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代山水文人画家黄公望及其作品
2020-11-19张雅婷
张雅婷
一、背景
中国画是一种具有哲学性、精神性的艺术形式,在不断的发展中受到中华传统儒家、道家、佛家帝乡的影响,其中,元代很多的山水画家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更多强调精神的超脱和释放。所谓绘画的最高境界,不仅是画家对客观对象的摹写,还是画家以自身的精神去创造物象并表达内心的真实写照,最终都崇尚一个“意” 字。所谓崇尚意境一说,它又是相对而言的,元朝建立之前,众多士大夫在茶余饭后空闲的时候吟诗作画,事实上他们主要是为了从繁忙劳累的公务和生活当中解脱出来,那是一种在工作之外的放松和修养,即修身养性。但是在被蒙古统治之后,国情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元初时期,文人们不再以入仕途为抱负,文人画家们也基本不会以绘画谋生计,这个时期的绘画便开始相对纯粹,他们开始完完全全地投入了精神世界的追求中。画家黄公望,出生于南宋咸淳年间,当时政权已十分腐朽,再加上奸臣肆意谋权,不久后,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通过征伐,建立了自汉唐以来规模空前的国家。元朝的统治在得到巩固后,由于民族关系复杂,元代贵族当权后并未采取科举制度,而是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制度,不同等级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地位不同,其中蒙古人地位最高,汉人地位最低,根本没有丝毫的政治权力,所以他们都呈现闲逸、苦闷和悲凉的精神状态。与此同时,全真教兴起,道家的隐逸思想也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寄托,文人画家们开始通过创作书画来抒发内心压抑许久的情感。元文人画家更多的是寄情于山水,终日绘事。最终都是为了追求一个 “逸” 字,所谓 “逸” 就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去看问题,包括画者的人生态度、修养和性格,以及笔墨技法等方面。有人说,最典型的元代绘画作品,是渗透着道教精神和意象的逸品。
二、黄公望简介
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又号一峰道人,与吴镇、倪瓒、王蒙并称为 “元四家”,师承赵孟頫、巨然。黄公望生于江苏常熟,后因家境贫穷过继给永嘉黄氏为嗣,遂改姓为黄。黄公望一生曲折重重,中年遭受牵连含冤入狱,出狱之时已年近五十,后随赵孟頫学画,这一遭遇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也以此为契机开创了他的绘画道路。黄公望早年做过小吏,但未能升官,反而惨遭入狱。他出狱后心情极其苦闷,于是加入全真教道门,五十岁左右开始专心于山水画研究和宗教修炼。黄公望崇尚以古为师,主要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等为师,尤其宗法董源、李成二家。他的山水学习并没有狭隘地选择一家,而是广泛吸收各种不同的营养,最终才有了开创一家之格的能力。他的画格分为浅绛和水墨两种。浅绛山水中,笔势雄伟,素雅清淡;而水墨山水中则皴纹极少,笔墨尤为简远。现存的绘画代表作有《九峰雪霁图》《天池石壁图》《丹崖玉树图》和《富春山居图》等。他还撰写了著名画论《写山水诀》,在总结前人山水画经验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创作时的心得体会,感悟深刻且见解独到。该卷有三十二则,每则都言简意赅、论述精辟,准确论述了山水树石的笔墨着色、章法布局、风格气韵。黄公望艺术创作彻底变革了南宋院体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元代绘画艺术新风貌的转变。
三、黄公望作品分析
1. 理、趣、韵的结合
黄公望在著作《写山水诀》中主张绘画要理、趣和韵兼备,又要求作品“邪”“俗”“甜”和“赖”全无。明代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对这四个字也做出了详细的解释:所谓“邪”,指的是“笔端错杂,妄生枝节,不理阴阳,不辨清浊”;所谓“俗”,指的是“不韵”;所谓“甜”,指的是“结构初安,生趣不足,功愈到而格愈卑”;所谓“赖”,指的是“暗中依赖”。如此看来,“邪”是不合理法的,“俗” 是没有士人家风的,“甜”是缺少意趣的,而“赖”指的是泥古不变,只会咀嚼古人咀嚼过的东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为了让绘画创作“理”“趣”和“韵”兼备,黄公望首先非常重视画家熔铸绘画对象时所产生的主观作用;其次,重视画家创作时的激情,即所谓“兴”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再者,他还强调画家的宽广胸襟和眼界对绘画创作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2. 绘画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神体系之一,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内在特质和艺术风格走势。道家的哲学思想在中国艺术历史中占据着数一数二的位置。元代时期,全真教的出现,使得隐逸思想成为文人画家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在众多元代文人画家中,将道家思想与中国绘画融合最深入且最出色的当属 “元四家”,即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在五十多岁加入全真教,全心修炼,体悟道家思想真谛的同时寄情于艺术创作,黄公望运用笔墨技法来抒发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并本着清静无为的虔诚心态进行了山水画的创作。
道家认为大自然所呈现的灵动性就是对自然之道的完美阐述。在中华传统山水画创作之中,黄公望根据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态来寻求宇宙精神的真正本质和生命所传达的意义,实际上也是他对道家思想的一种修行与顿悟。而在道家的哲学思想意识里,必须对自然之道有更加深入的体悟,才能完成对自我的超越,从而达到超脱的精神境界。黄公望的艺术宗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全真教的影响,他只求本真,并追求超然物外。全真教则是寻求 “真” 的宗教,“全真” 意为 “去除虚妄,独全其真”。黄公望作为一位虔诚的道教信徒,他的山水画中多有仙境的表现,例如《九珠峰翠图》《仙山图》。道家思想提倡 “见素抱朴” 的主张和朴素、自然的审美意趣。
中国画有留白的技法,用它来营造出画面的虚实与意境,画中的空白在作品中也并不是毫无形态的、空洞的,它代表的是流动的气息和生命的律动。而留白技法在《富春山居图》中尤为常见。《富春山居图》主要描绘了浙江富春一带的秀丽风光,整幅长卷极尽变化,以浅绛墨色完成,画面中呈现出了平淡天真的文人意趣。道家精神很注重 “留白”,提出了唯虚才足以致静,虚则是空。《富春山居图》作为黄公望最典型的绘画作品,整幅画面中的笔墨技法熟练、变化多端,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在道家抱朴守真、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背景下,运用了独特的笔墨技法,从而达到了山水画史上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3. 独特的审美情趣
黄公望开创了浅绛山水的新形式,创作了很多境界阔大、逸笔天成、别有韵味的经典绘画作品,总体都体现了文人画萧索、平淡、天真的审美境界。同时在他的作品中都散发出淡简、空灵的艺术境界,也折射出他独特的审美倾向。黄公望审美观的形成和他所处的特殊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由于元代社会中存在着众多心态消极且隐居不仕的文人画家,而且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书法、绘画便成为他们寄托情感、抒发胸臆的主要途径。元代初期,加入全真教后黄公望对现实社会的荣辱得失全然不顾,内心变得越发平静且淡泊洒脱。而这些也都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有所表现,晚年所作的《富春山居图》中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平淡天真、隐逸自然的至高境界,这种文人画的审美情趣更是受到了后人的极力推崇。
画家黄公望作为 “元四家” 之首,不仅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新纪元,同时将文人画推向了时代的高峰。黄公望的艺术拥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与感召力,明清两代的山水画坛也几乎为黄公望所垄断,知名画家和无名画家大多临摹过他的作品,其中就有沈周、文徵明、唐寅、陈继儒、“四王”、吴历等人。黄公望还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加以总结,整理出了一本通俗易懂的《写山水诀》,这便让初学者能通过自学来获得山水画创作的方法。总之,元朝之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受到过黄公望的影响,可以说他是中国山水画史上影响力极高的一位画家,他给后世留下的绘画与论著以及他的绘画思想,都成为美术史上最为珍贵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