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老师,你想过辞职吗?

2020-11-19段宜

心理与健康 2020年11期
关键词:辞职信咨询心理健康

段宜

想过辞职吗?想过的。

工作了五年,突然想辞职了。冲动之下,洋洋洒洒写下了几千字的辞职信。写完大哭了一场,觉得轻松了许多。

始终觉得做心理老师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各种不被理解,各种被边缘化,各种被动。

我们需要理解别人,但很少有人能理解我们

同事

不理解

很多人都觉得语数外忙,但一想到心理,就觉得我们很清闲。其实,我们的忙是看不见的忙,是隐形的忙。做了无数个咨询,不能说。做完咨询,要完成几千字的咨询记录不能说。因为要保密,都不能公开。于是,看上去很“清闲”。

还有的人,觉得我们知道他在想什么,于是拒绝交谈;觉得我们专业,就把问题全部丢给我们;觉得孩子没问题,是我们小题大做……或者“教育”下就好。最难受的是,当你难过,会有人说“心理老师怎么会心情不好”“心理老师最会调节了,相信你没问题的”。这时候总有口老血想喷出来。

其实,我们也是普通人,没有那么神。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各方的合作,心理老师无法单枪匹马解决问题。更多的时候,我们也有喜怒哀乐,也需要周围人的理解与安慰。

領导

不理解

有些领导无法理解我们的工作,觉得“学生和你聊完,怎么还是老样子!”,或瞎指挥“你把所有可能的原因列出来,写出解决方案就好了,哪有那么复杂?”

其实,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实中的样子,背后有许许多多的原因。父母的成长经历,父母的夫妻关系,父母的职业、教育背景、经济条件,本人的性格、特殊经历、人际关系、学业表现等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而每一个原因背后都需要细致地了解和剥丝抽茧的分析。没有那么快,也不像物理数学那样有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何况,在学校,当我们每个心理老师手上都有无数的个案,有课要备、有各类检查要应付、有各种公开课名师培养活动、有各种会议要参加时,真的分身乏术。

心理咨询是很长的过程,只能慢慢来,一点点起效。以我闺蜜为例,她曾经有过一段严重焦虑和抑郁体验,而走出这段经历,整整花了两年。其间是比我专业很多的咨询师提供的每周一次的咨询。

家长

不理解

我想做过危机干预的老师都知道,你总会遇到一些“奇葩”家长。

我理解面对孩子的“抑郁”很难,家长会有各种抗拒的心理。但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家长会隐瞒病情,或者在多次提醒后,依然不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或者向医生撒谎,不监督孩子吃药和及时复诊。

每每遇到这样的家长,我都非常生气。其实,老师没有坏心。所有的老师无非和家长一样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孩子开心了,我们就开心。

去医院就医,是因为孩子的情况超过了我们的能力范围,希望孩子能得到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如此而已。

发现坚持的意义,守住内心的值得

然而,最终我没有递出那封辞职信。最大的原因是,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

有人问,怎么样可以改变世界。答案是:改变一个人,这个人可以改变他周围的环境,慢慢就改变了世界。

这句话,我深信不疑。虽然我只是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员,但有时也希望自己是拯救世界的小英雄。做心理老师偶尔让我有了这样的体验。咨询后,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家庭和谐了,让我觉得似乎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轨迹,从而改变了世界。所以,我喜欢和学生聊,喜欢见家长,喜欢做讲座,渴望为这个世界做出一些美好的改变。

而实际上,这些年工作下来,我发现真的改变了不少。通过一次次的沟通,越来越多的同事、领导理解了我们的工作,给了我们很多实际的支持,比如更尊重我们的专业和界限,给予人员、资源的更多投入。很多家长咨询时,不再觉得都是孩子的问题,而是下意识地觉得可能是自己需要改变。

更开心的是,大环境在变。在国家层面,一个个关于重视心理健康的文件逐步出台。在学校层面,越来越多心理老师被招募进来。在日常生活层面,优质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的文章及视频、课程不断涌现,被越来越多的人观看、转发、购买。我想,关于心理健康、关于家庭教育,整个社会在形成一些共识。整个社会都在进步。我们不再是单枪匹马地孤独作战。

因此,我留了下来,想做新的努力,也许还可以通过我的付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温暖一些。如果你问我,做心理老师是什么样的体验,我想我会告诉你,虽然很累很忙很艰辛,但值得。“值得”二字,胜过万千理由,即使没有鲜花与掌声,亦可以一往无前,勇敢坚定地大步前行。

猜你喜欢

辞职信咨询心理健康
幽默辞职信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蛋糕上的辞职信
一封辞职信
服务与咨询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Learn and Earn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