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0-11-20陈端文
陈端文
(福建省连江县林业局,福建 连江 350500)
1 连江县基本情况
连江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闽江口北岸,介于北纬26°07′~26°27′,东经119°17′~120°31′,全县辖22个乡镇,270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近62万人。
1.1 地理位置
连江县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北部,东临台湾海峡,西与晋安区接壤,南与马尾区相连,北与罗源县交界。
1.2 地质地貌
连江县地处海滨丘陵地带,属多山沿海丘陵县,境内山地丘陵面积较大,平原谷地次之,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岸线长209.4 km,有82个岛屿。
1.3 气候特点
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短夏长,终年暖热湿润。具有冬干春湿,夏涝秋旱,冬有霜雪的特点。年均气温在16.7~19.4 ℃之间。夏季的7月份在27~29 ℃之间;冬季的1月份在5.5~10 ℃之间。极端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7~8月,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出现在1~2月,年平均降水量100~1740 mm。
1.4 林业概况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7.32万hm2,占国土面积的66.5%,其中有林地面积6.01万hm2,森林覆盖率52.35%,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等针叶林。2010年后大量种植富含油脂的桉树,活立木蓄积量301万m3。林地植被茂盛,林地内每年都有大量的枯枝落叶等干物质形成,而沿海地区海风风力大,这些自然气候条件,一旦引发森林火灾,极易迅速蔓延并增加人工扑火难度。
2 连江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现状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营造)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降低森林火灾危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2019年底,全县22个乡镇,报表统计现存有生物防火林带 551.5 km,其中,沿海16个乡镇160 km,占29%;山区6个乡镇391.5 km,占71%,国有林场建设林带124 km。按照《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导则》(DB35/T 1573—2016)和《生物防火林带作业设计技术规程》(DB35/T 1654—2017)规定,连江县为Ⅲ级火险等级县份,林火阻隔网长度密度应达12.65 m/hm2。经计算,目前连江县林火阻隔网长度密度仅为9.17m/hm2,与要求尚存在差距。当前,县、乡各两级对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林带总量少、规划欠合理、造林树种单一、造林成活率、林带保存率低等问题。
3 连江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重视程度不够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营造)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程,因此林带建设工作与县乡各级政府重视程度紧密相关。重扑救、轻预防观念普遍存在,加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林权结构分散化以及经营形式多样化等新情况,导致一些领导对生物防火林带的作用认识不足,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影响新建防火林带的统一规划和实施。
3.2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以福州地区为例,近年来省、市级下达每亩林带建设的补助资金为1000元。由于近年来劳工等成本的增加,经测算,1亩林带建设需要投入1500~2000元。当前连江县防火林带的建设资金大多来源于国家或者省级财政森林防火项目建设资金,县乡财政尚未将林带建设纳入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并配套足够的防火林带建设资金。特别是一些偏远乡镇,经济发展又相对落后,建设资金更是严重不足。
3.3 生物防火林带总量少、规划布局欠合理、建设标准低
目前全县主要树种为杉木、马尾松等针叶纯林,2010年前后,实施集体林权改革,林农又种植大量含高油脂、易燃的桉树,营造初期没有规划配套营造足够的生物方法林带,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就难以控制和扑灭。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县现有生物防火林带551.5 km,林火阻隔网长度密度仅为9.17 m/hm2,与要求的12.65 m/hm2尚有差距。很多林带宽度和连续1 km长度要求都不达标。长期以来均未编制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林带布局不尽合理,全县林带呈分散状态,难以形成防火网络,林带防火功效未能充分发挥。现有大多数林带都建在主山脊及村级行政区界上,而路边沿线、田边、林缘边等地段,林带建设反而薄弱。从近年来森林公安破获的森林火灾起火点分析,90%的起火点在人员活动频繁的田边、路边地段。
3.4 防火林带树种单一,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偏低
连江县一直以来以木荷为防火林带当家树种,有少量油茶。生物防火林带营造大多位于山脊,土壤瘠薄,立地条件差,林木生长缓慢。且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林带仅于造林当年进行一次除草抚育,此后任其自生自长,因此林带内杂草丛生,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导致林木未能郁闭成带,甚至报废,失去防火功效。
4 连江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对策
4.1 进一步提高认识
一是提高对生物防火林带重要性的认识,力争赢得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二是明确生物防火林带的法律地位,根据生物防火林带主要功能和作用,参照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等,建议要将生物防火林带纳入防护林范畴,作为生态公益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保护管理,享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弥补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资金缺口,调动林农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积极性。
4.2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推动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
除了省、市专项补助资金外,县、乡政府应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积极配足建设资金。同时把营造防火林带同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加大对森林、林木、林地经营者的宣传,以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让更多的经济成份参与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按照“谁受益,谁营造”的原则,推动防火林带的营造。例如,在交通便利具有商业价值的林地,为企业留出广告牌位空间,并让企业营造一定数量的生物防火林带。
4.3 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
要严格按照《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导则》(DB35/T 1573—2016)具体要求,编制全县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规划,逐步推进林带建设。将规划纳入县乡各个时期的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中分步实施。首先对全县林带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调查,登记造册。遵循“因险设防、突击重点、统筹规划、分批建设”的建设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同时结合营林工程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林带设置宜与行政区域界线、山林权属界线基本一致,林带相互联结,构成封闭式林火阻隔网络。规划中以铁路和公路两侧、江河两岸、重点水土流失 区、生态公益林区、城区周边一重山、针叶林集中区为重点区位;以陵园(公墓)、寺庙周围一重山,山脚田边及其它人员活动频繁、森林火灾多发易发地段、电力高压线走廊为重点部位;以林区内的重要军事、通讯、电力、易燃易爆物品仓库等建筑的周边为重点保护目标;以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国有林场的外围分界线为重点单位;以易发、高发森林火灾的乡镇为重点乡镇。林带设计长度应连续长度1 km以上,林带阻隔宽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林火阻隔系统宽度
4.4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新造、改造生物防火林带
对拟新建林带的地点、四至、长度、面积、林分主要因子、林木采伐蓄积量、立地条件、林带布设位置等进行调查,新建生物防火林带采用人工植苗造林方式。采取多样化树种选择,宜林则林、宜果则果。以木荷、火力楠、油茶、相思树、杨梅为主,选用I 级当年生壮苗,造林密度为:木荷2500~3000株/hm2、火力楠2500~3000株/hm2、油茶1500~1800株/hm2、相思树3300~3600株/hm2、杨梅900~1200株/hm2。林地清理时保留原有植被中具有防火能力的阔叶树及其幼树、幼苗,伐除杉木、马尾松等针叶树种,全面劈除 林带内芒萁、五节芒等杂草。采用块状整地或带状整地。大田苗植穴规格60 cm×40 cm×40 cm,容器苗植穴规格50 cm×40 cm×30 cm。下基肥,回表土。机械作业要求在坡度≤25°时进行。栽植时要求深栽、舒根、栽直、踩紧、培土成馒头型。按照“三分种七分管”的原则,加大管护力度。造林后一般连续抚育3~5年,至少3年5次,造林当年1次,第2年后每年2次,宜在4月至6月、8月至 10月进行。造林成活率低于85%时,应进行补植。连续补植3年,保存率达到95%以上。郁闭后进入林带的管护阶段,防止人畜破坏,定时清理林带内枯枝落叶,及时防治病虫害,确保防火林带的正常生长。
连江县早期建设的生物防火林带由于资金不足,建设标准随意性大,林带宽度、长度大都不达标,造林后未适时进行林带抚育与补植,因此防火目的树种保存不足,导致林带残缺,林带内非目的树种和杂灌挤占林带空间,故遇林火容易越线跑火,使林带失去阻隔林火作用。应及时对上述疏残林带进行修补改造,全面清除林带内容易过火的非目的树种和杂草灌木,然后进行补植,有条件的可用带土球大苗补植造林,并将林带宽度扩展到规定宽度,使现有疏残林带得以恢复,有效发挥防火作用。此外,为提高幼苗成活率,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树种选育也尤为重要。为保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质量,种苗部门要积极配合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苗木的需要,加强防火树种的选优、繁育以及防火树种优化配置和提高抗火性能研究,建立优良树种、优良品种的生物防火林带种源基地和苗木培育基地,培育防火功能强、经济效益好的生物防火林带优质树种。
5 结语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重要性的认识,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纳入县、乡政府财政预算,大力支持林带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多树种配置,加强管护,确保营造一片、成林一片、见效一片、保护一片,让生物防火林带在森林火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