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11-19李洪玮张瑞卓孔维艳王益芳
李洪玮 张瑞卓 孔维艳 王益芳
沧州师范学院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课程思政提升到了育人首位,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一、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相关统计显示,近几年报考艺术专业的人数逐渐增,全国有上千所院校设置了艺术设计专业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仅仅少数院校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多数院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比较侧重于西方重功能、轻文化的理念,进而使传统教育和文化教育之间出现脱节现象。致使学生在进行设计创作时视野狭窄,缺少创新性和独特性,同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课程的关系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技法类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文化内涵。同时受西方包豪斯教育理念的影响,“功能至上”原则被普遍贯穿于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之中,更加弱化了文化及精神内涵。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在追求实用的同时,更加侧重设计产品的精神层面展现,设计的功能性已不再单纯具有商业竞争力,设计的理念和蕴含的思想已被提升至与功能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艺术设计课程中,不能只强调技法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引导。将传统文化合理地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开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新篇章。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课程中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1.挖掘传统文化与课程的结合点。艺术设计课程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只有找好结合点,才能让传统文化融入得合情合理,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
在基础课阶段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的普及,这一阶段往往锻炼的是学生的设计思维而非实际操作,这一阶段理论课程较多,因此也是传统文化融入最好时机,可进行传统文化的知识普及,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知识面进行扩展。可通过专业讲座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与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结合,提升趣味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专业课阶段可采取针对性更强的方法,比如景观设计课程中就有中国古典园林这一章节,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是将其设计手法做讲解,这里可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讲解。在课程讲授中引入中国古典园林的“师法自然”造园观点,引申出中国传统自然观;引入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维方式,体现出古人造园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通过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特点,引申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同时在课程讲授中可融入中国古典诗词,如红楼梦对大观园的描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造园思想的体现以及《画论》的结合等形式,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传统文化考核力度的增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二下半学期便开始划分专业方向,课程设置针对性更强,同时艺术设计课程为阶段性课程,考核形式往往为设计创作,在此阶段可根据课程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而非如基础阶段的普及形式。在设计创作考核时,将传统文化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进行命题创作。比如书籍装帧课程,在授课时可融入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式,并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考核时可采用主题创作形式,要求融入传统书籍装帧形式,以此来督促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通过赛教融合及实际项目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设计创作,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校层面可不定期举办学术报告或课题讲座形式:系统地、概论式地讲解引导,并让学生参与讨论、演讲。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主动学习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授课时可让学生提前预习课程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登上讲台进行讲解。也可以通过布置论文及其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行查阅资料对传统文化进行自学。
在日常学生社团活动式,学校亦可进行积极引导,采用晚会或社团形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知识竞赛等。
合理有效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课程之中,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影响学生的设计理念,进而形成我国独特的艺术设计风格,增强我国艺术设计作品在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