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三千毛瑟精兵”
2020-11-19陈晋
陈晋
从1937年开始的十年时间里,毛泽东作为“马背诗人”的时代过去了。
他是以一首赠给作家的词为标志,来结束“马背诗人”时代的。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赠给作家的作品。
这个作家就是丁玲。
苏区来了名作家,对钻了近十年山沟的共产党和红军来说,无疑是一件盛事。中共中央以罕见的规格接待了丁玲,用中宣部的名义在一个大窑洞里开了一个欢迎会,当时在保安(位于今陕西省志丹县)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都来了。欢迎会后,毛泽东问丁玲愿意做什么工作,她回答:“当红军。”对于坐惯亭子间的“文小姐”来说,丁玲要求上前线,本是她到苏区的目的。当时,谁能想到这以后会在延安搭起那样大一个文艺舞台呢?毛泽东听后,自然是十分的高兴。红军不正需要这样的文化人吗?
毛泽东高兴的是丁玲从“文小姐”到“武将军”的变化,但他更感兴趣更希望的是,一枝能写雄文的“纤笔”可以抵得上三千“精兵”。如此操“纤笔”的文人,自然是多多益善。
在此前后,毛泽东事实上就在考虑用什么办法吸引更多的文艺家来苏区,怎样把来苏区的文艺家组织起来。当中共在政治上转向建立统一战线的时候,文化战线也有一个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
丁玲一到保安,他的考虑就开始付诸实施。当时,在保安有些名气的职业文化人并不多,除丁玲外,就是数得过来的几个:成仿吾、李伯钊、危拱之等,他们是参加过长征的“老干部”。
就在欢迎丁玲“洞中开宴会”的同时,中央决定成立一个文艺组织。丁玲、成仿吾、李伯钊等起草的这个文艺组织的成立“缘起”里说:“为了联络各地的文艺团体、各方面的作家,以及一切对文艺有兴趣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目标下,共同推动新的文艺工作,结成统一战线中新的战斗力量,所以我们组成文艺工作者协会。”
11月22日,毛泽东、张闻天等出席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似乎觉得“文艺协会”这个名称有些空泛,也缺少气派,毛泽东便提议定名为“中国文艺协会”。在演讲中还说:“中国苏维埃成立已很久,已做了许多伟大惊人的事业,但在文艺创作方面,我们干得很少。”“就是说过去我们都是干武的,现在我们不但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了,我们要文武双全。”
中国文艺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文武双全”时代到来了!
丁玲于8月间奉命组建西北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西北戰地服务团成立的第二天,延安又来了周扬、艾思奇、李初梨、何干之、周立波一干文化人。都从上海来,都是党员,都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中坚人物。
周扬到延安后,受中央委托着手办的第一件事情是筹备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它在当时的性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文艺界联合会和社会科学联合会。此前,在武汉已经成立了由作家老舍实际主持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特区文化界协会即成为它的一个分会,后来又称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敌协会。人们一般简称它为“文抗”或“文协”。
“文抗”由此成为延安文艺界两个中心当中的一个。
另一个中心就是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
“鲁艺”的办学宗旨,也由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共中央书记处(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讨论后确定为: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和实际,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堡垒和核心。
4月10日下午两点左右,成立典礼非常隆重地在建成不久的延安中央礼堂召开。毛泽东赴会讲话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来自大城市和长期钻山沟的两部分文艺家如何取长补短,团结起来为抗战服务。他说:
亭子间弄出来的东西有时不大好吃,山顶上弄出来的东西有时不大好看。有些亭子间的人以为“老子是天下第一,至少是天下第二”;山顶上的人也有摆老粗架子的,动不动“老子二万五千里”。现在应当不以那为满足,……应该把自大主义除去一点。……作风应该是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同时是艺术的指导方向。
毛泽东的讲话当然不会这么短。他还讲到,在十年内战时期,革命的文艺可以分为“亭子间”和“山顶上”两种方式,过去的收获是靠这两部分人取得的。但从前他们遥相呼应却不能见面。既然是艺术,就要既好看(形式)又好吃(内容)。我们做文章、画图画、演戏、唱歌,都要表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样,“统一战线”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文艺家们要搞统一战线,即团结;一是文艺作品要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对这两层意思,毛泽东接下来的话说得更具体:应该坚决到前线去,把日本这条野牛怎样过黄河,如何奸淫抢劫,朱德如何打它,老百姓如何组织起来等等,谱成歌,演成戏,写成文章。当然也不能全上战场,后方也要留一些。山顶上的人有许多生活积累,只是像煤矿、铁矿一样没有挖掘出来,可以说,他们中间是有《夏伯阳》《毁灭》《铁流》一类“矿藏”的,但老粗不能写,这便要亭子间的朋友帮忙,当然,他们也可以到鲁迅艺术学院来学习,把粗的变成精的,然后重入战场,那时便可以更好地写作了。
自从提出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后,浪漫主义在文坛上的名声也是不大好的。毛泽东明确表示“我们在艺术论上主张现实主义”,至于其他艺术流派,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不管他是写实主义派或是浪漫主义派,是共产主义派或是其他什么派,大家都应当团结抗日。他还说,“中国文艺界还曾有所谓‘第三种人,在今天我们也并不排斥他们。今天第一条是一切爱国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条才是我们自己艺术上的政治立场”,“排斥别人,那是关门主义,不是统一战线”。
“鲁艺”所要培养的艺术人才,是什么样子的呢?针对来延安的文艺家的现状,毛泽东提出:“我们的许多作家有远大的理想,却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不少人还缺少良好的艺术技巧。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便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远大理想,丰富经验,良好技巧,这是毛泽东对延安文艺家的三个期望,也是延安“鲁艺”培养学员的三个目标。这个前后招收过五届近七百名学员的学校,就这样起步了。
“鲁艺”成立不久,1938年4月30日,毛泽东参加了边区工人代表大会的一个晚会,看见如此多的文化人相聚相欢,他禁不住告诉工人代表们,“有人说笔杆子有什么用场,难道还可以拿笔杆子打日本人吗?笔杆子也可以打日本人,斧头、锄头、笔杆子,都要组织起来。拿破仑说:一支笔可以抵得过三千支毛瑟枪。现在我们说,只要一支笔抵一支枪,全国就有好几万支枪” 。
毛泽东当时的文艺视野,并不局限于边区创作,不局限于“山顶上”的东西。1939年12月,他专门找“鲁艺”戏剧系的张庚等人谈话,提出延安要上演一些国统区名作家的作品,还专门提到曹禺的《日出》就可以上演,为了保证把戏演好,应该集中延安的好演员,还可以组织一个临时党支部。结果,在1940年元旦这天,大型话剧《日出》就公演了。公演仅八天,观众就达万人。
毛泽东常用鱼和水来形容党和群众的关系,如果用这个比喻来形容他自己在延安时期和作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文艺活动家、批评家的关系,恐怕也是恰当不过的了。不光是延安的文艺家,就是来延安访问或路过的文艺家,他都是以礼以诚相待,促膝深谈。
在中国的历史上,真还没有哪一个政治集团特别是政治领袖,和舞文弄墨的文人有如此融洽的关系,如此看重文艺的功能。对毛泽东和共产党来说,要扩大陕北的影响,要宣传党的政策,要反映抗日根据地的生气勃勃的景象,也是特别地张开双臂欢迎四面八方的文化人和知识分子。那时候,共产党的文艺政策,毛泽东对新文艺方向和创作上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还没有形成十分明确和系统的思路。
但他已经开始在思考了。
(摘自《文人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