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班级管理团队的建设对高校教育作用浅谈

2020-11-19王海飞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班委班级同学

■王海飞 苏 淼/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在现代化高等学校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中国的人数众多,无法通过辅导员和专业老师来实施对全部同学的点对点的跟踪教育,只能采用分级管理的模式,通过各个班级的管理团队来管理班级以达到管理全部学生的目的,是目前使用广泛的一种方式,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日渐普及的现状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恢复了高考,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开始不断的向现代化发展,在40多年来的不断摸索中前进,在高等教育的前进道路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和有价值有意义的实践,而随着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际社会环境的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从少数人的教育走向了社会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程度逐年在增加。而高等教育的普及就必然面临一场管理的改革,由上至下都会有新的挑战,教育思想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制度、管理思想和机制等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何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潮流之中找到一条道路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其不仅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又能更好更高效的完成对青年人才教育的“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我们所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全国本科教育大会也提出了要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将本科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班级成长工程”则是通过本科教育的基础出发,以班级建设为切入点,来培养人才。

二、目前教育体系之下的班级建设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而言,在接受大学教育之前,学生所接受的大多是应试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学习文化知识,通过建立扎实健全的知识体系来完成学业要求,进而通过中考、高考升入大学,大学教育方式相对开放,致使部分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无法完全适应,学习专业和实践方面受到影响,无法保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通过作者多年实践经验,对优秀班级和普通班级进行分析和对比,发现班级管理团队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影响很大。

同样作为一个大学生班级的管理团队,在其各自班级内部相对来说各自并无区别,但是由于管理团队自身的情况不同以及在管理班级的表现形式上的区别,却可以产生相差巨大的班级整体区别。相对于管理情况良好的班级,有些班级的班级凝聚力相对较差,班级管理团队的号召力不足,班级成员的服从力不足,这些班级的同学总体成绩较差,问题学生更多,班级体系更为分散。通过观察发现,每个班级在大一入学初期的整体状况基本一致,每个班遇到的情况并无较大差别,但是在管理团队上就开始有不同表现,而这些表现基本上也是导致后来班级差异产生的原因。

通过对这些班级和班级管理团队的观察以及历年来的班级情况和学生状况的表现来看,根本问题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缺少了对班级管理团队的建设,在长期的小学和中学教育过程中,班级的管理团队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对老师的任务的下发和监督,于是造成了学生对于班级管理的认知过于简单。对管理团队来说,很大一部分的管理团队缺乏主观能动性,对于自身职责和能力界限认识过于粗浅,造成在班级事务管理中缺乏主动,对于班级情况不够重视,对于班级问题采取放任处置,等待老师主动发现解决,从管理方面来说,管理效能严重缺失。而对班级成员来讲,由于缺乏类似于高中班主任一样的强制管理,于是对班级自身管理团队的缺乏信任,不配合开展相关教育工作。

三、班级建设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

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一个层次,也不管教育的改革方向走向哪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教育的根本性的目的只有一个——育人。学生能不能被学校培养教育成为一个社会急切需要的有用之人这便是全社会对于学校教育的基本期待,从现阶段的社会情况来看,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同时,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要求也需要这些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拥有更全面的能力。实际上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全面发展的新生人才都推崇备至,但是在现在许多的学生成长过程中,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讲高考作为教育结束目的,将考入大学作为唯一目标,在积累大量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缺少了对“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积累,导致了在大学阶段的学生,不少学生丧失前进动力,失去目标,自我管理能力弱,综合素质堪忧。

而由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导致师资管理力量的相对不足,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能力也因此受到了相应的削弱。于是,我们迫切的需要一个新的平台和机制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于是班级建设就成了如今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充分发挥班级功能,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和专业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等有机结合,可以在课程体系之外,拓展学生学习、实践和成长空间。

四、“重赋能、重结合”的双重模式下的全新班级建设体系构建

也正是基于以上情况的存在,班团建设的重点其实也就落到了对管理团队的建设上。对于有过班级管理经验的同学,需要不断地去改变这些同学对于班级管理的固有认知,扩大其管理边界,通过给管理团队赋能来增强团队的实际管理能力。对于没有班级管理经验的同学,在让其了解基础班级管理方法的同时还要使其慢慢塑造新的班级管理意识,使其具有服务、帮助、监管、治理、协同等多种管理认知,在培养其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管理理念。而对管理团队的建设中有很大的一部分要放在改善班级成员的认识上,通过对管理团队的建设使得团队本身具有去调节改善班级成员的能力,而在调节班级成员的过程中也能更进一步的反馈到团队的建设上来,以此来形成通过建设良好的班级管理团队来使得班级管理过程中形成自洽。当班级整体形成这种良性自洽之后,无论是在班级的专业知识学习上还是在校园实践教育过程中,都会有更好的表现。

(一)构建班团工作机制转变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要素是学校的班级管理思想的转变,要打破原有的学校下发给老师,老师转达至学生这一老旧的模式,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工作管理能力,通过学校对于班级的工作机制进行改进,省去中间转达环节,使得班级管理团队对学校工作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对于班级的工作内容由更加清楚详细的了解,由学校直接指挥班级管理团队,带动班级管理团队的能力培养,由学校来引导学生管理团队的进步,通过具体的工作内容来提升学生的能力,激活班级整体的活力。班委团队更加清晰工作要求,更加明白工作内容,更加用心服务同学,班内同学更多参与班级活动,更多了解学校事务,更好选择成长方向。

(二)构建更加切实的班级支持体系

班级的工作机制得到转变之后,班级的活力得以激发,通过带动班委团体的方式来深入传达学校教育实践的具体要求,学生在更多维的了解到学校教育方针之后,势必会有更多学生有更多个性化的教育要求,部分要求可以通过班级内部消化解决,部分要求通过老师也能得到回应,一旦个性化的教育要求成为整个学校的班级氛围之后,仅仅依靠老师和班委团体的解决是不够的。此时便亟需学校更加完善的支持体系参与进来,全方位的对班级的成长进行支持,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多的平台来解决学生的自主学习成长和锻炼,其中就包括开放更多的选修课程、部分课程的串讲、学业帮扶,以及科技文化节、艺术文化节、创新创业比赛和尝试、科技竞赛,学科竞赛、综合竞赛等课外成长环境的提供,还有创业培训、就业指导、校企服务中心等等新的平台来完成对班级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满足。

(三)师生结合体系

教育工作要落到实处,落到学生身上,通过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将管理落到对班级管理团队的赋能上。班级的建设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的是学校建立健全机制,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班级建设中,辅导员、学科老师、班主任、班委团队以及班内各个同学都有其特定的分工内容,各司其职,共同带领班级的成长建设。在新的机制下,通过学校机制和辅导员的引导,使得班委在入校后尽快弥补在大学之前的成长过程中的欠缺教育,使得班委团体能够尽快的在班级建设中发光发热,可以更好的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借助机制得优势,在外界赋能充足的情况之下完成自身迅速成长。然后借助学校的各个平台和服务机构等,激活班级活力,带动班级发展,协助完成班级成员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与老师的工作结合,加快每位同学的成长进程,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咋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完成自身的其他方面的发展,补足短处,完成自身多样化建设。

猜你喜欢

班委班级同学
班级“无课日”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例谈如何选拔与培养新生班委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换位思考·民主协商·和谐发展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终极班委”诞生记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