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屯堡艺术文化符号在高校美术创作课程中的基础运用研究
2020-11-19谢朝江白有琼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逢亭镇中心幼儿园
■谢朝江 白有琼/.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逢亭镇中心幼儿园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安顺屯堡艺术文化符号研究在国内外的论文中多有涉及,多从理论研究较为宽泛,也有相应的书籍介绍,美术创作也屡见不鲜,绘画艺术创作虽然不少,但与美术教育课程结合研发就很少涉及。安顺屯堡文化研究部分概况如下:
(一)论文
(1)论文《安顺屯堡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作者:陈雨澈,2018年11月发表于理论与当代期刊。
(2)论文《屯堡文化旅游开发价值探析》作者:吴羽,陈斌,2018年10月发表于安顺学院报期刊。
(3)论文《安顺屯堡文化——黔中喀斯特环境中的汉民族地域文化景观 》作者:吕燕平,2004年12月发表于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期刊。
(4)帅学剑的《地戏与屯堡人习俗心态》等十余篇研究文章发表于《南风》《中华手工》等刊。
陈雨澈的文章《安顺屯堡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主要提出安顺屯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论述其无继承人的困境,只提出了问题并没有研讨文化传承的具体解决措施。吴羽等的《屯堡文化旅游开发价值探析》主要研究的成果是屯堡文化在时下的旅游价值开发与探讨,研究了屯堡本土文化本身的重要性,也没有涉及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具体问题。吕燕平的论文《安顺屯堡文化——黔中喀斯特环境中的汉民族地域文化景观 》是从文化地理学视野,分析安顺屯堡文化中聚落景观、民居景观、服饰景观、语言景观、地名景观和民俗景观的主要表现特征,以及安顺屯堡文化与黔中喀斯特环境的相互关系,也没有提及安顺屯堡艺术文化对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帅学剑的《地戏与屯堡人习俗心态》一文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剖析安顺屯堡的民间习俗及心态等,没有涉及到与美术教育的嫁接关系。
(二)书籍
(1)《沈万三的屯堡后裔》作者:沈向东口述,沈赤兵撰稿,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7-1。
(2)《大明屯堡第一屯:鲍家屯》作者:杨有维等著,出版时间:2008-1-1。
(3)《二十世纪贵州屯堡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作者:曾芸著,出版时间:2009-11-1。
(4)《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安顺屯堡》作 者:安顺市文化局 出版时间:2002-10-1。
以上书籍从历史故事和农业与农村变迁以及人类学等阐述和探讨了安顺屯堡的人文历史价值,都对安顺屯堡的民间文化和艺术文化以及历史文化做了大量的考究和挖掘以及阐述,同样没有涉及到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探讨及设想。
(三)美术作品
贵州版画艺术家滕维平、朱世伟、曹琼德等在版画艺术上对安顺屯堡艺术特征做了大量的傩戏及建筑艺术元素的探索。其中滕维平的屯堡系列作品《石屯》系列、《彩墨石屯》《黔中石屯》《雾罩石屯》,等对屯堡建筑元素的提炼颇有规模,朱世伟对傩·戏文化做了大量的探索等;油画艺术家赵华的作品把安顺屯堡民俗服饰文化也做了大量的探讨演绎。但是这些成果都未在高校美术教育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尤其是没有把这些研究成果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进行推广普及,没有做到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以上等等著作都在研究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乡村振兴以及屯堡文化艺术特色绘画再现,少有涉及到与高校美术教学基础研究的,尤其是把安顺屯堡艺术文化符号融入基础课堂教学甚至是毕业生毕业作品创作内容的系统导入,本课题以高校美术课程研发改革为前提,以屯堡艺术文化符号切入高校美术教育为根本,研发创新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为目的。终达到对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突出地方民族高校美术教育的特色,真正从基层边远地区教育上做到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四)创新之处
学术思想、学术观点:把零碎的屯堡艺术符号和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整理成完整教学资料并用于高校实际艺术教育教学中,对文化进行有效的嫁接和培养。创新点在于对,由于本课题在创作的运用上以屯堡艺术符号为主,学生在创作的运用上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研究过程中归纳出一套符合当下我校突出美术教育特色的本土屯堡艺术文化符号教学资料。将其按计划做试点教学,培养一批能发现和认识到且能继承发扬地方本土文化的有志青年,把屯堡艺术文化尽可能的提炼和表现在作品上进行研究,寻找出屯堡艺术文化与美术教学两者间的融合切入点,从而探索出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并把它应用于课堂教学,为当代美术教育打开新窗口。
二、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典型明朝居民文化缩影,俗称大明遗风。其保存至今的建筑、服饰、习俗、人文精神等都是美术教育课程中极其宝贵的现有资料。建筑是引用徽派建筑特点加上贵州本土的基础环境和习俗文化,又经过上百年历史沉淀,目前以本寨为中心的周边几个屯堡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服饰文化基本保留明朝时期的服饰特点尤其是女性的服饰文化对艺术教育及美术创作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在习俗文化中,尤其是当地的民间艺术地戏又称傩·戏文化,其道具、服饰、音乐、舞蹈更是影响较大,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学者前往研究探讨,今本课题扎根安顺屯堡文化圈,深入实地采风收集各类艺术文化符号,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将其引入高校艺术教育课堂,为改进和提高我校美术教育的质量做足充分的准备。
此课题的成功将促进我校艺术教育改革,屯堡民间民俗文化将在校园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首先,安顺屯堡文化理论研究成果不少,各个方面都有简单的涉及,可是系统完善的资料却少之又少,没有能作为地方民族高校美术教育系统教学的完整资料。我们的研究将在理论资料上着重整理,归纳出一套符合当下我校突出美术教育特色的本土屯堡艺术文化符号教学资料。将其按计划做试点教学,培养一批能发现和认识到且能继承发扬地方本土文化的有志青年,以安顺屯堡艺术文化符号为切入点,将我们的本土文化从基层教育抓起,真正从教育做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研究内容:
1、目标
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美术人才对地方民族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做大胆的改革创新。研究提炼贵州本地民间经典民族、民俗等艺术文化符号(以安顺屯堡艺术文化为主)用于普通高校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为民族地区培养大量具有创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美术人才,在教育上做到民族民间金典文化的传承和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2、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收集整理安顺屯堡艺术文化特点将之升华到艺术符号,整理成系统教学资料,并将其引入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具体方案和试点教学前沿。将从安顺屯堡民俗文化和建筑特征在历史沉淀中与大自然合力创作遗留的痕迹、服饰文化等艺术符号的具体采风写生收集整理着手,将把屯堡艺术风貌与高校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结合起来,开拓一个新的美术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向社会推出更高的美术作品和培养具有继承和传承本土文化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把贵州本土文化再次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向社会各界展现贵州本土文化的魅力,培养大批有专业知识美术人才,还能为我校改革艺术教育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基础的保证。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提炼零碎的屯堡文化艺术符号、整理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编辑成完整教学资料并用于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新型美术人才。
(二)难点
接和培养,需要时间和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有效配合等。学生对地方民族文化的认识肤浅,短时间难以正确有效的运用相关地方文化艺术符号,创作思维僵化,没有创作切入点,缺乏真正的艺术创作能力。在此课题运行前需要大量的对他们进行学习引导,尤其是前往安顺屯堡文化相关区域,亲临感受屯堡艺术风貌的熏陶,体会本土文化艺术的魅力。回到教室的试点课程才能有较好的启发,对美术创作才会有思路,有突破口。
四、研究对象、总体框架
(1)将本土文化(安顺屯堡文化艺术符号)运用到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研究出一套有创意的艺术教育模式,培养符合地方发展的美术人才。
(2)本课题小组结合我校目前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前往目的地收集整理资料→初步整理和提炼并展示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大量将收集整理的素材运用到美术创作实践中→研究小组做好相关教学记录并协助学生实践创作→整编画册并展示教学成果。
(一)思路方法
1、研究思路与方法
此课题的前期,我们早也开始带领毕业班学生200余人,前往安顺屯堡多次采风试点,且有较好的成效,毕业生中不少毕业作品在全省范围内的各大展览频频露面,初露锋芒。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整理收集,着重资料的整理和收集,编辑完整系统的教学资料。大量展开试点教学,将我校艺术系在校的两千余学生开设相应的课程。并在全校范围开设选修课,其他专业的同学也能参加学习,同时采集反馈意见,将课程真正做成一门有意义的本土文化传承特色课程,为培养符合地方发展的美术人才做好准备。
2、研究工作方案
课题将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实地采风现场写生收集原始资料——中期采风成果展示和资料整理——课堂实际试点教学与成效总结——后期教学成果展示和画册展示推广。
3、研究工作的假设及计划
由课题负责团队组织学生准备采风工具如画材、画具、相机等工具,课题负责人联系安顺屯堡写生基地配合我们团队前往采风的各项工作,有计划的收集和整理资料和数据。
以安顺本寨及周边屯堡艺术文化现象为中心,进行各种资料数据收集和现场写生体会采风,采风所需总的时间为6个周,(按课题需求可分期前往)教学研究课时为500个课时左右,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把屯堡文化融入我们美术教育课堂中。分为两期展示,(中期和后期)中期主要展示收集的素材和图片及现场写生作品展示,后期将展示课题的研究成果,教学成果和师生对屯堡文化创作的美术作品等。
(二)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法:掌握屯堡艺术文化特征及屯堡艺术符号、色彩规律。(2)创作实践法:运用屯堡艺术上各种形状、符号、色彩进行创作。(3)示范讲解法:教师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掌握屯堡艺术符号在油画、国画、装饰画的创作技法。(4)互动交流法:师生、校内外专家互相交流沟通,进行作品修改与完善,以展览的方式对外做相应交流。
破解难题:实地采风,把课堂教学转移到屯堡文化区域,让学生亲临感受,把所观、所思、所虑用图像转化且能向他人解释。再次回到课堂,将采集到的信息整理,做二次创新,如此反复,逐次增加相应的要求,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三)预期成果
1、成果形式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的中期在我校艺术系展厅开展一个中期汇报成果展,把所有师生外出屯堡现场写生成果进行整理和汇报展示,并结合网络进行宣传展示。课题结束时用所有师生的创作作品和课程教学成果整理装订成画册并在展厅举行汇报展示,且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学校官网平台进行宣传和展示。联合周边民族高校进行教学成果交流展示。
2、使用去向及
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技能后,要求每位学生积极的参加省级、国家级的比赛。学生可以参与到当地民间美术创作研究,如到各地方的民族风情旅游纪念品产业基地进行创作,提高产业工艺品的艺术质量,突出旅游产品的地域文化特征,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繁荣发展。
3、预期社会效益
本课程将取得很好的教学和社会效果,利用贵州本土的多彩民族文化特色,把屯堡艺术文化尽可能的提炼和表现在作品上,培养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虚心听取校内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及学生对本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建议,改进教学措施,跟进教学质量,达到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获得满意的社会评价。本课程的建设,不仅对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提供巨量的知识储备,还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将来就业提供保障。课题《安顺屯堡艺术文化符号在高校美术创作课程中的基础运用研究》的探索不但对美术教学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为美术教育找到突破口,而且还能带动贵州本土美术事业、工艺产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增长。通过对屯堡艺术文化的探究,挖掘出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因和潜在规律,进而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在研究屯堡艺术的同时,又能把屯堡艺术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对美术创作进行融合创新,使创作作品更具有时代精神,最终从教育上做到文化自信和伟大民族文化复兴等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