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意愿诉求-反馈机制建设研究
——以M学院为例
2020-11-19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 艳/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基”[1],高等学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承担着特有的职能。这就要求高校把构建和谐校园作为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要达到和谐校园所要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应使学生意愿得到有效诉求和反馈,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由普通校园主体到和谐校园构建主力军的角色转变,推动和谐校园构建的最终实现。研究生是高校在校生中重要的主体,关注并积极反馈研究生的意愿诉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M学院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有两个典型案例。案例一是因学校、学院经常有各种群体活动,需要学院安排一定数量学生参与。往年一般让研一同学参加。长此以往,研一同学们意见较大。他们认为研一要学知识、打基础,且大部分课程要在一年级修完,课余时间安排过多“强制任务”,负担过重。二年级同学们则认为他们正在写作论文,一年级时已经参加了很多活动,不应该再由二年级参加。三年级同学们面临毕业、论文答辩、就业的压力,最应该受关爱。但校院两级的活动确实需要有人参加,三个年级同学们之间不同诉求应如何解决呢?
案例二是L同学因病在研一上学期办理了休学,研一下学期复学,学院履行了相应学籍管理和告知手续。L同学入学两年半后,即L同年级同学准备毕业答辩时,学院按学校管理规定再次提醒L同学不能提前毕业,但L同学一直误以为已修读完所有课程、毕业论文也已经写好,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此时也已找好工作,故申请提前毕业。鉴于L同学表现优秀且家庭十分困难,学院向研究生院积极申请,但最终还是未能申请成功。L同学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找好的工作又要求毕业到岗,L同学十分焦虑为难。
从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结合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特点,研究生的需求可大致分为五类:一是身心健康的需求,二是个人成长的需求,三是事业发展的需求,四是社会参与的需求,五是权利表达的需求。围绕这五类需求,研究生在涉及个人切身意愿时,必然有所诉求。研究生意愿诉求即指研究生借助高校所建立的某些管理制度和反馈渠道来表达其自身的意愿需求和愿望等。那么,重视研究生的意愿诉求,理性地对学生意愿需求进行采集、处理及反馈,形成一个由“研究生-导师-学院/学校”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位一体的意愿-诉求反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但目前研究生意愿诉求-反馈机制的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经过调研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究生方面
研究生群体思维缜密,维权意识强,对个人意愿认识得比较清晰,但是群体管理相比大学生而言较为自由,对群体意愿认识比较模糊,他们往往容易过于关注个体意愿,忽视自身的法定义务。研究生多数不再继续升学,在涉及就业发展、学业评奖等问题时,更容易激发个人意愿诉求及维权中的矛盾。
二、导师方面
由于部分导师事务繁忙或导师本人对研究生意愿诉求关心不够,本应在研究生意愿诉求表达、沟通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研究生导师并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导师应有的在研究生和学院直接沟通协调的积极功能并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对研究生培养管理的“七导”作用发挥有限。
三、学院层面
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使得大学生处于自上而下“服从管理、遵照执行”的被动状态,主动表达意愿诉求的机制比较欠缺,从而导致大学的意愿诉求缺乏可以沟通协调的平台和操作制度,极大地压抑了研究生表达意愿诉求的积极性和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管理者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始终认为学生是被管理者和执行者,必须无条件服从学校的管理,遵守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这种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必然导致意愿诉求-反馈机制的不健全和不作为。
意愿在某种层面上可以体现为个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充分把握利益本质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因,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人们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不同,人们的利益就存在差别,有差别就有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社会是一个处在各种不同关系中的人群展开意愿诉求的过程,正因为如此,由意愿诉求引发的社会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和思政工作者应以包容、接纳的态度正确看待研究生的意愿诉求,变堵为疏,分析研究生意愿诉求的缘由,掌握研究生意愿诉求的规律、特点,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妥善进行沟通应对,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并在日常工作中引导研究生充分合理表达意愿诉求,构建好研究生意愿诉求-反馈机制。
从研究生学业因素、就业发展、人际关系、情感管理等方面考虑,研究生的意愿诉求-反馈的具体实施中,更要求针对性、实效性、公平性。在案例一中,M学院在充分调研征求研究生一、二、三年级同学们意愿的基础上,首先对同学们参加活动进行了排队参加管理,并由专人负责活动信息的统计汇总。结合同学们不同阶段的需求,对不同活动进行了分类,如普及性知识类主要要求研一同学参加,增加同学们对相关学科知识、校园管理规范等的认知,专业学术讲座更主要面向研二同学,为论文开题、写作提供助力,而如招就处、就业指导中心、研究生院等举办的如升学、就业等方面活动,则鼓励研三同学积极参加,尝试从各方面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帮助。由此,不同年级的同学们参加群体活动的矛盾得到了解决。在案例二中,虽然L同学按照学校规定确实不能于6月份毕业,但学院与同学本人、导师、用人单位积极沟通,应学生申请,为其开具了证明该生按照正常程序可于当年12月毕业的证明,该证明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该生在6月份先行离校前往用人单位实习工作,缓解了该生的焦虑情绪,用人单位发放的相应补助也解决了寒门学子的经济压力。最后,当年12月份,该生返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顺利毕业,前往单位就业工作。两个案例都经过了研究生反映意愿诉求、学院高度重视、多方充分沟通的积极反馈下,得到了顺利解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生意愿诉求-反馈机制的建设应把握好两个原则。
一是正面教育原则。即当同学们有不同的意愿诉求时,应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对同学们实施教育,用事实说服教育学生,给同学们讲道理,使同学们既受到开解又能解决问题。M学院在案例一中,多次给各年级通过年级大会、线上QQ群讨论、投票选择方案等办法,给同学们讲道理、辨利弊,建立起了畅通的解决机制,研究生各年级的同学们意愿得到了反馈和重视,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好的疏导作用。
二是换位思考原则。换位思考指得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人所想、理解之上,客观上要求研究生意愿诉求-反馈机制的各方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促进问题的解决。在案例二中,L同学希望顺利毕业、参加工作获得收入,学院和研究生院需按照学校管理规范进行学籍管理,导师关心关爱学生,用人单位希望招聘优秀人才也不浪费招聘成本。在沟通过程中,意愿诉求-反馈机制中的各个主体均进行了换位思考,获得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是一项要求原则与灵活、教育与引导结合的具体工作。紧跟教育部相关要求,遵循学校研究生管理规定,善于把握当下研究生思想动态,在尊重学生个性和需求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积极探索学生意愿诉求-反馈的合理方式方法,善于研究总结,才能让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真正做实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