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道老庄

2020-11-19

名家名作 2020年5期
关键词:养鸟治国道家

王 惠

道家是在儒家之后兴起的另一种哲学思潮和体系,至今笔者这一代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多来自对儒家人物、思想的学习。儒家著作中曾提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等,皆可看出“仁”“礼”“天命”为先秦的原始儒学思想体系中的三个重要范畴,即儒家思想主要讨论的是人的道德品行、行为规范。而道家思想的理论主题却与之不同,其理论层面是由“气”“道”二者组成,如《庄子·知北游》中讲到的“‘气’之聚”,老子在讲宇宙生成论时持有的中心观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健康等问题接踵而至,因此从道家思想中汲取精华将其转化为现代的价值资源,需要理论支撑和众多实践,这项任务十分艰巨,任重道远。

一、生态智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从古至今,研究“道”的含义的学者和著作不计其数。如冯友兰认为“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陈鼓应认为“道”是实存者、规律与人生准则等。《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道”被他认为是形而上的核心概念,道家思想认为“道”是焕发着生机和活力的“万物之始”“万物之母”,成为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力量。《老子》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法”,可作动词,是效法、遵循的意思。由此我们可将天、地、人的关系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生命的存在、延续依靠大地,人要“法”地才能存在于世,简单地说就是人做任何事都要合乎“地理”的守则;第二,天能够控制地和地上的万物,所以人的任何活动需要守“天时”;第三,“道”生万物,皆归于天的能力,因此“天法道”。《庄子·天道》中讲道:“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意思是人要与他人相处融洽,即“人乐”,人也要尊重自然,与自然维持和谐,即“天乐”,二者可视作“天人合一”。

天、地、人作为客观的存在,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受到一定约束,倘若打破规律要受到责罚。《庄子·达生》中有一则著名的寓言,鲁国的君王在丛林中抓到一只非常可爱的鸟,由于很喜欢它,就将鸟带回宫中,用太庙的祭品喂养它,奏九韶之乐使它开心,过了一段时间,这只鸟变得“忧悲眩视,不敢饮食”,这位君王为此感到疑惑,难道这只鸟对于这么舒适的生活还不满足吗?庄子评论说道,鲁君用养自己的方法养鸟,而没有按照养鸟的方法来养鸟,即使给它最好的食物、最美的音乐也无济于事,真正养鸟的方式是“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使之遵循本然之性,才能养出健康的鸟。这说明遵循自然规则的重要性。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这与道家思想中提到效法、学习,遵循天、地、人的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我们一定要吸取血泪的教训,敬畏自然,道法自然。

二、人生智慧:返璞归真,少私寡欲

人生中难免遇到挫折、逆境,对待人生中的一切不顺,儒家与道家拥有的心态是不同的。

儒家代表作《孟子·尽心》(上)中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们可以看出儒家认为人们在遭遇困难时缩小道德实践范围是法宝,通过修养自身实现安身立命。而道家认为当人拥有高度理性的思想,认识到生命最终将融进永恒、真实的自然中时,他就能拥有一种恒久的宁静感受,这对常人无疑是较高的要求。“道”的精神境界意在提示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呼吁人要回归本源,正所谓“复归于朴”“返璞归真”。

此外,道家还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然的产物,努力劳作以求得生存,这是人类本能的体现,老子称此为“素”“朴”,但也同时强调人的利益索取应该有限度,超越了原本的界限便是“私”“欲”。为此,《老子》中提出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老子看来,欲望原本是出于人类本能,但是一旦人类沦为“欲望”的奴隶,过度地纵欲享乐就会损害身心健康,过分追求私欲而不择手段则会有碍道德的完善,导致人们失去反抗的决心和能力。就如莫凡在《感悟人生全集》中提道的:“在生活中,缩小我们的欲望,我们就会轻松许多。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得到的东西太少,而是我们所求的太多。欲望才是我们自身最大的敌人。”因此,道家思想中提醒我们要“三去”,去甚、去奢、去泰,即去除极端、奢侈、过甚的行为,学会把持和控制。

2019年那个获得“年度影响力人物”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奖的女孩——李子柒,不仅火遍了中国,也在国外硬实力圈粉无数,无数人在她的视频里看到了中国隐士式的田园生活,却也招致无数质疑。所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在道论篇中很好地寄予了清静无为无欲的思想,保持内心的清净,一切顺其自然,我们才能做到返璞归真、与世不争。现如今,受制于物质却又超脱、超然于物质的人与生活已不常见,我认为李子柒这个坚强、美好、活泼女孩的生活恰恰是我们现代人所向往的“田园牧歌”,我想很多人都想等到老去或放下了城市生活的忙碌、焦虑、私欲之后便归隐山林种豆、采菊,享受“复归于朴”的安然生活。

三、治国智慧:以民为本,无为而治

《老子》第八十章中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提到“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见,安居乐业、和谐友好的美好生活是老子向往、想象的状态,后来的庄子继承发展了这种思想,提出“爱民”的治国理念,为后世的执政者提供了珍贵的治国智慧。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讲道:“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古时,伊尹曾向商汤王这样谏言:“我们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调好作料是最重要的一步;治国其实就像做菜,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懈怠不负责任,要恰到好处,国家才能治理好。”最终,商汤王采纳了伊尹的理念,制定合理的治国方法,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在历史史册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将“治理大国就像伊尹做菜”这个故事提炼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习总书记引用了“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老子的话颇有深意,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面前,执政者不仅需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更要有担当和负责的意识,且做出的任何决策都要尊重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合乎民意,依靠人民,完成人民交付的重托。

《道德经》中讲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有“道”的圣人,他们不固执己见、不谈名利,而以百姓利益为上,热爱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几千年前,古人总结遵循的道理,放置今天仍不过时,它们作为一座警钟,应该在每位干部的心中敲响。

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却丝毫没有掩盖这一辩证道家思想的熠熠生辉,它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道家思想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等待智人发掘。李约瑟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道:“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如今,我们再次重温品读《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从生态、人生、治国等许多方面都能找到思路和智慧,“道法自然”“见素抱朴”“以民为本”等思想正是道家思想屹立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林,挺拔、不衰的内在力量。

猜你喜欢

养鸟治国道家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漫画道家思想
老人的爱鸟不宜放室内
该不该养鸟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