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儿周围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及护理方法
2020-11-19朱春霞
朱春霞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0)
静脉输液在疾病治疗期间属治疗常用的一种手段,而能否成功穿刺为此治疗方式有效与否的关键。医院内儿科科室存在特殊性,其对象均为较小年龄的患者,加大了治疗期间的难度,特别是静脉输液期间,与成人相较,穿刺难度较大[1]。因而,在日常工作中如何使护理人员穿刺的技巧有效提高,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拟定护理恰当的措施,为穿刺高质量效果获得的关键手段,而为将这一目的实现,我院对此展开了分析,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我院静脉输液的患儿中选取350例,纳入时间为2019年2月~2020年2月,其中男185例,女165例,年龄4个月~7岁,平均(3.11±0.44)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儿治疗整个过程,并对资料进行记录,总结小儿周围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技巧及干预措施。
2 结 果
经干预后,350例患儿穿刺的情况,见表1。置管平均的时间为(3.46±0.44)d,在其期间内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较高。
表1 350例患儿穿刺的情况
3.1 穿刺技巧
为提升穿刺一次成功的几率,穿刺技巧需掌握以下几点:(1)准备工作。静脉穿刺最宜开展在穿刺单独的治疗室内,且室内温湿度、光线应保证良好,每日需给予穿刺时通风、消毒处理。其次,提前将穿刺期间可能需要的物品准备完成,如胶布、透明敷贴等,有利于穿刺的成功;最后,强化穿刺前与患儿家属的交流、沟通,保证治疗时积极配合,有助于有序实施穿刺进一步的工作。(2)穿刺的方式。穿刺前为使患儿注意力分散,可播放儿童的音乐,取Y 型、 24G 留置针,检查并打开,连接带针输液器和肝素帽,将针内空气排除,后旋转镇外的套管,使其松动。护理人员绷紧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对穿刺点两端皮肤实施固定。右手持针翼,保证针尖斜面以15° ~30°角向上缓慢从血管进针。患儿血管若不明显,则以拇指穿刺法,拇指指腹沿着静脉血管凹陷的方向探摸进行穿刺。回血后将较低压低,并以右手拇指推动外套管,再进针约2mm,右手食指将少许针芯退出,同时拇指外套管推入血管内,后同时完成退针芯和外套管置入工作。保持动作轻柔、缓慢,缓慢完成生理盐水的推注,穿刺位置无隆起、静滴通畅即为成功穿刺。(3)完成穿刺后。成功穿刺后,护理人员退针时手法应保证合理性,以左手缓慢将外套管推入血管内,同时右手退出针芯。完成退针后,取透明敷贴封闭处理留置针体外的部分,同时其内部空气应迅速、及时的排出;后以胶布固定其软管,将标记做好,输液期间护理人员应给予针孔处及时的观察,敷贴的更换应定期完成,避免感染。每次输液结束后,均需确认套管仍置于血管内部,确认无异常后给予拔针,尽量缓慢拔针,退出针头时,使用棉签迅速按压止血;此外,完成拔针后,需定期消毒针孔,防止感染[2]。
3.2 干预措施
小儿周围实施静脉留置针期间,除了穿刺技巧应保证科学、合理,穿刺期间护理人员还需将护理工作做好,进一步提升成功的几率,本文将优质护理给予350例患儿,主要包括(1)干预心理。因患儿较小的年龄,而本身穿刺即会感觉到一定疼痛,致使静脉穿刺实施时,患儿哭闹不止等现象经常发生,加大了失败的几率。对此,护理人员在穿刺前应将患儿心理工作做好,给予其耐心的安抚,还应将家属心理的建设做好,毕竟大部分任务还需由家属完成,给予家属健康教育和心理建设十分关键,使其认知正确,护理工作开展时可积极配合,有助于提升成功穿刺的几率。干预患者及家属心理时,护理人员的耐心应保持良好,与患儿沟通时语气温柔、易懂。(2)干预常见的问题。部分患儿心理抗拒打针,穿刺时不够配合,首先,护理人员应将其思想工作做好,情况若迫不得已,可选取强行固定,对其头部、双膝、双手进行约束,避免将留置针抓脱。选择血管期间,为提升成功率,血管的选择应保证合理,血管部位的选择尽量保证柔软、易于触及、充盈良好、易于固定。
穿刺完成后,固定针尾时选择长胶布,避免发生脱针的现象。输液期间若出现溶液不滴、或速度较慢的现象,首先应分析其具体原因,后给予针对性处理,(1)若压力较低,则需抬高输液瓶;(2)因疏忽输液阀关闭后未能重新打开,将其打开后通畅性及恢复;(3)滴注完毕,需更换液体;(4)局部渗漏,输液部位需更换。日常护理期间,应及时告知家属将穿刺期间的防水工作做好,定期检查敷贴的情况等[3]。
由此可见,小儿周围静脉留置针穿刺期间,穿刺熟练的技巧联合护理相应的措施,可有效使穿刺的成功率提升,因而应注重把握小儿静脉输液期间的穿刺技巧,与患者实际情况结合,给予合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