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蜀地理特征对李杜诗歌情感的影响

2020-11-20张晓琳尹文珺张清涛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蜀地巴蜀杜甫

■张晓琳 尹文珺 张清涛/.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一、古代巴蜀地区主要地理特征

广义的巴蜀地区指今四川及附近地区,包括陕南、黔北、昭通、鄂西等地区;狭义的巴蜀则是今四川重庆。巴蜀因两个的独特的地理特征,自周朝以来便是政治战略要地。一方面,西邻青藏高原,北连黄土高原,南接云贵高原,东是山城重庆,大巴山、巫山、大娄山四面环绕,加上唐代时周围地区交通开发较少,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第二方面,巴蜀气候湿润,位居长江上游,是中国水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嘉陵江、岷江、沱江的冲刷使此地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向来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唐代的巴蜀,地处西南一隅,由于山川交通的阻塞与长期夷夏混杂的局面,文化上相对独立,与中原颇为不同[1]。巴蜀人文风情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敢为天下先的巴蜀创新智慧、浪漫的巴蜀人文优雅气质、闲适包容的巴蜀平民文化[2]——对于巴蜀原住民,四面环山的天险阻碍了巴蜀人民的交通,却也淬炼出他们的勤劳、大方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修筑了大量栈道和窄桥联通巴蜀之外的地区;对于内迁巴蜀的人,巴蜀是战乱灾难的天然避风港和政府主导移民的要地,各种文人、官吏汇聚于此,各种地域文化也在这种相对集中的地理环境中得以交流和融合,使巴蜀崇尚士人气质,也使巴蜀平民文化丰富[2]。巴蜀人文地理特征也随历史的发展不断沉淀、不断丰富。

巴蜀地理环境错综复杂,是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又由于四川盆地气候宜农,加上历朝历代的文人入迁,复杂却偏僻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富庶的人文地理环境相互交织,为诗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创作载体和情感寄托。

对李杜有明显冲击和深远影响的自然地理特点:一是山岭高原环伺、二是巴蜀气候湿润宜人;而对其影响较明显的人文地理特征,一是勤劳能干的质朴民风、二是文人的精神文化底蕴、三是源远流长的文化。

二、巴蜀地理特征对李杜诗歌情感的影响

巴蜀地理特点对不同经历和身世境况的诗人有着各方面不同的影响。杜甫是蜀地的外来者,巴蜀地理对杜甫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杜甫迁入蜀地之后。与杜甫生长地中原相比,巴蜀自然地理环境的迥异和文化底蕴的丰富,孵化了杜甫一系列的诗歌情感;而李白是蜀地的当地人,青年时期出川,巴蜀地理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对不同事物景观的心态,出川前的诗歌有所体现,但更多影响了他出川后的诗歌创作。下面选取部分典型地理特征引发的情感为例,梳理巴蜀地理特征对杜甫和李白诗歌情感的影响。

(一)对杜甫的影响实例

乾元二年十二月,处于安史之乱窘迫境况中的杜甫,携家带口迁入巴蜀暂时定居草堂。因为杜甫从中原飘零到秦州,又从秦州流落到巴蜀,面对地理差异的冲击,杜甫写下大量诗篇,他一生作诗一千四百多首,在这期间作诗高达九百首,是杜甫一生作诗的高峰时期。杜甫入蜀前一直生活于北方,又是从隆冬寒风萧瑟的关陇边塞秦州(今甘肃天水)南下入蜀,所以甫至蜀地,陡然有“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的强烈异乡感。不过由于蜀地的景致优美与物产繁富,加之人文历史沉淀厚实,使得这一“奇异感”多少有所寄托与慰藉[3]。

1、蜀地山峰多而凶险,既使杜甫心生畏惧,又使他悲中生喜

穿越蜀道途中,杜甫共写下十二首与高耸陡峭的山川、物资富饶的巴蜀自然地理特征有关的诗歌——《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桔柏阁》《剑门》《鹿头山》和《成都府》[4]。细品这些诗歌,杜甫在此期间可谓悲中偷喜,喜中有恐。悲于祸国殃民的安史之乱,喜于巴蜀给其带来的安全与满足,恐于途中高山之陡峭凶险。

蜀道自古凶险,杜甫也因此多次抒发恐惧之感。《龙门阁》便是一典型例子:“清江下龙门,绝壁无尺土。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滑石欹谁凿,浮梁袅相拄。目眩陨杂花,头风吹过雨。百年不敢料,一坠那得取。饱闻经瞿塘,足见度大庾。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巴蜀水系丰富,加上起伏的地势,巴蜀长江流域水流湍急。江水从龙门倾泻而下,长风破浪,浩荡壮阔。盘绕高山的栈道,堆积的山石,万一坠落,后果不堪设想。地理特征凶险的龙门,让跋山涉水远道而来的杜甫直接抒发了“恐惧从此数”这一畏惧的情感。

而蜀道的山峰除凶险外,其绮丽和幽静使杜甫奔波的心灵得以暂时休憩。以他在利州所作的《五盘》和《石柜阁》为例:“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馀。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居。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东郊尚格斗,巨猾何时除。故乡有弟妹,流落随丘墟。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前几句是关于五盘山环境和心情的描述,五盘山虽然陡峭高峻,但是山色秀美,仰观栈道细窄蜿蜒,俯瞰江水中树木茂盛,因为位置偏僻,水清澈反倒游鱼更多。好鸟不爱乱飞,在高枝鸣叫,野人随遇而安。诗人看见这淳朴的风景民俗,内心世界变得舒坦。在此诗中,蜀道五盘山僻静、陡峭的山峰及其与世隔绝的地理特征使杜甫得以暂时从阴郁中逃脱,心神开阔而舒坦[5]。

《石柜阁》中则写道“季冬日已长,山晚半天赤。蜀道多早花,江间饶奇石。石柜曾波上,临虚荡高壁。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羁栖负幽意,感叹向绝迹。信甘孱懦婴,不独冻馁迫。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吾衰未自安,谢尔性所适。”比起杜甫刚刚离开的正在闹旱灾的关中地区,蜀道湿润、相对温暖,因此,傍晚时分去到石柜阁的杜甫,看见山道的早花、江间的奇石、旋飞的群鸥,以及像是贴高峰石壁上的石柜阁,心情舒畅,在石柜阁对谢康乐的景仰也随之而来。

2、丰沛的雨水、宜人的气候,引发了杜甫愉悦安定之感

比起杜甫原本生活的关中地区,巴蜀地区由于四面环山的盆地地形,雨汽丰沛,气候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冬夏之交的春天,春雨连绵,万物复苏。此殊异的气候给杜甫带来的既有《春望》等睹物思情的创作,也有表述欣喜与安定的《春夜喜雨》和《绝句》。锦官城湿润的气候特点,带来了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也促成了杜甫少有的愉悦心境。

3、巴蜀人民劳作艰辛,引发了杜甫的愤慨与同情

杜甫在巴蜀期间与人文风情有关的创作大概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与政治至交的慨叹和睹物思政的悲哀;第二类是以叙述口吻记录巴蜀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种莴苣》《为农》《除草》《恶树》等;第三类是记录自己在蜀地的家庭生活的诗歌,如《江村》《客至》《江畔独步寻花》《有客》等。这三类诗歌情感更多受到杜甫政治处境的影响。只有第四类《最能行》《负薪行》等因当地百姓劳苦而同情伤悲的诗篇,情感更多纯粹地被巴蜀地区人文风情所激发。

巴蜀人文风情富有地域特色,其中,川东地区女性生活艰苦,日夜操劳,而男性在家坐享其成,杜甫目睹并叙述了这一人文特征,在《负薪行》中用“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一句,表现川东女性的生活,抒发他内心的同情、感伤和隐隐的愤怒,反映了杜甫内心的正义感。

可见,杜甫诗歌从山川描绘、游历写实、人文刻画等多方面表现了巴蜀地理对其情感的激发。

(二)对李白的影响实例

关于李白的身世,一说其出身于现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随父辈迁入四川;一说其出生于四川唐剑南道昌隆青莲乡。尽管出生地说法不一,李白确是在四川长大。开元十二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家远游,二十五岁时离开蜀地,仗剑天涯。李白所作诗词中,鲜有直接描写巴蜀地理人文特点且抒发情感的,但李白少年和青年的关键成长期在蜀地度过,蜀地地理文化对李白的影响潜移默化,影响着李白一生不同境遇的情感,融会贯通于李白离开蜀地之后的诗篇当中。

山川地貌对李白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李白超越功利审美情趣的形成,从而促进了其情感的浪漫闲适;二是李白的内心得以暂时放下政治的不顺,从而孕育出其情感的豁达。

1、巴蜀的高山峻岭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李白的闲适浪漫之情

名山大川的雄伟壮丽、高耸巍峨,使在蜀长大的李白心性开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李白出川前后所作山川诗歌的浪漫情感抒发。出川前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出川后的《蜀道难》,以及描写蜀地之外的山川《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都体现了这一影响。

巴蜀地理对李白的浪漫心性的启发,以《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为例。李白十五岁时在巴蜀所作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其诗歌情感浪漫闲适的萌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本诗的情感主线是因寻不得天山道士而暗自落寞,以及由山川美景地理特征所带来的闲适。溪流清澈,犬吠回荡,桃花垂露,林深见鹿,跃然纸上。《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情感的另一典型代表,这是一首记梦诗,但看似梦游,其实是诗人假托梦游,对过往游山玩水的经历和心中所感进行主观创造[6],闲适浪漫之情呼之欲出。

2、巴蜀的开阔山川一定程度上涵养了李白的豁达之情

诗人的豁达,受个人经历、文化教育、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地理条件作为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涵养人的品质。李白的豁达情感,与他的生长地巴蜀有着间接的联系。体现李白的豁达的诗有《将进酒》《登峨眉山》《襄阳歌》《古风》等。

体现李白豁达的诗,选取《登峨眉山》为例。在远游的开端,二十四岁的青年李白在出川前写下的《登峨眉山》是其诗歌情感豁达的体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山川秀美之景让李白的内心得以放下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诗中即将离开蜀地的李白描绘了多彩的山色和绝美的山貌,流露出欣喜、闲适的心情,甚至在诗的最后,隐隐表达了他对归隐的向往。实际上,此时的李白满腔政治抱负,并不想归隐,只是蜀地的峨眉山川地理特征暂时淡化了他的现实功利心[7]。

3、蜀地文人的精神文化底蕴孕育了李白的满腔抱负和豪爽自信

李白平生景仰汉代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等贤士。因相如诗赋励志读书,由扬马诗赋磨砺思想。李白诗歌中富含的侠义情怀、远大抱负和渴望建功立业等方面的情感,都是受到了扬马的影响[8]。李白诗歌中对自身才华的自信情感,是受司马相如的影响;李白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则是受扬雄的影响。离开蜀地后所做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温泉侍从归逢故人》皆为其代表。“子云叨侍从,献赋有光辉。”“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飞。”诗中以扬雄献赋自比,流露出对建功立业的迫切渴望之情,又隐隐透露出豪爽与自信。朱鉴注曰:“归途逢君,知君之才,以俟他日当荐于朝,同升诸公,相与翻飞于云霄之上也”[9]。

4、蜀地源远流长的道教仙风挑动李白的归隐之心

蜀地是道教的发源地,李白的许多诗歌情感意象都受道教文化的影响,从而表达了有意或无意的渴望归隐之情。李白自云:“五岁诵六甲”,以及他之后的诗歌中崇尚道士隐居出世的情感,如《登峨眉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古风》:“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仇。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等诗句均有所体现。

可见,李白的诗歌在浪漫想象、意境构造、情感抒发等均体现了巴蜀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对他的影响。

三、结语

巴蜀地理的各个方面,都对李杜诗歌的情感抒发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李杜二人与巴蜀的血脉联系不尽相同,且人生境遇迥异,所以巴蜀地理特征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他们的诗歌情感。杜甫在蜀中作诗,所见、所闻、所感皆受巴蜀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唐中末的民风民俗的直接影响。而李白作为离开蜀地的游子,蜀地对于他的影响,更多的是人文风情和文化底蕴的启蒙。相对于李白,巴蜀地理特征对杜甫诗歌情感的阐发更加直接。

猜你喜欢

蜀地巴蜀杜甫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登高
蜀地房屋花样多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民国时期蜀地孟学概论
宋祁入蜀路线考述
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