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浅析
2020-11-20李玉勤刘红萍
李玉勤,刘红萍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云南 昆明 650031)
1 引言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是中国自然生态空间最重要和最精华的部分,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1~4]。为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让更多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有必要对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
2 保护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保护地现状
河口瑶族自治县境内目前建立有自然保护地5处,保护地总面积40930.13 h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0.78%(表1)。
表1 河口县自然保护地现状情况统计
2.2 存在问题
2.2.1 保护地交叉重叠
河口县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面积较多。其中:大围山自然保护区与云南花鱼洞森林公园重叠面积为2014.10 hm2,与河口南溪河风景区(南溪河风景名胜区分为6个片区)重叠面积为7685.88 hm2。河口南溪河风景名胜区与云南花鱼洞森林公园重叠面积为2422.51 hm2,与口岸森林公园重叠面积为67.13 hm2。重叠面积总计12189.62 hm2,占河口县保护地面积的29.78%。
2.2.2 保护地内矛盾冲突
现有保护地内存在城镇建成区、村庄建设用地和人口、永久基本农田、集体人工商品林、矿业权、一般耕地等众多矛盾问题,问题面积达8212.22 hm2。
3 整合优化原则及方法
3.1 整合优化原则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遵循“保护优先、完善体系,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对接三线、科学落界,创新体制、完善机制”的原则[3],做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5],同时分类有序解决突出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冲突问题。
3.2 整合优化方法
3.2.1 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
以单个保护地为单位,通过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走访座谈和实地调研,对自然保护地原真性、典型性、生物多样性、稀有(特有)性、完整性、脆弱性、生态服务价值、科研价值、观赏价值、文化价值10项指标进行评估。
3.2.2 自然保护空缺分析
使用GAP分析法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学方法(A Geographic Approach to ProtectBiological Diversity)进行保护空缺分析,对保护空缺区域生态系统原真性、物种重要程度、生态区位重要性,景观价值、生态脆弱性和其他等6项进行赋分定级。
4 整合优化结果
本次整合优化后,河口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0895.00 hm2,占河口县国土面积的23.23%。与整合优化前相比,河口县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由5个变为2个,总面积比批复面积减少10035.13 hm2,减幅占国土面积比例7.55%。其中:自然保护区比批复面积增加3175.00 hm2,增加比例11.45%;自然公园比批复面积减少13210.13 hm2,减少比例100%。整合优化前后保护地矛盾冲突问题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河口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矛盾问题变化汇总 hm2
整合优化前后保护地内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情况变化如表3所示。
表3 河口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变化汇总 hm2
5 影响和效益评估
5.1 生态效益
通过整合优化,保护地的交叉重叠问题得到解决,且“保护强度不降低”,县域内重要生态系统、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和敏感区域都得到了进一步保护,生态保护效益显著,自然生态质量得到加强。同时,众多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重要物种的栖息地都进一步得到了保护。
5.2 经济效益
整合优化拟调出区域内目前存在大量的村庄、基本农田、耕地、集体人工商品林、等历史遗留和矛盾冲突问题。有利于缓解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支持[6~10]。
5.3 社会效益
通过整合优化,系统解决保护地边界不明确、资源权属不清、保护与地方发展矛盾突出,社区居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等历史遗留问题,同时,也协调解决了一部分边民生活、致富和守边、发展之间的特殊现实问题。有利于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促进当地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6 结语
虽然整合优化后河口县自然保护地的面积有所减少,但自然保护地的占比仍远高于全州9.5%的平均比例,在红河州政府的协调下确保了全州自然保护地面积的不减少。整合优化工作使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问题得到解决、历史遗留和现实矛盾冲突突出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整合优化工作中遵循了“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原则。整合优化后保留了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了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遵从了“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