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注重“三识”
2020-11-19■曹宁
■曹 宁
/徐州工程学院
核心价值观是一国之“维”、一国之“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旗帜,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鉴别力却明显欠缺。当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直接反映了大学生的内在需求。笔者认为大力推进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注重“三识”。
一、实事求是,培养求真务实的思想认识
什么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字典上解释道:“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大学生理应将求真与务实双向结合,理想与现实双向转化,并对其内部的规律进行充分的思考,在求真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价值与核心价值的统一。
一方面是着眼现实,树立目标。没有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理想称之为空想。“求真”既需要求得事物的客观真实,又需要求得与客观事物相一致的真理性认识。“务实”是脚踏实地地耕耘,不是坐而论道的清淡;是务人民利益之实,不是华而不实的成果。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人生规划,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务实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大学生寄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大学生肩负着重任,所以更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这样的大学生活才不会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或是沉迷于校园恋情。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相联系,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奉献智慧和力量。
另一方面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学生是社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群体,站在学校与社会的交界处,肩负着重任,作为先进知识和科技的载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力量。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各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现象,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关注所学的专业知识,更要将目光投射到专业知识之外,将思想解放到国外去,放开眼界,看看外面的世界。但随着发展机遇的增多,国际国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愈来愈多,只有继承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勇于创新,培养笃定执着的实践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由此可见,创新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大学生受着高等教育,学习着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是最具创造力的一代,因为身负重任,所以更应该勇于创新,去打破原先的条条框框,不断地更新理念,拓宽视野,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大学生,成为祖国未来的创新主力军,做时代的领路人。
第一,勇于创新需要奋发向前的锐气。锐气是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标志。敢于质疑,做知识的主人。俗话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若是简单被书中的理论知识“牵着鼻子走”,我们将永远处于被动状态,很难突破思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学的先进知识才真正为我们自己所用,才会充分发挥知识的用途。当我们被许多扑朔迷离、眼花缭乱的“条条框框”所迷惑时;当我们被众多貌似真理、颇能吸引人的“条条框框”所分散精力、转移视线、干扰心思时,我们总是能够凭借“无论如何,总要进取;不畏万难,总要开拓”的锐气,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迈向胜利的信心。
第二,勇于创新需要战胜困难的勇气。何来勇气?勇气来源于对事物笃定执着的热爱。做任何事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更难更多更让人头疼。若是偷懒的人,直接将别人的学习成果拿来,有了成绩便一撂了之,这样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更是对学习的一种侮辱。严谨,应是每一位大学生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和努力。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把艰辛当做磨炼,把小事当大事干。若是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和老师同学一起分析问题的本质,研究解决问题最简洁的方法,从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磨砺、在实践中升华。大学生之所以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去实践、去践行。
第三,勇于创新需要蓬勃向上的朝气。为什么要创新?因为我们要打破原先的束缚和那些条条框框。为什么是我们?因为我们有着老前辈们没有的蓬勃朝气,有着朝气般的创造力。创新,是区别一个企业优秀还是平庸的标尺。华为重视科技创新,小米重视商业模式创新,都为企业赢得了发展之机。这两家企业的共同点都在于追求创新,对年轻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大。这也
是为什么创新需要蓬勃朝气的根本原因。新形势下,为了让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需要创新思维,转变思路,改变过去那种“我说你听”的灌输型思想模式,而应该双向互动,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将创新意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三、勤思善学,培养刻苦钻研的学习品识
学习,是认识世界和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途径,是干好工作、增强素质、成长进步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衍生出来的,这二者之间密不可分,有着基本的关联,充分发掘并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升华,从而将其核心与精髓继承和发扬,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基和思想源泉。”[1]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是一个终生追求的目标。而作为大学生,在这个最能充实自己的年纪,就更应该培养自己刻苦钻研、勤学善思的学习品识,读书学习这对未来的自己永远都是一笔稳赚不赔的投资。钻研学习是一种学习品质。学习简单,但贵在钻,难在钻。凡善之生也,皆学之所由。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要达到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这个过程一定是孤独的,也一定会有所牺牲;其次是坚定不移的信念,艰辛的学习道路一定充满荆棘和坎坷,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直至“衣带渐宽”也终不后悔;最后,通过孜孜不倦的钻研,我们也终将成为集大成者。就拿大学生考研来说,大一新生报到时想考研的人数高达90%以上,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数比例因也愈来愈少,真正到大四时可能只剩下20%,直到最后踏进考场的人可能只剩下15%。可见,钻研学习是一种枯燥而又艰辛的过程,能坚持到第二境界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更何况第三境界呢?活到老,学到老,始终把自觉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多一些坚持,少一些浮躁,时时刻刻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实现个人价值。大学生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民族复兴而奋斗,切实把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和一种政治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