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概念映射理论的民俗文化特色词汇补偿翻译探究

2020-11-19何春燕

名家名作 2020年9期
关键词:源域图式民俗文化

何春燕 王 鸿

一、引言

甘肃是古 “丝绸之路” 的重要区域,是我国与西亚、东欧等地区交流的必经之地,是中原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交汇之处。其地理环境跨度较大、自然环境迥异。文化方面融合了中原农耕民族、边疆游牧民族、南方渔猎民族多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多样且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地域为主的汉民俗风情有:兰州太平鼓、岷县花儿、庆阳香包刺绣和皮影戏、临洮洮砚、天水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乐、秦安小曲、河西宝卷、武山旋鼓舞、河西夜光杯雕、凉州贤孝、西和乞巧文化、泾川西王母习俗等。

民俗文化形成于国家或民族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的特点,是普通民众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甘肃作为 “一带一路” 沿线的重要城市,外向传播甘肃民俗文化,有助于打造甘肃地域旅游文化风情线,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发展,而推动甘肃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方式就是翻译。

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过程是复杂的认知活动。解构主义认为翻译过程是对源语文本的解构和目标语文本的建构;语码学认为翻译的过程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符号学则认为翻译活动是语言符号相互转换的行为。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基于认知图式的映射构建,是通过目标语言符号在其受众的大脑中建构的尽可能接近源语文本意义的认知图式,从而获得受众和译者相同的感受,建构的过程有操纵也有补偿。

民俗文化里含有大量语言 “隐含知识” 的文化专有项,都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不断积淀的 “深层语言文化”,对国外读者来说,在其文化背景中构成了缺省图式,也就是文化空缺。为了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减少 “文化缺省” 给受众带来的文化误解,译者必须根据文本类型和交际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对 “空缺” 进行以目标语为主,辅之符合语言规约和规范的其他策略对文本和语料中潜在或已经发生的损失进行 “言内” 和 “言外” 的修补,实现异质文化间的成功交流。

二、基于概念映射理论的 “补偿” 策略

概念映射联系了概念、想象和话语,是一种概念转变。在认知语言学范畴中主要研究人脑在思维过程中按照对应法则从源域到目的域的一一对应关系(George Lakoff & Mark Jonson),两个域之间带方向的互动则是映射。映射的特点是局部且非对称,每个映射都是源域与目标域实体之间的固定映射。当固定映射被激活后,就能够将源域的模式投射到目标域。映射不是任意的,而是基于人类自身活动的常识和经验所构成的图式[1]。

概念映射理论为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人类自身带有先天的认知能力和后天的习得能力,但受环境和思维的影响,在语言习得尤其是接受异质文化的过程中,并不是完成一一对应的映射过程,主要有全部映射、部分映射和空缺,即源域在目标域受众的心理图式中完全存在、部分存在或完全不存在[2]。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化、交际层面解决民俗文化特色词汇 “部分存在或完全不存在” 映射的翻译补偿策略。

(1)语言层面的映射补偿

语言层面的补偿主要是指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认真查阅文献和释义,使受众在进行概念映射时能接受正确的话语信息。常用的翻译技巧是直译加注法,用于保留源语的语言形式。例如甘肃天水的伏羲民俗文化。伏羲是中华古文明的集大成者,相传伏羲看到萦绕在他眼前的日月飞禽、山石走兽,就苦思冥想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一天,他正在卦台山上凝思瞭望,忽然见对面山洞里云雾滚滚,平时眼前耳际呈现的那些事物在云雾中漾动,幻化为翻腾的龙马,只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爻分明闪闪发光。而这时的分心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互动,光芒四射。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太极神图深深地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使他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阴阳。哈佛医学院教授 T. J. Kapt chuk 于1983 年主编的The Web That has No Weaver: Understanding Chinese Medicine 把 “阴阳” 音译为 Yin 和 Yang.“阴”“ 阳” 源域中的含义非常广泛(天地、男女、人体器官等),在目标域中投射不到对应的文化,就需要对映射的客体加以注解翻译。例如,在“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中可译为“The ancient people knew the proper way to live and followed the pattern of Yin and Yang,which is the regular pattern of heven and earth.”(李兆国译)。

(2)文化层面的映射补偿

根据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即美学享受、文化探索和文化认同,文化层面的甘肃民俗文化翻译补偿可采用增译法,即增补目标域的映射客体。允许译者直接在文本中植入文化信息,增添一些词、短语或句子提高受众阅读的流畅性[3]。甘肃岷县的二郎山花儿最早起源于明代岷县的祭神赛会,是具有民间信仰活动特色的民俗活动。规模最大的 “花儿” 是二郎山五月十七的十余万群众祭祀赛唱 “洮岷花儿”。南北两派,歌词内容以即兴演唱为主,文学表演和研究价值极高,运用了大量赋、比、兴的修辞手法。2006 年5 月20 日,二郎山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研究岷县社会发展历史和民俗文化的宝库。涉及儒、佛、道三教的文化词汇如 “许愿”“还愿”“山神”“报应”“无事不登三宝殿”“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等。英语国家的受众主要信仰的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缺乏对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认知图式。古人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泛指阴阳演变的五种基本动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五行”被广泛运用于中医、占卜、命理等领域,显然,简单地翻译成 “the five elements” 缩小了其外延的范围。可根据具体的语境加上合适的文化注解,如:“Ancient Chinese to compose the physical universe used the elements of metal,wood,water,fire and earth,and later be widely used in TCM and other fields.”(李丽译)。

(3)交际层面的映射补偿

民俗文化离不开文学色彩浓厚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成语、歇后语、谚语等的翻译都属于交际层面。如果源域中的概念在目标域中存在相近的映射,或与源域中表达的意象大相径庭,这时可以直接舍弃源域中的形象,采取“套译”的方法实现语义对等。例如河西走廊的“凉州贤孝”也被收录在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称作“凉州劝善书”, 源自西夏(1038——1227),它是党项羌人用于加强思想教育、宣扬儒家文化、教化子民的一种服务工具,是以三弦伴奏的古老的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其中,“披麻戴孝”所反映的颜色文化内涵指“白色”以示哀悼,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重生”,翻译时,舍弃汉语中的“白”文化,“套译”为“wear black for mourning”,更符合受众的风俗习惯。

三、结束语

本文以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结合甘肃的特色民俗文化词探讨补偿翻译的运用,使目标语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处理好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缺省” 现象,为民俗文化的翻译提供了实证,有助于甘肃民俗的海外传播。

猜你喜欢

源域图式民俗文化
多源域适应方法综述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