能发生变化,即能源贫困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技术进步水平下可能存在门槛效应。

基于上述分析,技术进步和能源贫困均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存在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的假说:

H1a:技术进步水平越高,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越好。

H1b:能源贫困程度越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越好。

与此同时,针对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非线性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H2: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下,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不同。

三、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1.计量模型设定

根据上文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为了验证技术进步、能源贫困和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文构建以下的面板计量模型:

GIGit=α0+α1EPit+α2TECHit+α3Ctrlsit+εit

(1)

其中,i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GIGit表示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EPit表示能源贫困,进一步可以分解为用能水平(ELit)、用能结构(ESit)、用能能力(ECit)3个不同维度;TECHit表示技术进步;Ctrlsit表示本文的控制变量;εit为残差项。

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数据涵盖2004~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限于数据所得,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所有相关数据均来自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农业统计资料》。

3.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①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然而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引发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民生环境、实现包容性绿色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战略。因此,本文在周小亮等人[26-27]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经济增长、民生福利以及资源环境3个维度的包容性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包容性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增长维度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质量两个领域来构建指标体系,包括人均GDP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等6个指标。民生福利维度从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条件这5个领域来构建指标体系,包括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教育经费投入强度、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公路与铁路交通资源等10个指标。资源环境维度从生态资源禀赋和环境质量两个领域来构建指标体系,包括人均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水排放量等9个指标。

②测度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4~2017年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得到东中西三大区域均值,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省市年均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为1.2038,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平均值分别为-0.2311和-1.1109,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2 2004~2017年各省份年均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及其排名

年均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排名前5名省市分别为广东、北京、海南、浙江以及上海,均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后5名的省份分别为山西、贵州、青海、新疆以及内蒙古,均来自中西部内陆地区。这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良好,科教资源丰富,拥有充足的高质量人力资本,绿色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对煤炭等非清洁能源的依赖较强,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

(2)核心解释变量

①技术进步水平的测度

对于技术进步当前主要有两种测算方式:一是通过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技术进步[28];二是将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以分解后的指标表示技术进步[29]。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Malmquist Index)方法,并通过分解得到技术进步[30]。DEA是一种利用线性规划技术尽可能地包络投入—产出向量来测量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效率的方法,基于DEA方法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为技术效率(EFF)和技术进步(TECH)两部分,计算公式如下:

M(xt+1,yt+1,xt,yt)=(EFF)(TECH)

(2)

其中,(xt+1,yt+1)和(xt,yt)表示t+1期和t期的投入和产出;Dt(xt,yt)和Dt+1(xt,yt)分别表示以t期的技术为参照时t期和t+1期决策单元的距离函数。利用DEA方法计算Malmquist指数时需要考虑投入和产出变量,本文用GDP表示总产出。投入变量包括劳动投入和资本存量。劳动投入用各省就业人员人数衡量,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资本投入指标。参照单豪杰[31]所采用的永续盘存法,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Kit=Iit/Pit+(1-δ)Ki,t-1

(3)

②能源贫困水平的测度

能源贫困最初体现在“无法消费得起现代化能源”,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居民对于能源的消费能力已有长足的进步。因此,为了构筑符合合理性、科学性与可获得性原则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指标必须与时俱进。中国能源贫困不仅要着眼于国际能源贫困和燃料贫困的原始概念,还需从更高层次考虑,解决能源结构升级和发展需求。因此,本文借鉴国际能源机构[16]576和Wang等人[17]313的研究,结合现阶段我国能源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用能水平低、用能结构差与用能能力弱的问题,选取用能水平、用能结构和用能能力指标将能源贫困从对能源服务获取的原内涵扩展到居民用何种能源和如何高效管理并使用能源等多个角度,构建出包含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生活用天然气量、人均煤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等27个具体指标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表3 能源贫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用能水平依据供需从生活能源消费量和能源供应能力两个方面来刻画,包括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煤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城市人均每采暖度日集中供热(蒸汽)能力等8个指标。用能结构通过用能结构低碳化、现代化以及清洁化3个方面来刻画,包括非固体商品能占商品能比重、农村生物质能占总能源消费比重、生活二氧化硫人均排放量等7个指标。用能能力通过能源管理能力、能源投资能力、能源消费能力和能源使用能力4个方面来刻画,包括农村能源管理推广机构每百万人均个数、人均农村能源投入经费、城镇居民燃料支出占总消费比重、城镇每百户家庭空调拥有量等12个指标。

③测度结果分析

本文应用DEA方法测算了我国技术进步水平,同时依据能源贫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我国能源贫困状况进行了测算,表4展示了2004~2017年全国平均技术进步水平以及平均能源贫困水平。可以看出,我国总体上技术进步水平呈现渐进式上升趋势。北京平均技术进步指数达1.06,排名第一位,这主要是因为北京作为首都,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数、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数量众多,科技创新人才资源集聚水平高,此外,其科技创新投入规模和强度、知识创造的广度和深度、技术成果传播和扩散效应也具有明显优势。排名最后的是甘肃。总体上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指数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表4 2004~2017年全国技术进步和能源贫困测算结果

在能源贫困方面,2004~2017年能源贫困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表明我国能源贫困问题在不断改善。其中,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贫困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而东部地区不仅能源贫困水平初始起点低,降幅也较大。中国能源贫困水平最低的地区为北京,说明北京居民拥有相对较好的用能水平、用能结构与用能能力。而山西作为煤炭能源大省,用能结构低、污染排放高成为其推进能源减贫工程的最大阻力,导致山西的能源贫困水平目前相对最高。与此同时,我国用能水平、用能结构和用能能力总体上均呈现改善趋势。其中,用能水平改善的幅度最大,达34.5%;用能能力改善幅度最小,为11.3%。

(3)控制变量

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

①外商直接投资水平(FDI),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表示。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提升对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能带来充裕的资金流以及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有利于我国经济绿色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学术界一直盛行“污染避难所”假设,发达国家倾向于将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环境规制较弱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以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同时,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将挤占我国市场,对我国企业的生产形成阻碍,这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具有不利影响。综上所述,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对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综合影响并不明确。

②产业结构(INS),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衡量。具有资本密集与能源密集特征属性的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是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的主力,而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少的能源需求与污染排放。现阶段,兼顾生态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利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的发展模式转变,是实现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具有负向影响。

③人口密度(DEN)[32],用常住人口占城市辖区面积的比重来衡量。相对而言,人口密度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服务业所占比重也越高,单位GDP的排污量则越低,对环境的损害越小。此外,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公共交通系统更为便捷发达,在保障人民出行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节能减排。综上所述,人口密度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具有正向的积极影响。

本文分别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如表5所示的结果:

表5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基准回归分析

首先,本文逐步引入核心解释变量并同时选用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模型以探究技术进步和能源减贫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表6列示了估计结果。其中,模型(1)和模型(2)为不考虑技术进步、仅考虑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依据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模型(1)结果显示,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说明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换言之,能源减贫程度越高,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越好。因此,H1b得到初步验证。模型(3)和模型(4)将技术进步和能源贫困同时作为包容性绿色发展的解释变量,依据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模型(3)估计结果显示加入技术进步后,能源贫困的回归系数仍然显著为负,进一步证明了H1b。技术进步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呈现正向影响,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越高,因此,H1a得到验证。

表6 能源贫困和技术进步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影响的基准回归分析

其次,将能源贫困指标进一步细分到用能水平、用能结构和用能能力3个维度,并分别将3者与技术进步同时作为包容性绿色发展的解释变量,如表7所示。依据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模型(1)、模型(3)以及模型(5)的结果显示用能水平、用能结构和用能能力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系数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能源贫困对包容性绿色发展的负向影响。加入用能水平后,技术进步对于包容性绿色发展呈现正向影响,但估计结果不显著。加入用能结构和用能能力后,技术进步对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系数至少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正。总体上,技术进步对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呈现较为稳定的正向影响。以上结果更进一步证实了H1a与H1b。

另外,在控制变量中,(1)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在部分模型中呈现正相关,在部分模型中呈现负相关,且大部分模型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现阶段外商直接投资究竟是为我国带来了充裕的资金流以及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还是导致我国承接了发达国家的转移污染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2)产业结构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呈现负相关,且在多数模型中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验证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说明我国积极贯彻落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壮大新兴产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驱动作用;(3)人口密度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在大多数模型中呈现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总体上人口密度的提高有助于推动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好,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充足,绿色生活理念也更深入人心。

2.异质性分析

为了分析不同区域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本文对能源贫困以及技术进步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具体而言,首先按照地理位置的差异将全样本分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然后以样本年度中各个省市的人均GDP为依据,将全样本平均分成3部分,按照人均GDP水平的高低划分为发达经济、发展中经济以及落后经济3个经济发展阶段。依据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或者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组估计,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异质性分析估计结果

从地理区域异质性来看,各个地区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内陆地区技术进步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回归系数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而东部地区该回归系数虽为正但并不显著。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3组样本分析结果来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也都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发达经济地区以及发展中经济地区技术进步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落后经济地区技术进步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回归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以上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技术进步水平越高,能源贫困程度越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越好。

从回归系数值可以看出,不同区域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作用效果十分接近,而内陆地区技术进步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作用较沿海地区大。这可能是因为能源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改善用能水平,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用能能力对于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发展均具有有益作用。然而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拥有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领先水平,技术进步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相对较差,自主创新意识较弱,科技成果转化滞后,科技进步空间较大,因此,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投入,加强其科技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速度,能较大幅度地改善该地区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从回归系数的值来看,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3组样本分析结果与基于地理位置的异质性分析结果非常类似。基于此,可以得出结论: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抑制作用受地理区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影响较小,但是技术进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作用效果要优于发达地区。

3.稳健性检验

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不仅受到当期能源贫困的影响,同时与过去的能源贫困水平密切相关,因而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可能具有滞后性。为了反映这一特点,同时也基于稳健性检验的考虑,将能源贫困滞后一期(L.EP)作为解释变量重新构建计量方程进行检验;其次,将技术进步指标替换为专利申请受理量(ZLSQ)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估计以验证上述结果的稳健性;最后,采用全面FGLS模型消除组内自相关、组间异方差或同期相关的影响。

表9为稳健性检验结果,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将能源贫困滞后一期作为解释变量,其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考虑滞后性以后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依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此时,技术进步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技术进步能显著推动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替换技术进步指标后,能源减贫以及专利申请受理量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采用全面FGLS模型,得到的结果与上文类似,这表明以上实证结果是稳健的。

表9 稳健性检验结果

4.进一步的分析

以上的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能有力地促进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而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那么,在不同的技术进步水平下,能源贫困及其各维度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本文采用Hansen提出的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以技术进步作为门槛变量,进一步分析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非线性影响:

GIGit=θ1EPit·I(TECHit≤ω1)+θ2EPit·I(ω1ω2)+∑θmCtrlsit+ηt+μt+εit

(3)

其中,技术进步(TECH)为门槛变量;I(·)为示性函数;ω1、ω2、ω3为门槛值,满足ω1<ω2<ω3。

表10为技术进步的门槛检验结果。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到,能源贫困、用能水平和用能能力对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均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其中,以能源贫困和用能能力作为核心变量时,单一门槛的F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双重门槛的F值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因而能源贫困以及用能能力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门槛效应;以用能水平为核心变量时,双重门槛的F值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因而用能水平对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也具有双重门槛效应。以用能结构为核心变量时,单一门槛、双重门槛的F值均不显著,因而用能结构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不具有门槛效应。

表10 技术进步的门槛检验结果

表11为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门槛模型回归结果。门槛回归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技术进步水平下,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当技术进步水平低于0.960时,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估计系数为-0.0971,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当技术进步水平介于0.960和0.974之间时,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估计系数为-0.0914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可能原因在于技术的进步使得用能设备得到升级,居民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能源,更加高效地利用能源,因而在此阶段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抑制作用减弱;当技术进步水平越过0.974时,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估计系数为-0.0944,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可见,随着技术进步水平越过双重门槛,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消极影响逐渐增强。这是因为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领域科技创新加快,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生产能力得到较大跃升,能源贫困引致的劳动力不足、劳动效率低下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也将得到一定的提升。此时,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消极影响逐渐增强。因此,H2得到验证。将用能水平和用能能力作为核心变量得到的门槛回归结果与上文非常类似,其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抑制作用经历了先减弱后增强的过程。用能结构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并不具有门槛效应,且从回归结果来看,不论技术进步水平如何变化,用能结构的改善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均具有促进作用。能源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原料,也是生态环境的关键影响因素。能源结构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有助于培育清洁能源产业新的增长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不断推动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

表11 能源贫困对包容性绿色发展影响的门槛模型估计结果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将技术进步、能源贫困和包容性绿色发展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构建面板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3者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论如下:技术进步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用能水平、用能结构以及用能能力各个不同维度的能源贫困均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存在负面影响;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抑制作用受地理区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影响较小,但是技术进步对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具体而言,技术进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作用效果要优于发达地区。进一步研究发现,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在不同技术进步水平下,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上述研究结果蕴含的政策启示如下: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技术进步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大科技投入,最大程度地动员和整合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十分关键。要着力在创新主体和创新机制上下功夫,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要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规律和发展趋势,针对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能源、资源、环境问题,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实现重大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要素资源效益最大化,增强科技工作的针对性和对经济社会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支撑力、引领力。

(2)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增强能源减贫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驱动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能源减贫至为重要。一方面,不断完善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居民用能水平,为能源减贫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培育新能源市场,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不断推动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改善用能结构,提高用能效率,为能源减贫创造良好条件。

(3)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集聚人力资本以积极推动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和人口密度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显著相关。各区域应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更高效率部门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生产效率,保障人力资本供给,强化集聚效应,为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4)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利、重视资源环境以推进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与经济、民生与环境密切相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要注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省份之间合理流动。从民生福利的角度要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合理配置教育医疗资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聚焦重点,补齐民生短板。从资源环境的角度要强化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引导企业绿色生产,优化生态补偿与污染控制机制,从而不断加强污染防治,推进生态系统修复。

猜你喜欢

包容性能源绿色
绿色低碳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取之不尽的能源
亚洲的崛起需要各国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实现包容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