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中高职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研究
2020-11-19李晓娟
李晓娟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三门峡技师学院)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审美能力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审美感受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主要是从形式上感受美,并获得美感的能力。它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散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由于其具备意境深远,言简意赅的特点,能够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平台。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优化自身的教学手法,结合散文的具体内涵开展教学,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散文韵味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一、审美能力培养之重点词句的分析
每个人在阅读散文的时候都会被其中的词句打动,仿佛自己也经历着主人公遇到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创设了审美情境,可以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身临其境,并通过其将作者的感情感受到。那么审美情境是依靠什么创设出来的呢?其是靠着词、句创设出来的。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将词、句抓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1]
例如在教学《想北平》这一散文时,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散文教学的方法,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一般会考到哪些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记录、勾画,是没办法让学生进入到散文本身的意境之中的,是没办法感受到其中的美的,那就更别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了。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能急着对知识进行教授,反而要将此文章的背景进行讲解。因为作者在创作文章的时候会结合当下的心情,会结合实际发生的事情,教师讲述文章的背景,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文章,更容易走进文章的情境,感受其中的意境。在学生大概了解了背景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诵,让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随后,教师可以将重点句子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单看这个句子,满满的都是对美国橘子的不屑,但是老舍的文章只是为了表达这一含义吗?为什么要特意提到北平的玉李呢?很显然不是的,老舍想要通过这个句子表达自己身为北平人的自豪,想说就算是北平的玉李也比美国的橘子好,想说自己怀念在北平生活的日子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将这种情感感受到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美国橘子和北平玉李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对比。之后,教师可以将句子中的重点词写在黑板上,如:哼、包着纸、带霜儿、愧杀,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哼”是一个语气词,但是惯用于对什么不屑的时候,所以一看到这个词,后边的句子指定会带贬义。“包着纸”在原句中体现的是娇贵、娇气,众所周知,橘子是死物,不知道冷暖,但是在美国还给橘子包上纸,可不是略显得有些娇贵?“带霜儿”指的是天气太冷了所以玉李上有了白霜。“愧杀”就是觉得惭愧到无地自容,想要自杀。通过研究这些重点词句,结合图片进行对比,学生可以切实的将老舍的乡土情结感受到,可以发现老舍爱北平这块土地爱的深沉。
二、审美能力培养之进行对比性的分析
散文的语言都是作者通过深思熟虑后确定下来的,为了一个词、字,作者会纠结很久。[2]所以每一个字词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都具有一定的魅力。所以在教学散文的时候,教师要将字词句重视起来,引导学生去体会,从而让学生将其中的美感受到,将其中的哲理性感受到。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这篇散文出自文学大家朱自清之手,遣词造句都十分具有美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语句、字词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将其中所蕴含着的美感受到。这里以“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句用来描写荷花的各种姿态的句子为例。教师可以先将这句话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袅娜指的是一个人的姿态优美,羞涩指的是害羞而导致的举止不自然,这两个词都是用来描述人的,为什么作者会运用其来描写荷花呢?这两个词在这里的效果怎么样?可以把袅娜和羞涩换成其他的词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两个词换成了迎风怒放、含苞待放会有怎样的效果?”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而且围绕词句赏析,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将原文中的“袅娜”“羞涩”的美感受到。因为有了这两个词,原本是死物的荷花被赋予了生命,更容易让读者明白荷花的姿态万千。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将语言的魅力感受到,也会发现字词是多么的重要,从而在今后进行写作的时候将词句的运用重视起来。
三、审美能力培养之引导学生深入文章
高职教材中的散文不再仅是单纯的借描写事物融入作者的情感,还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对生活有怎样的看法。所以在教学散文的时候,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地了解文章,要让学生在掌握文章的手法、脉络的同时将作者的感受、情感体会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文章。[3]
例如,在教学《我与地坛》这一文章时,教师若是仍旧只是对文章的脉络、修辞手法进行讲授,学生也只是学会了怎么考试,根本没办法深入的理解文章,没办法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文章。在教学前,教师自身要通读全文,要将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情感感受到、体会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要明确这篇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散文,如《我与地坛》隶属于写人叙事类散文。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带动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切实的去体会文章、感受文章。教师可以使用的手段为:肢体语言、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将重点放在作者描写的母亲的形象上,要通过分析这些形象描写去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是什么样子的,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比如教师可以将文章中具体描写的事件的标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到园找“我”、求“我”看花等。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标题概括了哪些事情?可以复述一遍吗?在事件中的我和母亲的表现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发现母亲是多么的伟大,作者和母亲之间的情感是多么的深厚。作为教师,要有效的利用散文作品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对各种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讲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感知其中的美;解释作品的内容与分析技巧,帮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对内容的把握,提高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审美鉴赏能力。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将散文的魅力切实地感受到、体会到,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四、审美能力培养之将课后评价不断完善
评价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有着一定的作用的。不过当前的课后评价方式不够完善,对成绩过于关注了,所以教师要将其进行完善,要对学生的能力、素养进行考查。比如教师可以设置课外习题。
例如,在教学《江南的冬景》时,作者在文章中站在不同的角度、通过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对江南风景进行了描绘,融入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融情于景的描写的优势,感受文章所蕴含着的意蕴。之后,教师可以将重点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仿写。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适时地带领学生感知散文的意境美、文字美,激发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散文教学这一环节,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在丰富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帮助。