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外诗词经典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抚顺市H 小学为例

2020-11-19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

长江丛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诗词语文老师

■孙 蔷/1.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

一、课外诗词经典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背景与必然趋势

(一)“今夜偏知春气暖”

近年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蔚然成风。这既是对国家层面“坚持文化自信”的落实,同时又是“民之所向”,而归根结底,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其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在深深扎根于人民,而且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的限制,历久弥新。其中,中华经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开启心智、滋养生命、陶冶性情、塑造民族精神!

一直以来,经典诗词在小初高语文课本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该学会背诵优秀的诗文。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经典诗词在课本中占有比重更是大大提高,更加得到了学校、老师、学生及家长的重视。近五年来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了热爱中国经典诗词的许多身影,小至垂髫孩童,上至耄耋老人;近至我们身边的医生、警察、外卖小哥,远至留学生以及说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外国朋友……“古诗词”与“新形式”的碰撞,无疑向我们印证着经典永不凋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场“诗词热”广泛而持久。而中小学作为传承经典诗词的主阵地更是义不容辞!传承诗词经典,仅靠课本上的诗词还远远不够,我国古代大量诵读的方法当今也具有借鉴意义,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文化,必须“外诵于口、熟记于脑、内感于心”,以引起足够的感官及情感体验,成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根植于我们的血脉当中。牢牢继承,才能谈到弘扬传统诗词文化。

(二)“好风凭借力”

各地教育相关部门为了让经典诗词更广泛地入驻校园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以抚顺市教育局为例,自2017 年以来,面向所有中小学,从区到市逐级开展“中小学古典诗词大赛”,为保证参赛质量,提供了对应的诗词比赛范围,包括参与学校、教师及参赛同学在内一系列相应奖励制度;以笔试和文艺汇演两种“静”“动”结合的经典诗词主题活动;各种形式的教师诗词朗诵活动。而各个中小学,也借着教育界及社会这股强大的“东风”,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古典诗词创造条件,丰富学习生活。而我当时所任教的抚顺市H 中学,深刻地认识到经典诗词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尤其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其他教学资源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文化体验和审美感受。自2017 年起,H 中学开启了诗词经典的开发与探索之路。

二、课外诗词经典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

(一)初步摸索:“咬定青山不放松”

抚顺市H 中学自决定开展“诗词经典伴成长”主题活动以来,就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保证其正常运行,并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该活动以学校七、八年级全体同学为参与对象(共18 个教学班900 名同学),以蘅塘退士所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为校本教材,在各年级语文组长的带领下统一备课指导,所有语文老师为指导教师,班主任老师负责配合,统一利用中午午读的十五分钟,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午读期间以学生自主朗读背诵为主,辅之以相关的家庭作业(一般不超过10 分钟),平时以晨考和课前提问的方式进行巩固,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以总分5 分附加题的形式进入到学生的总成绩评比,以引起老师及同学的重视。这样,就形成了以“教学主任领导——语文老师引领——学生执行”的全员参与模式,和“制定——执行——检测——反馈”相对完整的制度流程,以保证其作为一项课程模式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及有效性,以及作为常规语文课程的有效补充所具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二)逐步探索:“柳暗花明又一村”

任何一项好的制度不仅在于它制定的合理性,更在于实施的可行性,并与实践相磨合的过程中自我完善。此项“诗词经典伴成长”活动实行以来,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接受和认可,但在实行中也遇到了具体的问题。(1)学生刚步入初中,对古典诗词的接受力和理解力有限,部分同学出现了理解、识记上的困难;(2)蘅塘退士所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以“五言古诗、乐府、七言古诗、乐府、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为目录顺序,以诗体的先后及作品时间的先后两条线编选唐诗300 余首。基本上从内容和难度上遵循了先多后少、先难后易的特点,客观上给学生们的诵读和识记带来了困难。如:书中第三首诗是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学生在诗题的理解上就存在困难,即便书下有重点注释,像“苍苍横翠微”“美酒聊共挥”学生也不好理解,难以引起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不易诵读记忆。而学校开展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引起中学生对经典诗词的认同感进而传承和弘扬诗词文化,而文化的认同必须以兴趣为起点。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剔除了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的篇目;在时间的安排上,老师事先查好相关资料备好课,在午读期间,利用思维导图对诗词进行简单讲解,尤其对于不好理解的诗题和词句,设置相关情境,拉近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对于古体诗,在整体感知的情境下,在讲解、诵读和检测上以脍炙人口的名句和佳句为主,保证了诗词量的积累并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以此来保证学生对诗词的浓厚兴趣。

(三)再寻新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随着“诗词经典伴成长”主题活动的开展及逐步落实,“传承诗词,弘扬传统”的观念也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但是“传承· 弘扬”不仅仅是口号,更不只是简单的朗读背诵。随着午读课程的常态化,同学们的新鲜感也逐渐褪去,如何让学生长久地感受到诗词的魅力是包括笔者在内的语文老师所思考的问题。经过一学年的积累与学习,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接受力和理解力明显提高。笔者在不断地诗词积累以及和同学生们的共同学习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借鉴了《中国诗词大会》上的相关经验。因此,在我所教的八年7 班中,在学习方式上进行了新的尝试。(1)利用课前3 分钟准备阶段,让学生进行“你说我猜”或简单的“诗词飞花令”活动,并采取积分制度,定期评选“诗词王者”,做到寓诗词于乐,寓乐于学;(2)在学生积累与经验增长及诗词难度降低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时间,参考老师介绍诗词背景、整体感知诗词内容及利用思维导图对诗词进行个性讲解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备课,不懂之处可请教老师,每节午读课让一个学生利用3—5 分钟对一首诗词进行讲解,需要之时老师在下面做补充,让学生的诗词储备输入与输出相结合。

做出这种尝试与改变,对于午读教学来说,体现双主体教学,更互动,更开放;对于我和学生来说,是学习诗词经典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更容易起到诗词中所说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于学校来说,此次的改进,为其他同事的探索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彼此间的沟通也为进一步的尝试与探索做了准备。

三、课外诗词经典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的评价

(一)成功之处:“东风夜放花千树”

此次抚顺H 中学所实行的“诗词经典伴成长”主题活动,是对课外经典诗词走进初中课堂的有益探索,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课程实施为蓝本保障学生对诗词经典的积累,为继承和弘扬中国诗词文化提供有力保证。如:H 中学代表队连续两次获得区、市“中小学诗词大赛”初中组的第一名;(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从平时的语言表达和卷面上诗词理解及作文上可见一斑。如:某同学在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时,命题为:《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还有不少同学将自己亲手写的诗作拿给同学观赏并让老师给予指导……

(二)存在不足:“而今迈步从头越”

此次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实行的过程中不断改进: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客观上加大了后进生的学习负担;(2)对教师水平和诗词素养要求较高。午读课程实施的大部分保障,在于教师的指导与组织设计,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课程形同虚设,起不到预期作用;(3)占用了语文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客观上加大了语文老师的负担。

四、启示:“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有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教育事业,我们的坐标永远“在路上”,我们的终点永远是“下一站”;只要肯耕耘,处处是前途,时时有春天!不怕荆棘风雨,因为即便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猜你喜欢

诗词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诗词之页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