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香时节
——行走在吴文化的山水间

2020-11-20王晓明

雨花 2020年6期
关键词:岐山文化

王晓明

平坦的水泥公路上,晒满了金黄的麦子和麦秸。两边高高低低望不到边的塬上,大片大片尚未收割的麦子,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车过处,阵阵沁人心扉的麦香扑进车窗,让人沉醉。几十年没有闻到这么诱人的麦香了,顿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塬。生长在江南常熟,日常见到的是水乡物态。塬,就是地的高低不平与落差所造成的高台,它是陕西地区特有的地貌。这次,我们是特意去寻找源头的。是的,源头。

陕西周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秦岭山脉屏障似的亘古横卧在它的大地上,既不险峻,也没峰谷,它给人的感觉是平实、安详、坦荡。而流经的渭河,像一条长龙,护佑着、滋润着这方土地和生活在此的人们。从古到今,熠熠其华。

商朝末年,周原岐山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领地。雄视天下的周太王,早就藐视商纣的暴虐,要把伟业做大!他审视自己的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觉得要成霸业,长子、次子太善良憨厚,唯三子季历有帝王之气。于是,他处处悉心培育。当泰伯、仲雍知悉父亲的心思后,便做出了人生的重大决定,前往东海之滨、大江之南的江南肥沃之地,做拓疆教民的先锋。于是,隆隆的马车带着百工之臣,从秦岭之麓、渭水之畔出发了。他们朝着日出的方向一路向东,中原先进的文明火种,随着马车卷起的尘烟播撒。从此,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就出现了一片全新的曙光,中原文化的基因在江南肥沃的土壤中发育、生长了,荡出了层层波澜。吴文化,它在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原色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融入到中华文化的汪洋大海中。

第一代吴君泰伯无后代,仲雍把一个儿子过继给了他。泰伯把都城建在无锡梅里,号句吴。而仲雍为了让兄长放手治理,安家于海虞(常熟)。远离了家乡周原岐山的兄弟俩,相互牵挂时,兄长站在都城内的山上向北遥望,弟弟站在海巫山(虞山)上往南远眺。后来,人们分别在他俩相望时站的地方建了亭子。梅里鸿山上的叫“望虞亭”,常熟虞山上的叫“望鸿亭”。江南荆蛮之地,由于引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百工之艺,在他俩的治理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泰伯去世后,仲雍接任了王位。四年后,仲雍逝,他过继给泰伯的儿子季简继任了王位。

仲雍曾孙周章,是第五任吴王。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分封诸侯于天下,他封长江下游江南地区的属地为吴国,周章就成了周王朝册封的第一代吴王。从此,吴国与周朝正式建立了隶属关系,在周天下的庇护下,治国安邦,代代相传了二十五代,直到被越国所灭。在如今常熟的方言里,不少话与岐山方言的发音是一样的。人类的许多信息,的确很神奇,血脉相连就是最好的注释。

我们首先找到了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墓,它被一片金色的麦子包围着,周边的农田一望无边。麦浪在微风中翻动着,空气中的麦香,携带着远古时代的信息。墓碑是清代乾隆年间重修陵墓时立的,高大沉稳。由当时的陕西巡抚题写的“周太王陵墓”五个大字,楷体魏碑,气势非凡。后面的陵墓曾被毁坏,20世纪80年代重建。其实,里面是否有太王的白骨,已经并不重要了。我们只要知道,三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祭奠着一个人,记着他的伟业,记着他的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更记着他的孙子周文王励精图治,重视人才,文韬武略的功绩。要让历史记住一个人并不容易,哪怕是一个君王。而如今人们还在惦记着三千多年前的人物,更是不易!原始时代、封建社会,君王是历史的创造者、改变者。遇上一个明君是子民的福祉。起码,在历史的记载里,太王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者。文王、武王是伟大的历史创造者,是万民爱戴的明君,是中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我们寻吴文化的根,周太王就是源,岐山、周原就是滋养的厚土。

三王庙是后世供奉周太王、季历、周文王所建的庙屋,它坐落在太王墓前二百来米处,始建时代在宋金之前。明隆庆年间进行过修复,清代扩建,规模宏大。但后来被毁,仅剩场上一棵古刺槐,依然枝繁叶茂。2013年,三王庙在原址重建,限于财力,规制并不大。其中巍峨耸立的石牌坊,是2016年春季,由常熟市政协牵手六个单位捐助三十万元而建。这也是常熟、岐山文化互动的开始。朝南正开五楹的房屋内,正中是太王塑像,两侧分别是季历、周文王塑像和简介,以及泰伯、仲雍的牌位和简介。背后满墙五楹绘制的是江山万里图,两侧墙壁上绘有三代周王立国故事,画意活泼生动,颇见功力。我一眼看到泰伯奔吴的画面,隆隆马车,迢迢关山,泰伯与仲雍,率众人与周原父老作别渭水之滨。我想,真是从那一刻起,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史,才升腾起了一片霞光,直至照亮整个华夏。我与同行的书画家汪瑞章坐在场上那株高大的槐树下聊天。汪老师是典型的传统文人,为人闲云野鹤,人生自在,曾随张大千入室弟子、20世纪80年代中国十大词人之一的曹大铁研习诗词。书法造诣高超,名重江南。其画风清雅、高洁,山水、花卉、人物自成意趣。近年来,自创小品画一类,风雅独绝、妙趣横生。他对中国文化历史也研究颇深。此次同行,与我在汉中剑门关与同伴道别,至西安再转往宝鸡,而至周原岐山。这都因有对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史同样的情结。我们聊到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聊到书法之源。当然,还聊到那个传说中也与常熟有关的姜太公姜尚!

据载,姜尚生于东海之滨,后到渭水边悠游林间。七十岁遇文王,成名相。又辅助武王灭纣,封齐国君。应该说,东海之滨和齐国都距常熟不算太远,来过也未可知。喜欢垂钓的姜太公,在常熟西边的大湖垂钓,也是可能的。后来,这个湖就叫了“尚湖”,“尚”,就是取姜尚名,一直沿用至今。历史的迷团一旦打开,许多假设也就不难理解。当年,泰伯、仲雍让国南来立句吴后,周文王或者周武王曾派姜尚来探视过,了解他们开创的伟业和子孙们发展的情况。所以,才有了姜太公垂钓于尚湖、册封吴国为诸侯国的传说。但史实是否如此仍有待考证。

总之,尚湖之名与姜尚有关。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常熟与周原岐山有关。其实,还有一层,在商朝的第六代君王祖乙时期,常熟的巫咸、巫贤父子,相继当过相。他们协助商王治理天下,青史留名。如今,巫咸出生的村庄还被叫作商相村,虞山西麓埋葬他们的山冈,千年以前所刻的巨幅石刻“巫相冈”仍赫然在目。所有这些历史的因缘,就是我们此行的起因。离开了三王庙,我们还去了周公庙。周公大名姫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也是周武王的弟弟。他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也是礼乐最早的制订者和儒学先驱。有关他,有许多故事,如“凤鸣岐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当年,周公辅助文王、武王、成王,安邦理政,万民拥戴,连吉祥的凤凰也飞来欢歌。他的伟绩,一直被后世称颂,成为各路政治、军事、思想等英雄豪杰祟拜、研究的重要人物,也是历代统治者求贤若渴的对象。然而,三千年来,真正做到像周公那样的人有多少呢?

周公庙占地很大,这是周公晩年归隐的地方,也是周朝、周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背靠凤凰山,远眺渭河水。庙内古迹遗址遍布,古树名木繁多。有些柏树,树龄有一千两百年。周公去世后,成王将此处化宅为庙,辟为纪念游憩的场所。由于当年有凤凰飞来停于山上,鸣叫不绝,祥云四起,岐山的这个山冈便叫作了凤凰山。

周朝从西周到东周立国历经791年,吴囯从泰伯到夫差历经七百多年,时间都是很长的。西周的气象主要体现在真正实现了国家形式的巩固,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吴国由弱转强的过程,正是长三角地区从原始走向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到了寿梦统治时期,社会生产力、吴文化的发展等,都有了全新面貌,疆域也拓展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而此时,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孔子,在昔日姜尚所治的辖地山东鲁国传道授业了。出生在常熟的言子(偃),离开家乡北上求道,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并被列为“孔门十哲”之一。历史的许多信息都是相通的。当我踏着坚实的土地,徜徉在周公庙时,我觉得自己周身的环节都被打通了。只是,念光阴于一瞬间。

周原岐山的土地,三千多年来,历来是文化的发源与兵家的必争之地。神秘莫测、鬼斧神工的青铜器,代表了周代冶金技术的辉煌成就。器物上面的图案纹饰,再现了太湖流域我的家乡常熟出土的、五千多年前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饕餮纹饰。而战争,总是伴随着历史的步伐。在距离岐山县城二十多公里的五丈原,三囯时代曹魏与蜀汉的那场战争,气吞万里。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自汉中出斜谷,过秦岭,驻兵五丈原,魏国大将司马懿领兵对阵。想当年,东吴大将周瑜遇到诸葛亮,曾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而一个诸葛亮,一个司马懿,两位军事家的斗智斗勇,却难分高下。大战最终没有打成,对峙一百天后,诸葛亮积劳成疾去世。蜀汉兵退去,司马懿领兵追至斜谷,怕遇到伏击,鸣金收兵。

站在五丈原上,我们已经看不出一丝古战场的痕迹。远处的秦岭山脉似一道屏障,挡在天际线上。中间与山脉并行的渭河,像一条线,发着亮光。望着天高地远的漠漠周原故土,我想,和平,总是在血雨腥风中获得的。没有了诸葛亮这个对手,魏晋从司马懿开始进入他的家族统治之路,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立国晋朝。西晋、东晋共155年,其后进入南北朝,多少王侯将相如过眼云烟。唯有渭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见证着这块土地从洪荒一路而来。

江南真的是荆蛮之地吗?2019年7月,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传来特大喜讯——浙江省余姚市的良渚古城遗址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内外的考古界一片欢腾!这证实了长三角地区的太湖流域,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程度很高的时期。在一部最近播出的纪录片《良渚》里,北京大学考古专家提出了良渚古国的概念。这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们的三维空间!囯家是由领土、百姓、文化、政府组成的,难道以前我们掌握的知识错了?难道我们生存的脚下土地,真的埋藏着一个五千年前的古国?当泰伯、仲雍长长的车队驶进江南,欢迎者,并非裸着纹过身的身体、留着遮脸垂肩的头发,像野人一样。“纹身”,或许就如现在一样,是被崇尚的美。我们可以相信,良渚的文化,就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通天塔、古罗马的空中花园……它是我们目前无法破解的文化现象。神奇的图案、巧夺天工的设计、精密的几何学原理……一切都让人惊叹!渭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三个朝代——夏、商、周,就是以渭河两岸的土地为中心,辐射出去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良渚古城是良渚古国的中心,它的辐射,直达我的家乡:太湖流域、长江之滨的常熟!

如果是这样,中国历史或许有改写的可能!西周的青铜器上,何以有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纹饰?出生于常熟的巫咸父子,为什么相继成了商朝的宰相?为什么在《尚书》《诗经》《史记》《汉书》等书中有巫咸的影子?甚至还有巫咸与海虞(常熟)的记述?

五千多年前的文化,通过泰伯、仲雍的发扬光大,使江南大地更加六畜兴旺、稻麦飘香,枝繁叶茂、百花齐放。我忽然想到,长江文明是否是通过下游而上溯到中华腹地的?

当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水乳交融时,就像璀璨的礼花照亮了中华大地,绽放出了一片耀眼的景象。

为什么长三角地区是现今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因为,它丰厚的文化土壤,是孕育强盛的基础。它深厚的底蕴,就是它拥有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的灵魂。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历史,总是有着它的渊源。

还记得那首《蒹葭》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美丽的诗篇,就是发端于岐山渭水边。作为《诗经》中的名篇,歌颂爱情也罢,叙述文王访贤的故事也好,它带着丰富的信息,触动我灵魂深处的那抹温柔,最初的情感至美至纯至真。我走在渭水边的沙洲上,留下一串脚印。捧起一捧水泼在脸上,耳边萦绕着飘渺的歌声。站在半人多高的芦苇丛中眺望,渭河对面空旷的平原,直抵横亘大地的秦岭。秦岭以外就是丰饶的四川盆地。

渭水顺流向东而去,在那更遥远的长三角平原,在我家乡的旷野上,数千年前,也响起了歌声——吴歌,与渭河两岸的歌声遥相呼应。有一首山歌这样唱道:“黄秧落水转了青,田里山歌闹盈盈。远听好像鹦哥叫,近听好像凤凰鸣。”

这种边唱山歌边劳动的欢乐场景多么美好啊!

“张良本是唱歌郎,坐着风筝教思乡……”我们是否在这首常熟白茆山歌中,窥见了一些历史的横截面?对,就是那个汉代辅助刘邦争夺天下的天才军事家张良,流传甚广的吴歌白茆山歌中,出现了他的影子。现存数千首白茆山歌,是江南水乡大地上留下来的最早的歌谣。内容从劳动到爱情,表达有曲折有直白,劳作、生活的场景无所不包。一切坦荡而率真。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总是有着必然的社会历史原因。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歌声响起时,白茆山歌“隔河看见白牡丹,吾远详嫩(你)要几乎(多少)难……”的咏叹,同样在我的家乡常熟广为传播。当秦岭、渭水以及广阔的原野成为诗三百的源泉,在长江下游长三角的江南平原,五千多年来灿烂文明孕育的歌谣,同样释放出熠熠光华!

麦香时节,其实,不只是周原岐山宽广的土地上风吹麦浪、香飘四野,在我们的家乡,同样麦浪翻腾、金黄一片。只是,我们没有安下心来看身边的风景。

我们行色匆匆,我们需要更多的落脚点。

猜你喜欢

岐山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一碗面”里装了多少“经济学”?——岐山VS化隆:产业效益取决于产业“烹饪”
《诗经》与岐山的关系探究
岐山县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
谁远谁近?
揭阳·黄岐山
夜半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