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2020-11-19朱秀民
张 静,朱秀民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教学内容比较空洞、枯燥,教学方法比较简单、落后以及教学形式比较单调、守旧等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一定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思政课应有的教学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下简称“三因”)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课程内涵,着重研究和努力做好如何以事化人,如何随时而进和如何乘势出新,使高校思政课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加强政治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引领和微观指导下,全国高校的思政课教育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效。笔者最近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方式,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具体调查结果见下图1、图2。
通过图1、图2 的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较以前提高了很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比较空洞、枯燥
教学内容是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调查得知,当前高校思政课在内容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上的重复与交叉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初高中阶段政治课内容的一定重复和大学不同课程之间彼此内容的交叉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本身的空洞和枯燥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听起来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教学内容的重复和交叉很容易使学生失去新鲜感与兴趣点,而教学内容本身的空洞和枯燥又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是对理科生而言,面对条条框框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很容易让他们难以入耳、入脑、入心,甚至直接消失应有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模式比较单调、守旧
通过访谈得知,当前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形式上还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并且还基本都是大班教学。虽然在教学大纲上也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但要么是设计的的比较简单,比如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自行组织开展,之后象征性地写一份实践报告等,要么就是在实际执行时,也很难落实到位,最终的实践教学也只能留在纸面上。在这种单调、守旧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难以将其真正内化于心,淡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削弱了思政课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比较简单、落后
通过访谈得知,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简单、落后的问题。老师们在教学中虽然都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但也只是把板书变成了PPT,由单纯的文字变成了文字加配图,或者是单纯为了丰富课堂形式而播放一定时间的视频。虽然也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会采用情境探究、分组讨论、向学生提问题的教学方式,但由于大班教学人数较多,难以因材施教,难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教师缺少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与情感交流,师生距离逐渐疏远,导致教学效果不很理想。
以上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表现形式和表现程度各异,但都可以归类为没有更好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问题。
二、“三因”的思政课内涵理解
知其意方能明其理。只有真正厘清“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政课内涵,才可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恰当、准确、及时的去运用。
(一)因事而化:借助实际事例化成教学目标
在汉语词典中,“因”有顺应、凭借之意,“事”指具体事情、事件,“化”则指感化、教化和变化。因此,有人认为“因事而化就是要了解和把握事物的性质,顺应事物发展规律,遵循事物发展之道,对待事物的态度、认识要依照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2]也有人认为因事而化是“将一定的目标融入事情中,凭借相应的事情、事务使人或者事的性质或者形态发生改变”[3]。据此,思政课教学的“因事而化”,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理论知识与实现培养目标所关联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对大学生所关注或疑虑的相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热点事件或问题,结合课程理论观点进行全方位的正确分析和解读,实现授课内容与学生兴趣点的直接对接,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最终实现课程应有的培养目标。
(二)因时而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实施教学行为
“因时而进”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中的“变法者因时而化”,有随时代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之意。[2]在汉语词典中,“时”有时机、时代、时期之意,“进”有进步、前进、进入之意。思政课教学的“因时而进”,就是要紧跟时代要求实施教学行为,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特征。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上,要将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尽可能多的与课程内容进行关联,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信息化比较普及的时代特征创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使教学内容得以更好、更丰富地进行展现,进而发挥出更大的教学效果。
(三)因势而新:顺应形势要求创新教学活动
在汉语词典中,“势”有局势、形势之意,“新”则指“新颖”和“创新”。“因势而新的意思是随着局势和形势的变化,做事情采取的方式方法也要随之变化,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2]思政课教学的“因势而新”就是要与当前形势同步,随当前形势而新。在教学内容上与当前时事相融合,紧扣当下新话题,回应现实新需求,结合现实新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智慧。
通过以上分析和阐述可以发现,“三因”作为三个不同概念,虽在词义上不尽相同,但在思政课的内涵上又密切关联。其中“因事而化”的“事”不是随手拈来的一般的“事”,而是与“时”和“势”相对应或相关联的“事”,而“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中的“时”和“势”自然也是指应时、应势的“事”。由此不难看出,“三因”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内自然形成了围绕同一个目标的统一叙事,只是强调或侧重的点略有不同而已。
三、“三因”的思政课运用实践与重点把握
知易行难。在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学对“立德树人”重要作用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将“三因”更好地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实际,是一个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上恰用实例,以事化人
“内容为王”,道理总是蕴含在具体的事件或事物之中。思政课教学内容上恰用实例、以事化人,要着重注意问题引领、随时就势和实质提炼等几个主要方面。
1.问题引领
知识和道理总是蕴含在问题之中,对任何课程而言,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思政课教学“因事而化”过程中,只有进行适当的问题引领,才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使同学们学到真知灼见。教学中的问题,自然来源于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的设计,也可根据教学经验取材于过往同学的思考,更可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向同学们进行征求,并且来源于后者的问题更具有教学价值。比如在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中“洋务运动的兴衰”一节内容时,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从中提炼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这样的问题,然后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覆灭叙事,最后得出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样得出的结论远比直叙原因效果好得多。
2.随时就势
任何课程教学总是服务于当代实际的,“随时就势”是思政课本身具有的强烈时效性的自然要求。在思政课“因事而化”的过程中,教师所选取的“事”必须要恰到好处地与当今的时、眼前的势相关联,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到达“化”人的目的。比如在《纲要》课教学中,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可以与当前的抗“疫”相结合,可以与当前的精准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在讲“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内容时,可以在“五四”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日和国庆纪念日之际组织开展一些纪念活动,将讲授内容与开展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等等。这样的随时就势叙事和讲课,可以使内容更加鲜活,去掉同学们心中对史学的距离感、陈旧感,从而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内涵。
3.实质提炼
叙事是为了挖掘或说明蕴含在事件中的实质。叙事是手段,阐明道理才是目标。因此,在思政课“因事而化”过程中一定要在叙事之后及时、准确地提炼出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性内涵。比如,在《纲要》课教学中,在讲杨靖宇、赵一曼牺牲的事迹时,要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结合进去;在讲精准扶贫、抗击疫情等案例时,要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结合进去。只有在叙事后进行恰到好处的实质提炼,之前的叙事才有意义。
(二)教学模式上及时变革,与时俱进
教学模式服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赖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基于思政课教学目标、当代大学生行为和思维特点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可研究采用以下较为新颖、实用的教学模式。
1.“专题教学”模式
“专题教学”模式是针对教学内容整体布局而言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将教材体系有机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行为方式。其基本做法是,在服务整体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以更好、更集中地诠释或解答某一理论观点为目的,将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新的整合和设计,依据新的划分原则分类进行体系重构,并有机添加教材之外的更新颖、更典型的教学材料,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实施方案。比如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可以设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史的选择”专题,统领1840 年以后历代仁人志士探索民族复兴的所有内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的选择”为专题来统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与国民党斗争和抗日战争的所有内容等。这样进行专题设计有三个优点,一是避免学生形成在初高中已经学过、现在是重学的感觉,二是使主题更加突出,更具有说服力,三是理论含量更高。
2.“线上+线下+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
此处的“线上”教学是指充分利用学习通、雨课堂、优学院等网络学习平台进行教学,“线下”教学是指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则是指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进行的教学。近一个时期以来,“线上”教学多是流于形式的网上“慕课”,而“实践”教学也大都流于“纸上谈兵”,写个所谓的“实践报告”了事。将三者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就是科学划定“线下”、“线上”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内容赋予和功能界定,适当缩短“线下”教学,增容“线上”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在量上和质上要有科学且明确的规定,并写入教学大纲,真正发挥三者混合模式的合成作用。
3.“抛锚式教学”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将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体验、去感受,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依靠聆听老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得知,学生从心里抵触思政课学习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老师过于说教,在强行灌输。所以,“抛锚式教学”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思政课教学,不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来说最为适合,最终使学生通过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悟道”的效果也正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所在。
(三)教学方法上顺应形势,推陈出新
教学方法是在一定教学模式下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法,它服从于教学目标,取决于教学模式。在上述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学最适合采用手机与现代化教学平台运用、个体与团队融合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具体方法。
1.手机与现代化教学平台运用
在实施“线上+线下+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过程中,“线上”教学自然是指利用学习通等教学平台进行的课外教学。实际上,“线下”教学和实践教学也可以充分借助这些平台来辅助进行。特别是将手机与这些平台进行搭配使用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曾经是老师们最为无奈的课堂教学隐患,如果将手机与课堂教学平台有机搭配使用,则迅速可以变“患”为“利”,使手机变为辅助教学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并效果超好的解决课堂签到、课上师生多向互动、课下问题研讨等原来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在“三因”思想指导下的手机与现代教学平台运用的教学方法称得上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革命,为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方法、手段上的支撑。
2.个体与团队融合
在“抛锚式教学”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是其两个重要环节或组成部分。这实际上就是个体与团队的融合问题。知识需要老师传授,更需要个人探索和团队交流。对思政课而言,思想教育是其主题,而对思想教育而言,老师的引领自然不可或缺,但学生各自内心的探索、感悟,学生之间的交流、启发更为重要。因此,教学方法上的“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要广泛提倡和大力实施个体和团队融合教学。
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老师的设计和组织是基础和关键。在组织学生建立学习专用的小组和班级qq 群或微信群的同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其中包括哪些是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哪些是协作学习内容,哪些是交流、讨论内容等,同时还要把握好这些内容的发布时机以及交流、谈论的程度,并做好画龙点睛般的及时引导与思想升华。
3.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基于互联网广泛运用的一种全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重新调整课内外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更好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体作用、更加注重学生课下学习内容和老师课上讲解内容的学习方法。从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和表现形式上看,思政课的教学更适宜采用翻转课堂教学。
一是思政课课上时间有限而需要感知和解决的知识和思想问题众多;二是思政课需要更多的实践性教学,而现实情况却是没有足够的课上时间和经济资源来给予满足;三是思政课需要避免课堂上老师的单纯说教,而要增加学生课后的独立探索和团队交流。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正好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思政课教学使用翻转课堂的方法,最关键的地方是教师要掌握、支配好课上多余出来的时间,精心准备、周密组织好课堂的对话和讨论,针对性地做好问题辅导,使有限的课堂学习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知识“吸收内化”的升华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青少年“拔节孕穗期”最急需的营养。高校思政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上好各门思政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