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2020-11-19赵国霞
赵国霞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通安小学
在小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学生的提问意识有减弱现象,很多学生在上课时闭口不言,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活动处于尴尬的境地,师生没有交流到动。有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乎没有反应,更别说学生提出问题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有效发挥出提问的功能。为此,教师就要从实际的教学环节入手,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从提升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教师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这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结果,那么,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就是学生的一个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不过,学生的认知是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以学生的提问能力也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就目前学生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不能有效提出问题,尤其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这一趋势有增加的倾向。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意识逐步减弱,这就大大降低了提问的效果。
其实,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疑问越多,解决的问题越多,学生的收获越大。这就是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的体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时会有疑问,这是正常的,不过,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问题是不是太简单,有没有提的必要等顾虑,在可提可不提的情况下就不去提问,这是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主要因素。为此,教师对于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鼓励,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或是复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适时进行引导,使质疑成为教学的常态。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时,教师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思考,尤其是对其中的字词进行分析,然后看看有什么问题没有?教师这样要求是为学生下一步提出问题做好准备。因为在这个寓言中“亡”和“牢”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找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不断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问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现象,有的学生提问次数很多,几乎每节课都有提问,这其实也是一种兴趣。当学生勤于思考时,问题会更多,那么,提问就成了一种必然,或者说一种习惯。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其中就有学生的提问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从多角度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感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开拓学生思维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问自答,也可向同学问、向老师问等。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矣”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课文中说的太阳的状况是一种常见的情境,每天我们能看到日出日落,可是,我们有过这样的思考的吗?这说明,我们对一些日常现象习以为常,我们往往只看到这种现象,却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思维的深度的问题。当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时,结果会有所不同,这就是事物的相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突破重难点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效,这说明了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要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提出有侧重点的问题。一篇文章总有核心的内容,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如果偏离中心思想,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提问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通过突出重难点内容,逐渐让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主旨,从而提出的问题更具效果。
如在学习《称象》一文时,教师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曹冲的方法很聪明,咱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样,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思考,可能就会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这个过程也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疑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问就会有探究的欲望,从而主动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增强。
总的说来,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创新教育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中思维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