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式教学探究
2020-11-19孙思佳
孙思佳
中国石油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思政课的持续改革创新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方式不灵活、教学效果不显著,影响了思政课的实效性、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2]因此,如何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建设学生真正喜爱的、具有亲和力与针对性的思政课,是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
近年来,关于优化思政课的研究不断丰富与发展,已有研究主要从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探索出在思政课堂中融入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及采用翻转课堂、“中班授课,小班探讨”、分众教学等混合型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又称“项目式学习”)的应用研究在各学段的各学科教学中逐渐开展,在思政课领域的研究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并主要研究其应用优势与意义,较少深入探究其教学模式。
一、高校思政课项目式教学的缘起
当前,高校思政课仍普遍采用大班制和集中理论授课的教学模式,并且存在“灌输式教学”、“理论空洞乏味”等教学困境,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限。此外,如今大学生群体多为00后和95后,在学习方式上,他们希望自主学习,喜欢多样化的课程形态和创新的学习形式;渴望与教师平等对话,喜欢参与其中,发表观点;新媒体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喜欢团队学习,讨论学习与思想碰撞。在学习内容上,对贴近实际的具有针对性的知识更加感兴趣,渴望教学内容更加务实和有个性,期待获得与自身发展相关的知识;不喜欢接受单纯的书本知识讲解,渴望获得多元知识。
项目式教学模式就是依据当前高校思政课现实问题、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致力于改进“教与学”两个关键因素,试图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达到高校思政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二、高校思政课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项目式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合作学习和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那么,在思政课的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如何建构知识的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为我们认识这两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了思路。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加工处理、建构自己的关于新知识的意义过程 ;[4]强调协作学习,交互学习;提倡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的作用;注重情境的作用,特别是真实情境的作用,强调立足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建构主义特别注意对学习环境进行设计,为教育者提供充分的资源;学习的结果是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包括事实、概念、策略、概括化知识的网络结构,而不是传统学习中的原理概念。
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独立又关联的项目,收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并制定计划,在一定情境中,通过提出假设、论证问题、检验问题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在项目式教学中,情境是关键,合作是方法,意义建构是最终的目标。情境设定是项目式教学法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创建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条件。
2.主体间性理论。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它是不同主体在语言和行为上交往平等、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的关系,是不同主体取得共识,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它超越了主客二分的关系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主体间性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马克思认为交往是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只有在交往活动中,才能体现人的社会属性,形成人的社会关系。在普遍交往的前提下,人的自由活动同物质活动相联系,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实的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是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统一。[5]
根据主体间性理论可知,传统的课堂教学灌输式模式是主客二分关系模式,而项目式教学模式体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思政课项目式教学是教育主体间一种教育性和精神性的交往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的平等对话的交往关系,师生之间相互承认、信任、尊重,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教学相长,通过自由交流与对话的形式,不仅能够传授与掌握相关理论观点和道德观念,而且教育主体双方能够在交往和理解中不断进行反思与重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构建一个平等互动、和谐共处、思想碰撞的活跃课堂。主体间性理论从师生关系角度阐释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和项目式教学的可行性,为解释项目式教学模式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三、高校思政课项目式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思政课项目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采用个性化的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密切结合实际问题,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道德修养。
1.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教师主导作用。
传统思政课教学是以教师的单方面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思政课项目式教学模式中,“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和平等的交往关系,在这种关系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用交往活动代替以往的理论灌输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认同与学习。
第一,项目式教学的各阶段,都需要时刻关注学生主体,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在项目准备阶段,项目的设计和学习目标的制定需要依据前期对学生学情的调研情况以及课程理论教学目标,并由学生共同参与。之后,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研究方向选定主题,有学生自愿组成多人小组,商讨分工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从提出假设、收集信息、分析探究、记录问题、得出结论到最后展示交流问题,都应采用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其独立探究能力。最后,在项目的反馈与评价阶段,反馈与评价要贯穿教学全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反馈,更要重视学生思想认识、道德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反馈,帮助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学习需求、改进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第二,由于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水平有限,以及项目式学习本身难度较大,教师应在全过程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教师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发挥不同的引导作用:教师在任务阶段的角色是协助学生选择和理解任务,设计活动。在实施阶段教师负责演示,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在此过程中重点在于学生根据计划完成任务,教师观看、指导,保障项目活动的有序进行。而在评价阶段,教师对学生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评价,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反馈与自我评价。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能够在理论层面解答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交往关系。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还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与教师间的学习交流。
2.创设真实情境,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思政课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能够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解决、验证问题的学习过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课堂为中心,而项目式教学却是以情境为中心。情境是支持学生在思政课进行项目式教学的环境,是思政课项目式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这种环境是具体而真实的,学生面对的也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这就要求根据教学实践,设计与现实条件相匹配的真实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环境,以便为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知识建构提供更多情境化的机会。在思政课项目式教学中,教师需要创建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条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工具与技术手段,通过协商学习与合作交流,完成一系列项目。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与已有认知体系的连接点,以达到重建认知系统、建构新知识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思政课的真实情境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掌握各种专业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整个活动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各相关专业专家学者需在必要时进行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的重点讲授,使学生深入了解应用方法、系统掌握理论知识,深度挖掘理论,提升理论的解释力。各相关学科专家教师需要在活动探究过程中提供专业讲解和多学科视角的解决方案,与学生积极交流,智慧共享;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需要发挥教学组织能力,组织课堂有序推进,而不是让课堂陷入无序与混乱的状态。由于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小组合作学习,在没有统一组织的情况下,容易偏离主题和无法保证时效,基于此,教师应密切关注活动进展,提醒学生注意项目进度,与学生共同协作学习,积极交流,为学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及时补充学习资源,保障课堂教学的有序有质推进。
3.丰富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实际联系。
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还涉及到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性知识,其课程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以及学会认识、理解和对待我们生活的世界和社会。[6]
高校思政课项目式教学的内容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与学生成长实际相关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世界复杂问题,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其次,教学内容不能忽视系统的理论知识,不能抛开理论的根去迎合学生,既要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科学性。同时还要掌握专业发展动向,关注理论逻辑中所凸显的问题意识,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时代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并值得进行深度探究的知识,做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另外,项目式教学的问题主要是与实际相关联、并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内容,具有复杂性、真实性、相互关联性等特点。因此,思政课项目式教学需要关注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在进行项目内容设计时,应注意与其他专业课程的配合,使学生在进行该项目的学习时可运用其他课程的专业知识,提高其学习迁移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和目标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