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两弹一星”精神
2020-11-19王朝阳
王朝阳
金秋十月,我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大美青海,通过一周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青海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了青海极具价值的生态资源,更收获了满满的精神财富。藏文化博物馆和新青海精神高地展馆,充分展现了青海历史文化之悠久、生态资源之丰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和谐。“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丰富且生动的课程设计,全体教员通过富有激情的讲述,揭示了“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我国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技术工人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粉碎了国外敌对势力的核讹诈。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抑或世界其它国家无不惊讶于中国在如此艰难的科研环境下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通过一周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其成功之所在,在这一惊世奇功背后,是一批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技术工人、保障人员放下夫妻之情、孝悌之义,来到大西北艰苦创业,还有不少人以身许国。近50年后的今天,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为主要内涵的“两弹一星”精神仍然光辉闪耀:邓稼先、郭永怀等大科学家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祖国大西北施展才华,充分诠释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的爱国情怀;军旅作家彭继超大校展示的221基地一名科技人员由于常年接触放射性材料而贴满膏药又瘦骨嶙峋的老人的后背,诠释了这才是“民族的脊梁”。采访所有老221人是否后悔当时的选择时,得到的回答无一不是“不后悔”三个字。我认为,在“两弹一星”精神丰富的内涵中,“国”字当头。
二、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两弹一星”研制有其成功的必然
一是以举国之力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党中央做出决策后,先后有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工人、保障人员齐聚金银滩草原,规模之庞大、行动之迅速令世人惊叹,在建设与科研过程中,技术攻关、加工配套、物资调配,无不展现了高超的领导力、组织力。二是领导有方,让专家干应该由专家决策的事。处于领导位置的老帅、将军们无一不是身居高位、手握重權,但从不干涉应该专家决定的技术路线,而是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组织和服务上,让技术专家大胆决策、大胆创新、大胆试错,为专家解除后顾之忧。这在惯于“领导拍板”的今天,非常有借鉴意义。三是技术民主、人尽其才。在原221技术团队中,不乏大科学家、各类技术专家,但无论哪个团队,都采用三人小组研讨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即使是大科学家也绝不武断,相反,技术上更平易近人,这无疑为最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像最后一任厂长王菁珩老先生讲的:“这一时期,体制机制精干、科学民主、宽容失败、大胆探索,是出成果、出管理、出人才的黄金时代。”
(二)我们需要加快攻克核心技术,更要加大科学理论研究投入
科技创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但科学与技术实际是两个概念。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科学研究输出的是知识,技术研发输出的是专利或产品。当前形势下,我国面临美国的技术封锁,我们应加大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元器件、基础机电、软件、特种材料等卡脖子技术,避免“中兴事件”再次上演。同时,应加大人工智能等颠覆技术的研发,尤其在国防领域,以飞机制空作战为例,AI的应用将废掉所有飞行员的攻击、防御技战术,将改变未来空战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科学理论不能直接形成产品、创造价值,在效益优先的市场化思维影响下,我们在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方面研究的投入差距渐显。试想,当年如果没有核物理专家邓稼先、力学专家郭永怀等大科学家深厚的科学理论功底,两弹的研制是否还能如期完成就是个未知数。因此,我们要同步加大科学理论研究投入,尽早占领科学理论的制高点,从而加快技术领先。
(三)识别人、激励人是实施人才战略的重点
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兴盛之本。如何在芸芸众生中发现、识别人才,在现有员工队伍中如何科学评价评估人才,需要结合各单位实际科学设计,单以成果数量论、论文数量论不见得科学。干事创业是需要良好工作、生活条件的,在“两弹一星”艰苦创业年代,李觉将军就发布命令,“把新建的房子让给科技人员,干部一律住帐篷”。三年困难时期,仅有的粮食优先供应科技人员,这在当时,对科技人员是莫大的激励与关爱。在当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家如何进一步放开对人才的约束,单位领导如何科学设计激励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变得日益重要。我欣赏华为公司的人才观:“让有责任心的明白人负责重要的事;我们鼓励大家学习雷锋,但决不让雷锋吃亏。”
(作者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