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长跑训练中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020-11-19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屈 涛/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一、前言
大学阶段的体育课对于学生生素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仅是国家终身体育锻炼理念的最好的践行和坚持,也能培养学生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但是,通过多年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经验,我们也发现,很多同学普遍对于体育课程不感兴趣,个别同学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甚至有同学一到体育课就会产生莫名的紧张、焦虑、恐慌情绪,进而导致在课堂上发挥失常,反应迟缓、动作怪异、同手同脚都是常见的事情。而在所有的大学体育课程中,最让学生恐惧的就是长跑训练。在长跑训练中,无论男女生,普遍都表现出恐惧。
二、大学生长跑训练中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日渐羸弱的现状。究其原因,只要有以下原因所致:应试教育下的学习压力。尽管新课改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从不同角度对于学生的“健康”提出了要求,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升学的压力。目前在广大的中小学普遍存在体育课被边缘化的倾向,且越是中西部学校、越是农村学校这样的情况越发严重。体育课被边缘化的表现主要有体育课节数少、有效的体育课程无法得到保障(经常被占用)、中考只作为考核存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外部环境不乐观等。即便到了体育课上,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运动和锻炼中的也较少,更多属于安静放松、聊天消遣等状态。同时,女生的锻炼量又明显少于男生。学生们宁愿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学习文化课上,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置于文化课的学习上。长期缺乏对于长跑的训练使得大学生对于长跑带来的心跳加快、心脏加速等现象无所适从,更无法排解因为长跑而带来的身体的不适感,从而产生了焦虑感甚至是恐惧感。
(二)社会审美的变化
美国著名的文化研究者、批评家尼尔·波兹曼认为当下的美国社会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下的中国社会青少年中也有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电视、网络媒体的“轰炸”式覆盖降低了我们接触新事物的成本,在网红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审美标准往往和那些当红明星年轻直接挂钩,加上“韩流”等潮流因素的影响,使得青少年的社会审美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女汉子、花美男式的审美正在流行着,男女两性间的明显界线正在被渐渐打破。花美男式的审美观主要影响的是男生的体育锻炼观。体育锻炼后的健美的审美观和花美男式的审美观的矛盾也是大学男生长跑训练中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很多高校体育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专业运动员或者体育生出身,无论是从身体素质还是性格上他们的性别特征更加明显。他们在面对那些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时,往往容易站在自身的审美和健康立场上看问题,因此感觉学生们哪里都是问题,都属于“亚健康状态”。显然,专业人员和业余人员本身就没有可比性,这样的想法比较容易使得教师居高临下、俯视学生,甚至可能会感觉男生阴气太重、女生柔性不足等问题。同样,当学生感觉到了来自老师的不友好的态度以后,自然也是没有太大的信心、兴趣和动力来继续学习了。鉴于此,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从学生的学情和现有基础出发,开以学生为本,开展包括长跑训练在内的体育运动训练。
(四)教育教学体制的问题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生组)》的规定,大学男生至多需要4分32秒完成1000米的长跑,大学女生则至多需要4分34秒内完成800米的长跑,否则便视为不及格,需要补考,直到及格为止,而及格与否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按期毕业问题。这样的制度预设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些心理压力,形成了一些类似于詹森效应的后果,即越是到了关键时候越是发挥失常。这点实际上也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焦虑。
三、缓解大学生长跑训练中焦虑情绪的策略
我们提出问题的目的并非展示问题,而是为了将解决问题。面对当下高校大学生对于长跑训练的普遍焦虑现象,我们认为最后的办法是基于问题本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改善长跑训练环境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保证环境“使用者”的心态。第一,长跑训练的环境不宜过冷或者过热,倘若在室外,最好的在5~28摄氏度的温度区间内。另外,尽量避开雨天,以免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感冒等问题影响心情和身体健康状况。第二、长跑训练需要有一个比较宽敞的场地,最好是塑胶操场,以免打滑,造成不必要的身体上的损伤。第三,除了常规性的训练,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学生采用一些相对自由的跑步方式,如持续跑、自然跑、间歇跑等,使得跑步训练的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保持学生对于跑步训练的兴趣和积极性。第四,跑步训练一定要因人而异,且从学生个体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不能图块,想要一步到位。最好的状态是在长期坚持的前提下,将长跑训练转变为一种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我们在这里所谓的教师专业素养至少包括其长跑训练知识与技能、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当教师对于自己的专业技能足够熟悉的时候,才能给予学生足够权威的指导,即我们日常所谓的“教师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甚至更多的水”的问题。
就长跑业务来说,教师首先得非常熟悉长跑业务本身,并结合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而判定学生的学情,在基础上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为学生量身打造科学而系统的长跑训练计划。
另外,教师一定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角度对于长跑训练动作内容进行分解,寻找同学生的契合点,利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来指导和支撑我们的教学。同时,教师一定要用最简明扼要、轻松形象的语言对于长跑动作进行讲解和分析,保证学生可以听得懂、记得住、可操作、有实效。为了能保障学生更好更标准地掌握动作要领,教师最好将讲解和示范结合起来,让学生边听边模仿教师动作,从而消灭掉部分学生潜在的可能会犯错的内容,降低学生犯错的几率,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进入大学之前,对于非体育生而言,长跑训练更多是处于“跟着感觉走”的状态,大家都没有太多的专业技能层面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的起点是一样的。教师是很有必要将这个事实对于学生进行强调,这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的。
其次,由于每个人的先天长跑条件不同,因此,每个人通过后天能达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要找到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确定“最近发展区”,使得学生能在自己身体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此外,教师还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长跑训练时,尽量避免学生间的多次相互比较,因为由于身高、腿长等先天条件的差异,个人之间的潜力是不同的,如果盲目将先天条件不同者作比较,很容易打击较差的学生。相反,当教师将学生同自己作比较的时候,由于学生每一次的进步或者退步都是可视的,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带来的进步,自信心也就自然得到增强。
四、结语
总之,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长跑训练是一项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测试之时将学生“卡”住学生并非我们开展测试工作的本意,我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得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对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长跑焦虑问题,教师最好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处理、消解学生的恐惧心理,真正实现学生越学越轻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教师也能收到预期的培养效果,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