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传统文化在云南都市农庄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以昆明市沙朗白族乡都市农庄为例
2020-11-20文国亮
刘 扬,文国亮,沈 丹
(西南林业大学 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1 引言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1]。由此,都市农庄应运而生。但由于建设步伐过快,短时期、多数量致使农庄的建设一味地进行相互模仿与照抄,出现了“千园一面”、庄园景观同质化严重、空间识别模糊、形式单一枯燥、严重缺乏创新和地域特色的局面,也导致了区域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丧失。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境内多高原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加上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造就了其农业大省和旅游大省地位。发展庄园经济是加快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推进都市农庄建设进程,云南省于2014—2016年先后制定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庄园的意见》(云发[2014]19号),《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农村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昆发[2015]号)[2]。要使云南都市农庄景观呈绿色可持续发展,须对现行的农庄景观进行系统性研究,将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应用其中,提炼和运用其精髓,改变千篇一律的劣质农庄景观形态,在云南都市农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传承发扬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2 研究背景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但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公元746年,南诏灭爨,进入滇池地区后,为巩固和保卫东部疆土,定居沙朗。白族文化在沙朗流传下来,至今仍保留着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特征、白族的扎染技艺、火把节、跳霸王鞭、红石岩调子会的传统习俗。因此,沙朗也成为了距离昆明最近的体验白族文化,感受白族生活的理想之地,并被誉为昆明城的后花园。
沙朗白族乡位于昆明市西北部,距离主城区16 km,境内有108国道、昆沙公路、普三公路通过,交通便利。近年来,沙朗乡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广泛开展科技示范、科技推广、建立示范户等服务活动不断提高优化传统农业,如今在开展集观赏、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旅游观光经营活动[3]。但其景观建设模式仍以借鉴为主,缺乏因地制宜的个性化规划方案;另外,村民的观念意识形态只局限于短期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将本土化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这张名片用于农庄景观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策略中,如不对其进行正向干预,沙朗白族乡休闲农业产业依旧会重蹈留不住回头客而早夭的后果。受沙朗乡街道办公室委托,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承接了沙朗乡都市农庄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任务,旨在使沙朗都市农业用地开发及建设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助推社会共建“美丽乡村”。
3 规划主体构思
白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三情人化蝶”的著名传说。蝴蝶代表自由、幸福和爱情,它能表达人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引发共鸣。蝴蝶形美、色美、图案美。规划方案以蝴蝶的图案及纹理作为骨骼框架,通过提炼和归纳,最终形成总体规划布局。此外,白族的文化底蕴丰厚,具体一些建筑的外观、构筑物、景观小品采用具有白族特色的图案,色彩、民间手工技艺进行再创造。例如:休息广场,广场的设计主要根据扎染手工技艺的制作过程进行构思,场地采用线绳绑扎布料的纹理进行分割,褶皱集聚的地方形成小的停留点,通过铺装进行区分。褶皱的纹路形成水系,水岸边缘进行下沉式处理,便于人们亲近水。水给人一种舒适、平缓的感觉。通过自然与人工的结合使整个空间营造一种自然美和灵动美。
4 规划布局
通过农庄规划用地的调研、分析,运用蝴蝶的图案色彩进行提炼。蝴蝶翅膀骨骼外轮廓与区域内的主环路进行叠合,将各大功能区连接;内部纹理将外轮廓连接形成区域内多条道路,将各个景观节点连接;不同斑块、色彩及场地特征对各个功能区进行总体规划。最终方案规划形成“一环一水一架两带七片区”的总体布局(图1)。
图1 农庄景观规划总平面
一环:环形主干道经过各个功能分区,将整个区域相连,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体现整个规划的整体性。
一水:沙朗河南北贯穿,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河流。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保障,并在整个区域中展现灵动美。
一架:曲线廊架南北贯穿,丰富游客的观景路线。沙朗河与廊架时而平行时而相交,像两条飞舞的彩带飘浮在场地的上空,为空间营造曲线美。
两带:区域内两条景观带,将各个景观节点串联,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
七片区:入口景观区、综合服务区、商业街区、大田景观区、休闲体验区、农场体验区、游乐体验区。
5 功能分区
规划区域内分为七大片区。各个功能区之间是通过对蝴蝶图案纹理进行分析、提炼,再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场地的特点,将功能的分区合理布局。使整个规划在宏观上实现景观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4]。此外功能区之间相互联系,体现整个区域的整体性。
5.1 入口景观区
入口景观区设计在主入口北侧,作为人流集散地,所以设计在区域内交通便捷的位置,防止交通问题带来的不便。其中主要包括入口景观广场、生态停车场,面积约5 hm2。生态露天停车场内种植乔木进行遮挡,在俯视图上看就像一片疏林草地,而车辆停放形成点缀。既满足了功能的需求,又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5.2 综合服务区
综合服务区设置在入口景观区西侧与以及沿河道的中上游区域,其中包括游客服务中心、扎染体验馆、住宿、餐饮等服务。游客服务中心、扎染体验馆交通便捷,人流量大。住宿、餐饮位于河道的中上游,此区域环境相对安静惬意,酒店、餐饮的西面是大田景观区,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大田的美景以及清清的河水。综合服务区为了给人们快速地提供需要,综合服务区与入口景观区相邻,形成一站式服务。
5.3 民俗风情商业街
位于保留道路的轴线两侧,是每个功能区之间的集散地,人流量大,交通便利。其中包括商铺、休闲广场、滨水景观。在此进行商业活动,举办各种活动和民族节日等,营造热闹的空间氛围。
5.4 大田景观区
位于商业街南北两侧,及西北部大面积区域,视野开阔。与西面的居民区相邻,管理方便。大田景观区包括农作物种植、果林种植、花卉种植。大田作物的种植面积巨大,形成壮观宏伟的气势。作物配置丰富多样,可以体现四季变化的农业景象,形成四季有绿三季有景观的效果。其中大田景观中设置一些休息空间和平台等基础服务设施,给人们在观赏体验的途中提供需要。
5.5 休闲体验区
其中包括泡泡屋、婚礼农场、稻田院落、农事体验区。泡泡屋、婚礼农场主要分布在场地的东北部区域,与果林采摘区花卉种植区相邻,位置相对隐秘,可以给人们提供安静舒适的空间。与花卉相邻,花卉种植给婚礼场地提供需要,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损坏。稻田院落、农事体验区分布在东南区域的中部与大田景观区、游戏体验区相接。稻田院落建筑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特色布局设计,为人们提供了参观、休息、餐饮的空间。农事体验区主要让人们进行农事参与,瓜果蔬的种植采摘,新奇的农事活动和淳朴的乡土文化,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一种别具享受乐趣,吸引力极强;开心农场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农耕文化回归的渴望[5]。
5.6 农场体验区
包括养殖业,蔬菜种植、菜园租赁等。因为考虑到环境问题,主要布局在西南部区域,河流的下游地区。养殖与种植相结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肥水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场里可以为人们提供体验牧业的乐趣,例如动物比赛、草地风筝、挤牛奶等。农场的租赁土地,主要针对城市家庭在周末、闲暇时间等来这里对种植作物及饲养的动物进行管理,体验动植物成长的过程,平时交给当地居民进行管理。租赁时间可以是一个季度也可以是一年。在这里既欣赏了天然的美景,又可以品尝健康绿色的美食,还可以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5.7 游戏体验区
主要布局在西南部区域与次要入口相邻,该区域有相对高差的地形、原本的垂钓池塘等。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创新。其中包括山体游戏、垂钓、真人CS等,丰富区域游戏的体验性和参与性。
6 交通规划
此次田园道路规划分为三级来满足不同区域的需求。一级道路为田园总体规划的环路以及横穿西东的主轴路。宽度为10 m。二级道路连接主路与各大功能分区,宽度为6 m。三级道路连接主要景观节点,宽度为3 m。廊架从南到北连接不同的功能分区,宽度为3 m。不同出尺度的道路系统满足不同的区域需求。园区主路不仅连接各大功能分区,还连接园区的主要出入口以及城市交通道路。作为主要道路,路面宽度满足消防通道的需求,在突发状况时消防车可以进入各个园区。廊架设计高4 m,宽3 m。设计在整体布局上像一条飞舞的彩带,穿梭在各大功能区之间,在廊架上可以俯视每一个功能区的景观面貌。
7 结语
对白族传统文化在云南都市农庄景观规划中的运用的研究,深入挖掘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将其应用于云南都市农庄景观的建设之中,使农庄景观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及魅力,将都市农庄景观建设带入了独树一帜的新境界[6],吸引观光者,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农业旅游体验,有效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增长[7]。同时,研究本着继续深化“三农”政策的发展与传承、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路径,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揉入农庄景观建设这一新视角,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优化都市农庄环境景观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