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1-19山东科技大学
■张 泽/山东科技大学
一、前言
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与国务院提出的有关加强并改进新时期下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下发了新时代思政理论课程教改工作的基本要求,旨在着力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创新,探索体验式、情景式、混合式的教学新思路,创新教学活动模式,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课老师的教学效果,在教育部的综合指导下,全力开设思政高级研修班。
二、新时期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不完善
我国部分的理论研究均是借鉴近现代西方的研究成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也在与此。而我国独特的社会主义体制决定了基本国情、历史文化、理论思想与西方实际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要实现强国之路,就要不断创新,要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文化精神。此外,我国的政治理论研究还处在深度不够的时期,研究角度与内容较为单一,将思政理论教育的成果简单地归为教师方面的问题。是一切事物创新关键看理论创新,缺乏理论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是无法在短时期内取得突破性发展的。
(二)教授主体与接收主体认识误差
当前,还有很多高校学生没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只将其作为一门综合性选修课程,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这也是高校思政理论教育课程始终无法提升教育效能的主要因素。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教育效果差;还有部分思政教师专业素养缺乏,政治立场模糊,理论知识不丰富,种种因素都影响了专业水准的发挥。此外,在教育认知上,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然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简单的政治教育或专业教育。
(三)教学手段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在安排上存在体系庞大、教育目标不明确、课时少等问题,并且内容缺乏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单一化、教学模式较为传统,习惯上照本宣科,没有过多地开展课外体验活动,甚至还有个别教师在课堂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略导向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从政治立场上来说便存在较大偏差,也就是所谓的错误政治倾向,容易对学生造成思想与理论上的认知失误。
(四)外化内化脱节
整合内化和外化实践之间的关系既是独立的存在,又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融合体。一方面,学生是接收知识且意识独立的个体,对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必然会作出自身反映,特别是外在信息的显露。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所教授给学生的知识、观点和思想,并不意味着学生会主动去践行并实现。当然,高校的思政理论教育者的教育思维、教育模式也会影响信息内化于外化的联系,一些教师重视课堂教育而忽略课外实践也是信息内化与信息化外出现脱节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教学评价体制不完善
高校在建设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时,尽管已有完备的体系机制,但其考核与评价机制仍不完善,考试本身也多停留在对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方面的考察,没有过多的重视道德品质考核。这也是思政课程评价体制难以真正实现的内容,评价深度难以通过分数的形式来达到。考试仅仅是作为定性与定量的一个标准,而对学生价值观、思想道德与品质的考量却很难实现一个平衡,这是影响高校思政理论教育成果的最终环节。
三、创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课程思想性
思想性是思政理论教育课的本质属性。要加快推动高等院校的课程改革与创新进度,不断增强思政理论教育课程的思想性、针对性、有效性是每位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课关系着学生情感观、价值观与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是逐步适应社会的基础能力,具备重要的教育属性。更为关键的是,思政理论教育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结合新时期的不同语境开展育人工作,其话语体系、育人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只有真正把握其教学规律,才能从更好的提高学生对情感认知的塑造与健康的价值认同确定。教师要加强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的能力,这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思想问题时直击学生心灵的,虽然不能简单地去替代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道德理念、精神品质与心理状态,但它却能够实现启迪式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也指出,高校和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学生启迪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思考问题并逐渐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破除思想障碍,那么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思想性的关键点在于思政理论课。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教学时,不能只以通俗的语言去传授学生政治理论结构混合社会政策实践,而是要在学生的思想认知层面进行构造,有效分析研判、教导他们学会如何预测社会发展走向,并在脑海中进行现实构建。要进行高效的思想传输,就要用真理的魅力穿透学生的心理,并结合实践进行解读。要坚持政治性、理论性的深度融合,在回应学生时应当坚持理性、政治性的思维,用思想理论来指导学生,精准传输,做到观点正确、对象明确、方法得当,要把理论内涵讲的明白、逻辑理得通顺、规律讲的清楚、层次感突出。
(二)重视课程的理论性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当对社会主义制度具备高度的自信,坚定“四个自
信”,更要对所从事的伟大教育工作充满信心。这种自信能够帮助教师树立自豪感、归属感、优越感,有效彰显了只有通过思政理论课的学习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不断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才能真正把握好新形势,实现人生目标。凸显理论性更要坚持价值与知识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一是提高理论需求的实践性。对于高校来说,要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的理性思维,特别是在思考全球一体化、政治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等问题时,应当如何辩证性地看待这种趋势,要自发地将自己代入到这个趋势中,作为推动世界趋势变化的推动者。教师这更要秉承清晰、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守内心的价值理念,以此来巩固学生对世界与社会的认知,并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态度和观念。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对引导学生培养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确保学生在逆境中也能保持正确的理论思维去思考。培养学生对事物保持本质追求的态度,提高他们的理论洞察力,要关注学生对应对复杂问题的创新力和理论应用能力。教师要关注思政理论传播的规律,在教学中,不要用空洞的语言去堆砌,忽略真正的实践作用,更不要将政治知识变成故弄玄虚,用炫目的包装让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无法真正投入到科学规律的掌握中。要重视对理论学术的坚守,加强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教育。与此同时,要让学生真正懂得,要有敢为、乐为、有为的示范作用,从而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具有深入人心的效果。
(三)重视课程的亲和力
要让思政理论课充满亲和力,向学生展示它的美好形象,从而建立起求知欲望,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真懂、真信。学生提高思想价值素养与树立正确的观念关键在老师的引导,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教育者,是党中央与国家坚定的拥护者。因此,要向学生展示自身的理论功底,以坚定的政治信念来体现新时代思政理论教师的风采。要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真实的道德情感,重视实践教育,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丰富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对社会的感知能力,并深入发现适合学生的教学素材,真正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凸显教师的铸魂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