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税收排名”,有违“六稳”“六保”初衷
2020-11-19社论
社论
国务院对地方政府违规征税等问题作出专门督查、通报,给一些地方敲响了警钟。
据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获得的线索,国办督查室派员赴河北景县,就当地违规征税等问题进行明察暗访。督查发现,景县政府及有关单位未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六稳”“六保”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存在不切实际下压税收任务、搞税收排名,集中清缴补缴欠税,向企业分解税收任务、征收“过头税”,以扶贫名义摊派捐款,以及不顾财政困难举债搞迎检、办大会等问题,引起企业和群众不满。
不切实际下达税收任务、征收“过头税”、以扶贫名义向企业摊派捐款、举债搞迎检……在乱收税、乱花费问题上,景县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被督查发现的问题,无一不是中央三令五申明确禁止的。尤其置于“六稳”“六保”的新要求下,这种做法更堪称是顶风作案。对此,国务院作出专门的督查、通报,实际是给相关问题治理敲响警钟,各地方都应引以为戒。
疫情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揽子的减税降费举措。然而,景县却“反其道而行之”,不顾市场主体的实际困难而逆势“加压”,性质相当恶劣。这不仅于地方经济发展而言是“杀鸡取卵”,也与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共克时艰的国家大政方针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公信力。对此只有以零容忍的态度及时纠偏、严肃问责,方能以儆效尤。
当然,也应该看到,地方上的类似问题不少都是“老毛病”,只是在当前的特殊背景下显得尤为刺眼。如国家税务总局早就明确要求,各地税务机关要坚持依法征税,严禁收“过头税”、搞回溯性清税;禁止向企业摊派也早就有具体的规定。一些地方“旧病不改”,提醒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在推进落实“六稳”“六保”的过程中,不能低估一些积弊对于政策执行的干扰。要让保市场主体和减税降费等举措落到实处,必须对一些“老毛病”加大根治力度。
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地方财政压力上升,是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但是,疏解财政压力,绝不能靠给市场主体增压来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这实际为缓解财政收支压力指明了方向。
而景县在这方面不啻为一个典型的负面样本。其向企业各种“施压”的另一面,即是举债搞迎检、办大会,筹建形象工程等。以举办旅发大会为例,该县安排了景州塔景区提升等11个重点项目,计划投资超过2.63亿元。很明显,举债大搞形象工程,与向市场主体违规“索取”,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一体两面,既没有真正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也没有充分理解“留得青山,才能赢得未来”的道理。
不过,景县的问题很难说只是个例。正如通报所指出,景县出现的违规征税、摊派捐款、舉债迎检等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对个案的处置之外,其他地方和部门也应引以为戒、举一反三,既要遏制违规揽税收费的冲动,也要刹住“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之风,唯有对一切不合理的收税、花费行为零容忍,六稳、六保才能不打折扣地落实,让市场主体和民众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此事也提醒,在各项减税降费举措执行过程中,各地也应加大对相关问题和线索的征集和处置效率,第一时间斩断“乱伸之手”,真正形成不敢“乱伸手”的威慑力。
(摘自《新京报》)
一些地方更换商业街店面招牌的“一刀切”行动,统一尺寸、底色、字体等,呆板有余、不便记忆,显然与城市文化多元发展不符。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一刀切”背后折射的是个别地方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越俎代庖,侵犯了群众的选择权。
——《经济日报》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