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女性主义立场论出发分析《哈姆雷特》中展现的社会现实

2020-11-19王世鹏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父权哈姆雷特人文主义

■王世鹏/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一、《哈姆雷特》女性角色与认知特权概述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的戏剧人物。其描写的虽是丹麦的历史故事,但他力图借助《哈姆雷特》中的悲剧反映出人文主义精神与17世纪的英国现实之间不可解决的矛盾,真实的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风貌。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戏剧都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①”。因而贯穿于书中对于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歌颂赞美却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澎湃着的人文主义思想。

将人类看作是宇宙的中心,这一思想无疑是人文主义的体现,然而戏剧中对“人”这一“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展现与歌颂在本质上却仍旧只是对于男性的进行肯定和赞美。相反的,女性则被边缘化。

而艺术作品中所展现的生活景象“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应的产物②”由此即使是人文主义广为传播时期的,对于女性形象的看待仍旧带有旧时代的眼光。女性地位仍旧受到父权与夫权的制约,压迫。

除去哈姆雷特外,其他角色长期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对于他们的内心较少挖掘,而仅仅关注在剧情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仅看作情节的推动物。尤其是作品中出现的两位女性角色,奥菲利亚与王后乔特鲁德。不同于中国传统悲剧中的女性形象,如窦娥等多为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妇女。《哈姆雷特》中的女性明显都是当时贵族上流社会的成员:乔特鲁德是前后两任丹麦王的妻子,奥菲利娅的父亲是丹麦大臣,而她本身又是丹麦王子的情人。

毫无疑问,王后与奥菲利娅这两位女性角色同哈姆雷特一样也都是悲剧性的结局——死亡,却仅仅是作为主要人物的陪衬出场,以至于在很多人看来她们只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机器。

而事实上女性在西方封建社会过渡到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较长的一段时期内,相较于男性,的确总是处于较为边缘的社会,沦为社会运行中的被排斥到角落的弱势群体。但是因此“女人所处的情境比男人所处的情境更能体现出较真的知识③”,也就有着更完整认识的潜能。

但以女性主义立场来看,受压迫阶级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了解要更加真实。尽管《哈姆雷特》中展示的是身处上层的贵族女性,但她们所处的也是旧道德旧思想的堡垒——封建王室。不同于占据社会与权力统治地位的男性,女性尤其是上层社会的女性作为受压迫阶级反而拥有一定的认知特权,在社会生活方面得以触及到众多男性所无法触及的区域,即使是在在文学作品之中同样如此。尽管莎士比亚本人并非女性作家,但从他的作品中女性形象我们依旧可以一窥17世纪英国社会女性真实地位与社会现实。处于被压制的立场,对于世界的认识反而可以处在一个更充分,更客观,更革命的立场,这也就是女性的认知特权,因而我们自然可以依据女性主义立场在批判父权制与夫权制意识形态与惯例的同时展现整个作品中反应的16世纪英国社会全貌。

二、文艺复兴带来的新道德

由于《哈姆雷特》的创作是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正值人文主义思想汹涌澎湃的时期,在中世纪受到压制的人性被再度唤醒,而神性被打倒在地。所以即使是在旧的禁欲道德的堡垒——封建王室之中的女性身上也展现了一定的人文主义带来的个性解放的光芒。

全剧一共分为五幕,而王后乔特鲁德在全剧的五幕之中全部出场,第一幕挽留即将前往英国的儿子,第二幕为王子的发疯而担忧,第三幕寄希望于奥菲利娅恢复儿子的神智,第四幕开脱王子杀人的罪行希望化解矛盾,第五幕饮下毒酒而死。

由于王后在每一幕中都有出场,却并未被如哈姆雷特一样被重点描写,我们甚至可以借助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立场论来说:王后作为全书之中情节推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却又处于整个主要剧情矛盾冲突的边缘,透过她我们的以更加清晰的看到整个英国16世纪上层社会。

王后的角色相较于奥菲利娅较为单纯的角色也显得更加复杂:她是王后,女人,再婚者,罪人。其中被突出强调的核心身份是女人和罪人。更确切的说作为一个女人,挑战了传统的夫权,因而她是罪人。她的再嫁被认为违背了道德,不管是来自于别人抑或是她自己的看法,正如她被指责的“你已经大大得罪了我的父亲啦”。

而王后身上的新的亮点不如说就是她这一违背道德的行为本身所展现的不同。

王后的身上所不同于奥菲利娅的便是一丝人文主义思想所带来的思想解放,或者不如称之为资本主义时代将要到来的曙光。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就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古希腊,古罗马的人文主义这一武器,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而这些要素在王后的身上也恰好有一定的展现。

但王后却依然在老哈姆雷特去世不到一月后就与克劳狄斯成婚,这是很明显的对于中世纪道德伦理观念的一次大胆的挑战,我们甚至可以以《葛特露与克劳狄斯》的视角将它看作女性对于爱情的大胆追求。

而事实上,在16、17世纪,在各个国家的王室之中,如同乔特鲁德一样的行为已经屡见不鲜。

三、封建旧道德的继续延续

但伴随着人文主义出现的女性解放的微弱火苗依旧没有得到燃烧。崭新的思想出现后,女性迎来的却并不是新的时代,而是在作为通知阶级的男性看来早已逝去的旧时代。一如哈姆雷特曾针对丹麦饮酒之风大加抵制,渴望变革,却在王后改嫁上选择了守护旧有的封建道德体系下的夫权。

统治阶级总是把他的欲望置于被统治阶级之上,女性作为被统治者只能依据她们的统治者——男性安排的行动规范行动。出于男性之于女性的身份不同,这些规范也就被大体分为了夫权与父权两类。

而奥菲利亚的身上就较明显的体现着16,17世纪英国夫权,父权盛行的社会现实。她的受着较重旧时代的父权与夫权两方面的影响,虽然文艺复兴时代的趋势是人性的解放,但作为奥菲利娅的父亲和兄长,在波格涅斯与雷欧提斯的身上父权制却并未消亡。尽管雷欧提斯在法国接受了来自人文主义思想的教育,以至于面对父亲的死亡,他敢于选择进攻王宫。但在针对自己的妹妹,他则接近更加中世纪的道德观念“一个自爱的女郎,若是向月亮显示她的美貌就算是极端放荡了”他作为兄长,身上先天就带有父权制的影子,以至于针对妹妹的感情进行干预,要求妹妹放弃与哈姆雷特的爱情。

而奥菲利娅本身也如同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女性,更接近于中世纪传统的要求,对于来自父亲和兄长的命令言听计从。

她毫无疑问是爱哈姆雷特的,即使哈姆雷特在佯作疯癫时,诅咒她“到尼姑庵去吧”,却仍把哈姆雷特看作是她的挚爱,“举世瞩目的中心”。但面对父亲对于她与哈姆雷特交往的反对时,她既没有选择与父亲争辩,也没有私下里阳奉阴违,而是选择了顺从。直至又在父亲的试探王子的要求下才再度与王子发生联系。

可见在父权与夫权的代表——男性看来,女性很多时候依旧只是充当于工具,或为权力,或为肉欲。

哈姆雷特尽管并未有奥菲利娅进行实质上的婚姻,但在事实上在针对奥菲利娅时,他是以夫权代表人的形象出现的。由于这些统治阶级的欲望与需求并不一致,也就导致了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女性会在不同的方面被男性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要求。或是权力的附属品,或是出于肉欲。

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施加的的夫权压迫就可以归因为肉欲。也就是说,他对于奥菲利娅的要求是贞洁,而这一要求的出发点便是肉欲,通过对他向奥菲利娅所说的是“到尼姑庵去吧”一句疯话绝不能仅仅是作为疯子的胡言来看待,经过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出于复仇装疯的目的,这句话自然是对于王后不守“妇道”的讽刺,但是不难看出,这也是他对于奥菲利娅的要求,即使他可能会因复仇而死,作为他所独有的奥菲利娅这一“物体”也不容许别人来染指。

而当他面临着复仇的渴盼时,正如海涅所说的,作为一个弱者,王子“首先便在他们所占有的最好最珍贵的东西上发泄④”。首先开始的就是针对他的占有物——奥菲利娅,哈姆雷特佯作疯癫时将对于“不贞女性”的诅咒全部施诸于她的身上,当奥菲利娅为王子的疯狂伤感之际,王子却向她发出了“到尼姑庵去吧”的诅咒,即使奥菲利娅在尽力包容王子,但哈姆雷特的讽刺与嘲笑却变本加厉。

在父权与夫权之间两难,是舍弃父兄顺从夫权,还是放弃爱情归顺父权?就在这种两难的困境之中时,她的父亲被哈姆雷特当作国王失手杀死,她彻底的崩溃了。奥菲利娅也完成了自正常到癫狂终归于死亡的转变。

而王后的身上虽然燃起了一丝女性解放的火花,但我们必须承认王后整体仍然更接近一个中世纪道德模式下的女性。正如16-17世纪英国社会在总体上仍旧是一个封建的社会,虽然由于人文主义的复苏封建制度逐渐趋于瓦解,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上升,进入了一个社会转型期,但这一时期依旧是出新与旧交织的年代。王后身上的新旧两重性格无疑也正是新旧时代的体现。

作为一个母亲,她无比的关心,疼爱自己的儿子,想方设法意图挽留即将远行的儿子,支持儿子与奥菲利娅的爱情。即使哈姆雷特对她发出了“嘿,生活在汘臭垢膩的眠床上,让淫邪熏没了心窃,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这种恶毒的詈骂,在但在面对现任丈夫的询问时,王后依旧在替王子掩饰。

而在面对儿子的质问咒骂,王后的内心明显是惶恐的,制止了哈姆雷特,认为那让她看到了我灵魂上的黑点,受到了“她自己内心中的荆棘的刺戳”,可见她对于自己的再婚明显还是存在着背德感的。同时作为一个王室成员,她也在尽她所能地维护王室内部的稳定,希望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关系缓和。

王后在新王克劳狄斯眼中,充当的是权力的附属品,娶了她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有名正言顺的理由继承王位。而哈姆雷特对于王后的责难也应当归因于两点:一方面,王子的责难有一定的对于权力的需求,正是因为王后再嫁才使得克劳狄斯具有了对王位的继承权,夺去了本应属于王子的王位。

但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于王后的指责并非仅仅是作为他自己个人所发出的,他在剧中一切行动的目的都是复仇——他奉了死去的丹麦王的命令为他复仇。因而在责问他的母亲时他也就不自觉的成为了夫权的代表,如同阿伽门农之子俄瑞斯忒斯为父报仇,杀死母亲克吕泰墨斯特拉时一样在做一项“高尚”的事业。而“他受到的第二个打击把他伤害的更深,折磨的更重,那就是他母亲的结婚⑤”,这种打击的原因并不仅仅来自哈姆雷特本身的“俄狄浦斯情结”,它在某种程度上更应当看作是作为一个夫权的代言人面对夫权被打击的愤怒。

作为先王的代言人,他对王后的要求是贞洁,在夫权制的社会出现以后,女性就不但要在出嫁前替未来的丈夫守贞,出嫁后替现有的丈夫守贞,即使是丈夫死亡后也要替已死的丈夫守贞。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所受的压迫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减少,而是与封建社会别无二样。

透过王后的眼中所展现出来的哈姆雷特似乎不是带来解放的的先驱,而是依旧沉重的封建思想的桎梏,“更像一名中世纪禁欲惩奸甚为过分的清教徒⑥”。身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本来应是时代的化身,为个性的解放而鼓吹,但是人文主义的思想的光辉仍旧只是照耀在男性身上,一如当时的社会。对于女性,体现出来了始终是与人文主义精神相反的要求:要求女性从一而终,忠贞于“婚姻”,这种忠贞不仅要为活着的丈夫保守,也要为死去了的丈夫的“魂灵”保守。可见艺术的创作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⑦”。女性作为时代的牺牲品仍经受着来自于夫权和父权的压迫。

奥菲利娅的自杀与王后饮毒酒而死,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是父权与夫权盛行的社会所带来的悲剧。她们的死不应仅作为一个戏剧中角色的死亡。从广义上来说,在她自杀的那一刻,整个中世纪的旧道德也随她一起沉入了历史的泥沼之中,因为作为中世纪一切旧有道德化身的奥菲利娅已经无法继续活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里了。但随着旧时代的逝去,女性们所迎接的新的时代依旧没有到来,展现出新的倾向的王后也无法继续生存于依旧延续的旧时代之中。女性作为社会中被统治,被压迫的阶级的现状依旧无法得到任何改变。

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A].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③戴雪红女性主义的立场论批评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

④海涅.莎士比亚笔下的女角[M].温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⑤歌德.关于哈姆雷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⑥谢柏梁.世界悲剧文学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⑦马克思.致裴·拉萨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父权哈姆雷特人文主义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论《藻海无边》中的身份焦虑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解析高中语文课文《宝玉挨打》中的“孝”文化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现代父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