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2020-11-19郭超妮雷翔宇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思政时代能力

■郭超妮 雷翔宇/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如何与时俱进,精心打造具有时代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程,是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意识形态领域的课程,理论性政治性极强,在教学过程中及其考验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意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政课程的高度重视,也吹响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的号角。新时代学生的学情、校情和党情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也需要不断总结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推动思政课更高水平的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全方位的能力。新媒体背景下教育对象,教学环境和技术的变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有较大的冲击。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坚定的政治信仰,专业的政治理论素养之外,各种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必备的,具体如下:

(一)理论思维能力

理论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它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抽象的、规范的思考能力,也是各种思维能力的灵魂所在。任何一个人要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必须注重理论思维能力的养成。理论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出来的。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

习近平同志强调,“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讲好思政课,站稳讲台,要以高度的责任意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理论逻辑思维能力,对大学生进行进行知识和科学思维教育和熏陶,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上课之前教师以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为依据,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简言之,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最佳优化组合的能力。可见,它是一个综合的能力,包括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设计能力。

思政课是一门具有综合特点的学科,对思政课教师在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科学素养和实践素养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欠佳,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加之,不少学生和个别院校对思政课不太重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果欠佳就会更加雪上加霜,使得思政课可有可无,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精心构思和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环节,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三)教学管理与协调能力

教学管理与协调能力,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各种要素的科学整合能力,旨在保证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具体包括:教学互动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能力、开展丰富多样教学活动的能力、管理学生行为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教学管理与协调能力,特别考验一个教师的综合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出身于不同的专业,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因此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是需要长期学习和摸索的一项能力,它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效果。加之,不少高校思政课是大班教学,以及学生的不太重视,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灵活的协调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能力是指思政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认真研读教材与大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课本知识十分有限,很难在第一时间包含相关内容里的新知识。而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一批在信息化时代下成长中的知识青年,他们对世界、社会、乃至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意味着在课堂上随时有各种不确定性的问题会被提出来。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对国内外的形势、热点问题、大学生所处的阶段特点、教育教学手段与技术等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

如果教师不加强科研能力,很难将书本知识与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联系起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没有科研,就没有厚度,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将书本知识用科研的思想讲透,也难以用科研的方法言传身教,难以用科研的方法去真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没有科研,如同井底之蛙,对知识不可能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教师在授课之余应该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在与同仁和教学前辈的交流互动中深化课程中的核心问题以及教学改革等相关问题。

(五)实践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经环节,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大学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将严重影响到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同学校的“基础课”和“概论课”两门课有相关的实践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对学生在课堂内外加以引导,促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一种正确认识或者科学理论的形成,往往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多次的循环往复,才能最终形成。

(六)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也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当前教育界已经迎来了MOOC时代。一方面,网络化背景下信息爆炸,教师不得不及时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微博”“微信”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网络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网络化特点明显。因此,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技术与能力的不二选择。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死板过时的东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增加新元素。思政课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减少与学生的代沟;及时掌握网络技术的力量,提高PPT课件、影音资料的生动性、时效性以及科学性。如此一来,我们通过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积极性和获得感的增强,促进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从而占据信息化社会思潮的主阵地。

(七)教学转化能力

教学转化能力,指的是教师将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能力和素质体系的途径。思政课教材比较生硬、理论化,如何把这些课程理论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教师好驾驭的教学体系是一门艺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钻研吃透课本、研究教学大纲,同时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采用多媒体等优质课件影音资料辅助教学。

对于将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来说,主要考验教师的理论深度、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活思政课,让学生在听课中真正受益,真正有启发和灵感,真正内化知识,真正达到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及应具备的七种教学能力。新时代要实现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要真正的铸魂育人,教育者需要持久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猜你喜欢

思政时代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