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德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0-11-19何伟
何 伟
重庆市巫山中学
现阶段的高中教育中,教师不仅肩负着教书的职责,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逐渐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使其具备优秀的品格,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这也是新课标对当前高中生的基本要求。高中是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的重要阶段,是青少年学习生活习惯的重要养成场所。如何在当今这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增强高中德育的实效性,达到通过德育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既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中德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德育的政治目的太突出。
目前,高中德育的主阵地是政治课。但其教学内容主要限定在马克主义基本知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基本国情与形势政策等与政治相关的范围。而与高中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领域则较少涉及。德育成了一种政治宣讲,德育的目的成了要把学生变成为一个“政治素质过硬的人”而非“懂得生活规范”的人”。
2.德育内容远离生活,空洞乏味。
由于德育内容与生活缺乏关联性,高中生自身在生活中的所遇所见与德育内容相契合的少之又少,导致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比较形式化、表面化,难以符合学生的基本发展要求。并且在当前德育教育中,教师通常以说教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极其不利的。往往以“为什么要这样做”作解释,缺乏生动鲜活的案例,更让高中生对道德教育提不起兴趣,德育在高中生身上取得的效果大打折扣。
3.德育的教育手段过于单一。
现阶段的高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仍旧坚持灌输这一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晓之以理”有余,“动之以情”却远远不足。道德教育的工具局限在教材、有限的影音资料、教学软件上;地点局限在课堂上;时间局限在上课时。通常情景是:老师拿着教材站在讲台宣讲,学生们坐在位置上,一语不发的默默接受,就算是讨论课,愿意发言的学生也只是少数几个人,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而德育实践在高中更只是流于形式,组织者不做精心准备,参加者要不心不在焉,要不无精打采,实践活动没有起到应该起到的促进作用。
4.德育没有完善的考评体系,考核走形式。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在现今高中仍是普遍存在着的倾向。有别于高中智育已形成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高中德育目前仍没有形成一个完善、有效、可操作的考评体系。在招生制度的压力下,学校为了用升学率来提高自身声誉,往往要求把学生成绩与教师的奖金发放、职称晋升直接挂钩,在这样的环境下,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老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工具课。德育得过程变成了变为了纯粹、说教式的知识传授。学校也只是通过一个考试分数就简单地评价了一个学生的品德高下。
二、改进高中德育的对策研究
1.更新德育理念,丰富德育手段。
高中德育不仅是学生能否顺利成才的保障,更是学校是否能按走社会主义道路要求办学的保证。学校领导应树立“德育首位”的理念,加大对学校德育的投入,转变学校只注重学生成绩的应试教育固有模式,走素质教育道路,对学生既要育才但更要育德,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的德育工作者,由其是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既做学生循循善诱的师长,又做学生和蔼可亲的朋友;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运用价值判断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及性,让他们主动去探索知识,了解知识,懂得怎么运用知识,知道怎么去判断对与错,让德育工作真正起到春风化雨的功效。教材编写者应让德育回归生活,联系实际,让中学思想政治或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贴近生活;既能让学生喜欢读,又能让他们觉得学之有益,乐于探究。
2.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做好潜移默化。
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德育教育同样可产生助力作用,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还需重视外部环境的营造、创设,这样一来,校园环境往往能够起到无声的德育功效:教室走廊墙壁上一批精选的名人名言;校园墙壁上红色、醒目的校风、校训;一块语言精美的标语牌,一幅内容丰富的黑板报;花园中耸立的名人雕塑;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建筑物、休闲场所命名也需重视起来,确保起得的名字可以提升艺术感、美感之余,可以让学生接受良好熏陶并与高雅文化为伴,在品味中汲取内涵,在欣赏中深化理想信念,让道德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3.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不但要把德育做“实”还要求“效”。
“正值长知识长才干时期的青少年,可塑性极强,但学生阶段,青少年自理、自控能力较弱,对自身思想修养认识不足,个人的思想行为受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影响极大,所处的环境、教育导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2]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高中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多关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