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探析
2020-11-19■陈冰王鹭
■陈 冰 王 鹭
/北海职业学院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由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会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引导大学生认识新时代国家发展方向,不仅影响到大学生自身成长和人格完善,更关系到人心聚散、国家兴亡和民族兴衰。
一、当前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少部分学生缺乏对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尤其是近现代史的系统全面了解导致历史观念淡薄、历史责任感缺乏、历史感缺失,各种原因导致了目前高职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认识和运用,从而导致了他们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多元、民族精神不够等问题。
(1)长期以来高职的课程设置按照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主渠道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尽管2019年6月《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这一任务的落实还需一段时间。高职普遍在课程设置上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致使学生在人文传统教育方面不足,而被赋予崇高历史使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课时不够、师资队伍缺乏、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缺失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我们的历史观教育问卷调查中不少学生还选择了“老师上课呆板陈旧,不能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内容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选项来描述历史观教育,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面教育的实际效果。
(2)从高职学生个人来看,部分学生历史观缺乏系统、全面的历史观教育。高职有相当比例的生源是从中职直升而来的,这部分学生尽管在初中时期接受了一定的历史观教育,但是初中的教育是以考试为主,学生主要倾向于知识点的记忆,对历史事件、历史观点的反思是少之又少的。由此可见,这些学生历史观总体上是处于零散的尚未能形成体系的状态,学生没能够接受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更谈不上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了,因此容易受错误观点的影响,接受错误的历史观了。
二、如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新要求,这是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执行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按照这六方面的要求积极、主动性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增加个人魅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吸引力帮助高职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正确认识、看待历史,学会分析国内外形势、自觉抵御各种不良思潮影响。
(二)优化融合课程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历史观总体上是零散的处于尚未能形成体系的现状,并且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近现代史》这门课程,因此要充分利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教材中与历史观相关的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扩展课程设计的思路在适当的专题融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时,可以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融入教学中,在回顾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中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梳理历史脉络,让学生们感受革命先烈们崇高的理想信念,进而忠于党的理想,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使命中,对大学生起到价值、思想和政治引领的良好效果。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单向教学模式,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创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模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创新课程设计将课堂教学与主题演讲、辩论会、主题实践活动、讲红色故事、唱红歌、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希望学校思政课能结合专题实践活动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时要注重知行合一,强调实践,就近运用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遗迹、现代化的工厂企业等各种场所,使学生接受正面直接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以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四)加强科学运用互联网的教育手段,牢牢占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新阵地
互联网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已经全面融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创新了人们生活的方式。现阶段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受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谁控制了网络,谁就掌握主动权。要想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掌握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主动权,就要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大学生易接受的各种新媒体、新技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抢占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网络形势发展和相关文件精神必须加快利用多种网络手段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使教育更富针对性、时效性。当前大学生最为常用的有QQ、微信、微博以及抖音等自媒体,可以作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载体。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组织和发起纪念传统节日等主题活动,网上“祭拜英烈”“网上重走长征路”等实践活动;利用抖音以学生喜欢的形式精准推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相关内容;发动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学生在重大节假日、纪念日从学生的视觉谈感想和认识,学生影响学生等形式,不断创新拓展平台本身的教育工作方式,牢牢占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网络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