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天性,游乐教学
——幼儿常规培养策略探析
2020-11-19刘佳俊
刘佳俊
浙江省青田县高湖镇中心幼儿园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都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加之“幼升小”等教育培训机构的营销策略,使得社会上对幼儿的常规培养教育的认知走入了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等“小学化”教育的误区。在幼儿的成长教育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在幼儿教育中用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来要求幼儿。比如要求幼儿少玩少动,精神集中,专心听讲,限制小手、坐姿、跑闹、顶嘴、辩解,甚至在下课了也要求安静地休息。灌输小学生的课程知识,单一的讲解,少有互动,并留有大量书本作业,要求机械地接受知识,固化思维训练。这样的模式对幼儿的教育和发展来说会产生非常严重的阻碍,教师应当审慎考虑幼儿的培养模式,以轻松愉快的教学手段,使幼儿获得较好的成长。
一、释放天性,幼儿教育成长的基础
幼儿学前教育是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起始阶段,直接影响着今后的成长。泰戈尔说过:“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幼儿往往具有好奇、好动、好玩、好问、好模仿的天性。
儿童早期的培养并不是指单纯的知识灌输,而在于通过充满爱的互动交流,让孩子在“玩乐”中探究世界。因此,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中,应当通过“玩”来释放幼儿的天性,在玩乐中有效地推进幼儿的常规培养任务。
1.激发思维创造能力。适合幼儿玩的游戏是很多的,在常规培养中设计教学游戏时,并不要求细节面面俱到,在游戏中让幼儿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即可。可结合实际场景,引入新的可玩元素,在新奇好玩有趣的情景下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游戏教学应当是全员参与的,设定好某个主题,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能力,将游戏玩出新花样。比如手工课剪纸游戏,教师引入怎么剪纸,进行安全教育后,充分发挥幼儿动手能力,实践出真知,解答总结课程即可。
3.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游戏是幼儿课堂学习最好的手段,幼儿通过游戏活动,遇到问题能表达出来,幼儿之间也能够有效的相互沟通交流,教师引导幼儿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游戏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4.培养细致观察能力。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之一,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幼儿园的游戏教育是复印中的“PS”手段。通过实施游戏过程,幼儿可以观察到更多的不同情景,教师只需在游戏中适当引导,就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培养幼儿对细节事物的观察能力。
二、游乐教学,幼儿常规培养的策略
《辞海》将游戏表达为:“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游戏有两个最基本的特性:以直接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愉悦感受为主要目的;主体参与互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教育中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游戏是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有效途径。游乐教学,充分设计好教学游戏就成为幼儿常规培养的重要途径。
1.游戏内容多元化,丰富游戏材料。教师面对的是天性各不相同的幼儿,幼儿性格、偏好存在差异。在设定的教学游戏中,幼儿参与积极性也不相同,教师应当针对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多元化的游戏内容,准备好丰富的游戏材料。教师在游戏多元化设计时不能偏离实际教育教学主题。比如,在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为目的的游戏设计中,教师可以按照幼儿的动静喜好进行分组,爱动的幼儿组可以选择“两人三足”游戏,爱静的幼儿组可以参与“绘画接力”等游戏。教师准备好画纸、蜡笔、记号笔、指接板、束缚带等材料。在游乐教学中,教师先讲解游戏规则,再进行游戏,一组进行游戏的同时,安排另一组观察。教师在游戏中指明游戏活动的团队协作主题,引导幼儿表达出自己参与游戏和观察游戏的感受、想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相互协作。
2.游戏意义深远化,创新游戏活动。80后、90后的童年是丰富多彩的,因为有捉迷藏、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等经典的游戏,简单易玩,幼儿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在幼儿常规培养中开展这类经典游戏,能够较好地调动幼儿积极性。老师可以深入发掘经典游戏的意义,适时引入新环境、加入新内容,创造经典游戏的新活力。比如,在丢手绢游戏中,可以引入动物主题,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在绘画课上画和剪,在手工课上制作,让幼儿戴着动物头饰进行游戏,一方面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游戏新奇性。在游戏中还可以引入“冰冻”、“免罚”等技能,与时俱进深化游戏的教育意义。
游乐教学是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在不断练习、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它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实践、想象、创造、语言、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充分释放天性。幼儿在对不同角色的扮演过程中,获得亲身体会,体验分享物品的快乐,学会关爱他人。因此在推进幼儿常规培养工作时,应当注重游乐教学,鼓励幼儿释放天性,从而促进幼儿教育质量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