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十面埋伏》中琵琶演奏技法的运用
2020-11-19袁美清
袁美清
新余学院艺术学院
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乐器之中,琵琶可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琵琶的音色表现力很丰富,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情感穿透力,而且在琵琶这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琵琶的演奏形式也发生过多次的变化,因此单是琵琶的演奏指法就有64种之多,这对于我国其他的民族乐器来说是非常少见的,而且《十面埋伏》这首乐曲具有很强的情感变化,将琵琶的作用也发挥到了极致。
一、《十面埋伏》的乐曲创作背景分析
《十面埋伏》这首乐曲创作背景处于秦末时期,由发生的楚汉之争进行改编的,创作场景主要是在公元202年,当楚国将士韩信在垓下设下大量伏兵将项羽一方的士兵引入陷阱中,并利用己方会唱楚国家乡歌曲的士兵引起项羽一方士兵的溃散,在听到楚国悲凉的歌曲后,项羽也不禁潸然泪下,他的斗志也更加消沉,虞姬的死更是对项羽造成了强烈的打击,最终一代霸主在这样凄凉悲壮的氛围下死去,《十面埋伏》通过琵琶的演奏将这一悲壮凄凉的场面生动地展现给每一位听众。
二、《十面埋伏》的琵琶演奏技巧分析
琵琶进行乐曲演奏的体裁一般分为两种形式——文套和武套,文套的演奏曲一般情况下会更加重视乐曲情怀方面的表达,乐曲描述的场景多数为自然风光,表达的情感范围往往是个人的情绪表达,武套则与文套恰好相反,更加具有写实性和叙事性,乐曲更加注重气势和力度的释放,《十面埋伏》属于这两种体裁中的武套,这也非常符合《十面埋伏》所创作的历史背景,通过琵琶在演奏时候运用满轮、扫弦以及推拉双弦的弹奏手法演奏出力度比较强,而且节奏比较快的气势。
《十面埋伏》共分为18段,组成了第一部分的引子,第二部分的准备,第三部分的交战以及第四部分的凯旋。第一部分又分为了四段,分别是《列营》《擂鼓》《掌号》以及《放炮》,引子的这四部分展现的是战争在准备阶段的紧张氛围和将士忙碌的场景,在开篇运用琵琶的“轮拂”拉开序幕,用不断变快的节奏和长音烘托紧张的战时气氛,琵琶中“锵锵”的声音也迎合了古代的战鼓声音,再通过高音渐变到低音,改变之前的快节奏,提升曲子的推力。
第二部分的“准备”,属于《十面埋伏》的主要内容,曲子的主旋律也属于这一篇章的《打开门》,在这一篇章中曲子的节奏性依然比较快,同时也运用琵琶演奏出恢弘庄严的效果,让听众能够感受到军队整装待发的气势,《点将》的琵琶通过来回切换的方式体现点将的有条不紊和迅速整齐,也让听众感受到大战即将到来,《排阵》和《埋伏》在轰轰烈烈的气氛中渲染军队遭遇埋伏后的恐慌和担心,运用琵琶快速的节奏变化和高频率的弹拨弦,将军士的悲凉烘托出来,而且琵琶演奏者为了更好的突出琵琶演奏表现的张力,非常注重运用左手的技法发挥琵琶的弹奏力量,通过琵琶模仿出自然界的风声鹤唳,让听众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奇妙体验,更容易引起演奏者和听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先是通过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表现了项羽军队落荒而逃的紧迫,又通过同音紧凑表现刘邦军队对其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通过一段悲壮的旋律,展现项羽自刎的结局。最后通过琵琶的四弦一划后立刻刹住,到此音乐戛然而止。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十面埋伏》的琵琶演奏技法,可以看出随着我国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琵琶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族乐曲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而且在这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到现在,琵琶演奏的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的推进,琵琶演奏技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十面埋伏》这首极具历史感和丰富的情绪变化的乐曲可以看出,琵琶在表现场面比较宏大以及乐曲节奏变化快的音乐类型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处理技巧,而且表达出的乐曲也很容易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因此为了促进新形势下琵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做到传承与创新,在乐曲的演奏中,既懂得运用演奏技巧表现乐曲的张力也要学会在乐曲中充分展现琵琶的艺术魅力,只有正确的使用和不断练习琵琶的演奏技巧,才能够发挥出琵琶的真正作用,展现音乐的强大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